专栏名称: 求职百科
猎聘旗下专业猎头、资深HR和职业生涯导师,教你超实用的求职技巧,解决你的各种职场困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不止是操作系统!Linux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官宣:这所高校禁用 DeepSeek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Fedora即将登陆Win10/11 ... ·  3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微信新功能升级:可一次性删除所有“单向好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求职百科

从马云到“口红一哥”李佳琦:那些鼓吹拼命的人,忽视了成功最基本的法则

求职百科  · 公众号  ·  · 2020-03-15 13:00

正文



文 | 赵晓璃  编辑 | 职伴君

来源 | 璃语职美人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好友— 赵晓璃。 她是财务出身,在企业做了十年直到财务经理,32岁那一年,她进行了第一次职业转型,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帮助更多职场人走出迷茫,成为了一名专业级别的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共出了四本专业书籍,2019年的《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个厉害的人》更是被评为财管类十大经典好书。


她平时喜欢思考,尤其擅长对人进行分析,给人豁然开朗的启发和帮助。


她的文章多是结合真实职场咨询案例而来,条理清晰,注重实用性和落地方法,不论你需要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帮助指导,还是通过阅读文章反思自己找到出路,你都能在她的文章里找到答案。


她的微信公众号 “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这是我见过的最优质的原创公众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一键关注,能够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哦!


长按扫码有惊喜



《从马云到“口红一哥”李佳琦:

那些鼓吹拼命的人,忽视了成功最基本的法则》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这段时间,有不少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晓璃老师,你是怎么看待‘口红一哥’李佳琦的成功的?你是不是会认为,他很拼命很努力,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如果不是,你能结合你的咨询经验谈谈看法,给我们普通人做个参考和借鉴吗?”

实话说,对李佳琦这个人,我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留意的。

那个时候的抖音疯传这样一个视频:马云和李佳琦同时直播PK卖口红,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马云只卖出了10支口红,而李佳琦却卖出了1000支口红。



好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佳琦坐实了“口红一哥”的交椅。

如今的抖音时不时会弹出李佳琦的访谈片段,片段中的李佳琦会坦言自己多年奋斗没有朋友,很多人总会趁机给自己打一针鸡血:看啊,比我有钱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我这点苦算的了什么?!

但问题是,一味鼓吹“努力”,会麻痹多少年轻人。

因为残酷的事实是,努力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一个人一开始的方向就选错了,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今天这篇,试图从特质层面进行剖析,向你揭示成功的一个最底层的法则。

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成功纵然有千万种,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 做自己适合且擅长的事。




1



什么是特质?

说白了,就是你的思维或行为偏好。

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左手和右手,但你用哪个手最顺手最自然最不费力,那么这只手就是你的“偏好”。

“偏好”能不能改?

可以。

就像你可以通过后天刻意练习,把“左撇子”训练成“右撇子”,但与此同时的代价就是,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问题是即便把自己训练成了“右撇子”,其做事顺手程度还是会比天生“右撇子”的人逊色很多。

这就是“偏好”的力量。

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每个人无法客观认知自己的“偏好”(特质),甚至进行了误判,极有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就是,在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方向上使劲努力,甚至达到了拼命的地步,但收效甚微。


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内因方面,你选择的事情是符合你天生的“偏好”(即特质)的,这件事情你做起来很顺手,就好像你天生就适合做一样,稍微用点力就能做到中等偏上的水平;

外因方面,你需要有好的机会,遇到赏识你的贵人,然后恰好赶上一个“风口”,等等。

——内外因兼具,则成功指日可待。

而不论是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从经手的咨询案例来看,多数人越拼命越绝望,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特质,选错了方向,于是终其一生,都在不适合的领域和自己死磕,但结局却充满了悲怆和无奈的意味。




2



我权且就马云和李佳琦的特质进行一两点剖析,你不妨比对分析下,两个人之间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差异?

1) 马云VS李佳琦:获取信息的方式截然不同

总体说来,每个人在信息获取层面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人擅长从现实中获取和展示信息,他们看待事物较为具体,五官功能较强,对色彩、搭配、光线等实际存在的东西会有灵敏的感知度,常常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另一种人擅长从想象中获取和展示信息,他们看待事物较为宏观,推理和判断功能较强,往往对抽象的、趋势性的、推理性的无形的东西具备灵敏的感知度,具有一定的创意、前瞻及战略能力。

——我们把前一种称为“感觉特质” (Sensing), 后一种称为“直觉特质” (Intuition)。


我们用这组特质比对马云和李佳琦不难发现,比起感觉功能,马云的“直觉功能”更为发达:


表现在他对抽象的、未来的事物更加具备敏感性,具有相当的前瞻与战略眼光,所以他能一手把虚拟的购物平台做到如此规模,和这个能力不无关联。

而在李佳琦这里,他能敏锐地区分不同口红的质地和色号,这对于“直觉倾向”的人来说无疑是弱势能力:


李佳琦的感觉超级强大,所以在直播口红的时候,他能形象地告诉你,这款口红的颜色大约是什么颜色,例如很多颜色就是李佳琦自己命名的 (烂番茄色这种), 他能把颜色和之感进行精准区分,就是依托强大的“感觉特质”。

再仔细回看马云和李佳琦直播PK卖口红的视频,你会发现,李佳琦会把口红试在嘴唇上,从顺滑度、颜色等各个维度进行演绎和展示;


而马云在这方面显然弱了很多,他只会像很多理工男那样,告诉你说:“哎呀,我自己越看越舒服......”



