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生科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利用CRISPR-Cas9技术,QTL定位等确定了PyHEUL对疟原虫致病性的重要作用,这将为药物或疟疾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苏新专研究员和李剑助理教授。第一作者为NIH的Sethu C.
Nair博士和博士生徐瑞雪。
由于缺少有效的疟疾疫苗及抗药性疟原虫的传播和扩散,在全世界每年仍有约35万人死于疟疾。不同种类和不同虫株的疟原虫感染宿主后引起的致病性表型各不相同,引起致病力差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采用两株致病性毒力和宿主免疫反应有差异的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虫株YM和N67以构建遗传杂交组、单克隆筛选获得43个独立的重组子代,然后对各子代进行致病性表型分析和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分型。
之后研究人员通过QTL定位鉴定出位于约氏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的PyHEUL(HECT-like E3 ubiquitin
ligase)编码基因与原虫血症和致病性/毒力相连锁。
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运用Crispr/Cas9系统对该候选基因进行了包括全基因敲除、部分敲除及虫株间基因片段相互替换等编辑,最终验证了PyHEUL对疟原虫的致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的发现可为药物或疟疾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原文标题
The Plasmodium yoelii HECT-like E3 ubiquitin ligase regulates parasite growth and viru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