做个大胆揣测,马云可能对很多口红的色号并不能做出明确的区分,这就和马云的直觉特质密不可分。

由于直觉特质强大,导致这些人在感觉特质方面就会相对薄弱,例如,他们可能对颜色、搭配、款式、口感等这种感觉维度的东西会比较迟钝,让这些人从事美妆、服装、食品等行业或相关领域,无异于“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这些人不是说做不好,只是他们很努力,在做这件事情方面仍然显得很蹩脚。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看几遍马云和李佳琦的PK直播,你就会发现马云在展示口红方面显得是多么蹩脚而不自然了。


2) 马云VS李佳琦:决策特点或是大相径庭

在决策特点这个维度上,我们往往把人分为两类:思维型和情感型。

所谓思维型 (Thinking), 指的是这些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以客观视角、站在情境之外作出决策,这类人显得比较理性,不讲情面,注重事实;

而情感型 (Feeling) 指的是当事人以设身处地的视角、进入情境中进行决策,这些人显得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比起事实更注重感受。

在这一点上,马云属于思维型的决策特点,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


从口红这个产品的受众和消费者而言,多是女性为主,而女性中的绝大多数会是倾向“情感型”。


因此李佳琦在销售口红时,你很少听到他对这支口红的配方、安全性、原料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因为这些受众需要的,不是这些听起来很头疼的数据和理性分析,而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在李佳琦的“OMG”、Aamazing”、“好好看哦”等这样的渲染氛围中果断下单......

不知道李佳琦本人是不是情感型特质,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


李佳琦深知他所面对的群体特质,以及采用怎样的营销方式和言语对这些人会比较有效。




3



看完了前面的两点分析,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黄渤唱了好多年的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阴差阳错演了一部电影,一炮而红;

沈腾当年也是妥妥的小鲜肉一枚,但就是火不起来,没想到后来演小品火了......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明星,离我们太遥远。

但是,普通人又何尝能逃脱这样的定律呢?

在大量的咨询中,我见证过大多的人,在前来咨询前的很多年,做着一份完全不适合的工作。

例如,适合做财务的人需要强大的感觉特质,才能对实际的经济业务有所感觉,如果这个人是直觉特质,那么财务对TA而言注定是一条艰辛且事倍功半的道路;

比如,心理咨询师需要一定的直觉特质,才能察觉到前来求助的咨询者无法表达出来的感受,如果一个感觉特质强大的人去做心理咨询师,尽管也能表现出“职业性共情”,但TA依然会关注问题本身,让咨询者感到压抑和不适;

凡此种种,就不一一举例了。

现在你能体会到了吗?


为什么我一直在说自我认知才是最难的?

为什么我的文章会一再强调“扬长避短”?

事实证明,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一个人无法认知自我,总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甚至拼命,也许会离死神越来越近、离成功越来越远。

——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大脑或许可以说服自己,为了所谓的收入、为了所谓的安稳,去从事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再去花大价钱做心理咨询,调整身心,才能不至于身心失衡。

——何苦呢?

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根本就因为选错了职业方向。

而自我认知,才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一课;如果你今天不去直面它,总有一天,你会为此付出难以计量的代价!


综上所述,李佳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特质非常匹配美妆直播这个领域,他流畅自然的表达和煽动,你可以说是后天习得,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天赋并非人人具备,你让一个理性的、直觉的人做直播,就会出现马云的尴尬结果。

——当然,马云的结果也不是最尴尬的,因为他毕竟在他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败,对他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的。

但对于你,对于我,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呢?

你又有多少试错的成本呢?



4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成功真的不是一意孤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只努力不思考,才是盲目努力的元凶,它会让人痴迷于努力的假象中并一直做着一件事情,叫做“自欺欺人”。

——这样的人生,又岂能获得长久而稳步的成功呢?

再多说一点:

李佳琦的成功除了特质和能力的吻合之外,直播产业这两年的兴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口”,当然,加上他本人的勤奋和努力,这才有了我们看见的“口红一哥”,才有了显赫的个人成就。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尽管我们无法成为他,但他成功背后的思路是完全可以借鉴的,那就是—— 认清自己的特质,选对适合自己的路子,切入适合的领域,再加上肯拼肯吃苦,才能越做越好。


关于作者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作家、领英中国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脉脉、荔枝等多家平台认证职场讲师,“璃语职美人”公众号创始人。累积咨询时长5000+小时,擅长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优势及特点,以人为本,视角广阔,文章专业性强,通俗易懂,已帮助数千名读者走出职业迷茫,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及方向,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