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3月31日是国际跨性别现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是专门庆祝跨性别者集体,并提高全球对跨性别者面临歧视
关注
意识的节日。这个节日由美国密歇根州的跨性别权利运动者蕾切尔·克兰德尔在2009年首倡成立,理由是当时缺乏关注跨性别族群的LGBT节日。节日成立初期致力于哀悼因仇恨犯罪而遇害的跨性别群体,但并未有勇气承认跨性别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
跨性别者(Transgender)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跨性别这个词是集合名词,它并不像LGBT中的LGB一样单指性取向,而是涉及到各种与性别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转有关的个体、行为以及相关群体。不过,对于跨性别这个词的定义问题还有很多争议。
“中国目前的跨性别者人数,并不是很明确,因为关注这个群体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2017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单位发起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在荷兰驻华使馆公开发布,依旧没有掀起任何水花。在这份报告中,接受调查的2060名中国跨性别者,61.5%的人存在抑郁,73.2%存在焦虑,46.2%的人因为自己是跨性别而有过自杀想法,12.7%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2017 年 7 月,英国政府展开为期 12 个月的线上调查,试图了解 LGBT 人士在英国的生活状况,当中跨性别者对于在英国社会里的生活,只有 5% 给予非常满意。一些跨性别人士表示生活当中依然有着不少误解以及恶意,使得他们还是必须一定程度的隐藏自己。”
资料来源:知乎、好奇心日报
二、问题讨论
1、你对国际跨性别现身日与跨性别者有哪些了解与认知?
2、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正式将将性别认同障碍/性别焦虑更名为性别不符(Gender Incongruence),并且将其从精神疾病名目中删除。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跨性别者的生存现状如何?我们应当给予跨性别者怎样的关注?
4、
有人说,跨性别者是“身体装错了灵魂”。你认为跨性别者应形成怎样的自我认识?你又如何看待“性别”?
1.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性别有根深蒂固的认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记录在出生证上的性别是一致的。但对一些人来说,被指派的性别并非他们真正的自我。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跨性别者或变性人。跨性别并没有错,这只是丰富多样的人性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在一个许多人持有负面观点、对跨性别问题认识有限的世界里,跨性别者经常面临敌意、歧视和暴力——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做自己。跨性别者远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欺凌、攻击和谋杀。煽动性的媒体报道、政治和社区领导人的言论使本已充满敌意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这种对跨性别者的敌意甚至常常被编进法律,禁止跨性别者行使基本权利。
例如,在大多数国家,跨性别者的性别身份不可能在护照、驾照和身份证等官方身份证件上得到承认。在少数允许这样做的地方,这往往带有可怕的先决条件,如绝育和强迫离婚。由于没有适当的身份证明文件,跨性别者被排除在许多日常活动之外——从开立银行账户、申请工作到租房或到其他国家旅行。
每年的3月31日是#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旨在提升跨性别群体所遭受的不公社会待遇的全球关注度。真实地做自己、正大光明地生活是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对于跨性别者来说,真实的生活——仅仅让人看见真正的自己——需要极大的勇气。是时候停止诋毁那些与我们自己不同的人了。是时候挺身而出,维护跨性别者的权利了。是时候关注跨性别者了!
——@联合国
2.三联生活周刊:从隔岸观火的状态,到成为一个跨性别人的亲属,您对这个群体的看法、处境有什么改变?
李银河:没什么改变,因为很清楚他们是怎么样的。由于他,我有好多跨性别的朋友,因为他跟他们是同类人,他们太喜欢我了,因为跨性别人群的处境真的很难。而他找到一个异性恋的女人做了这么多年伴侣,那群朋友也觉得他是一个英雄,简直羡慕得不行。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李银河:一场跨性别的社会教育》
3.“不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性别议题正在逐渐走向显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性别解放都被偏狭地理解为女性解放,对性别压迫的解释也就成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实际上,这种理解还是基于僵化的性别二元论基础上的男女之间的自愿重组,那些不在这两个序列中的性别样态都无法获得权利的眷顾。而真正的的性别平等,是将性别作为人的基本主体权利之一,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任何性别形象、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
——陈宁:《跨性别群体的媒介生存境遇与传播策略》
4.胡然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为跨性别群体发声,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弱势群体。很多人将跨性別者视为异类。我想通过拍摄这部电影,告诉人们,跨性別者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正常人。”
——好奇心日报:《北京高中生拍摄电影,探讨中国青春和跨性别者话题》
1.22岁的美国超模Natalie Westling,近日宣布变性,改名Nathan Westling。“我感觉自己一辈子都在戴着面具生活。现在拿掉了,我再也不用活在麻木的躯壳里了。”反抗自己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冒着事业全盘崩溃的风险、承受身体转变带来的痛苦……他终于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一个名叫Nathan Westling的男孩。
——石榴婆报告:《
漂漂亮亮当仙女,不如开开心心做自己
》
2.Eva Tiamat Medusa,曾是一位银行家,五十五岁。以前是男性,现在以女性的身份生活。她通过多次手术,让自己变成了“龙女”。
她这样说:“一切迷茫,都始于你自己。你要自爱,真正地自爱,甚至是别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你绝对值得拥有更好的,如果更好的不在你身边,那就试着去寻找,但首先要找到更好的自己。”
——VICE:《跨性别龙女:我拒绝以人类的外表死去》
3.性别只是我自由选择的范围。
——脱口秀主持人金星
1.长期研究性别议题的台湾教授何春蕤曾在《跨性别》一书当中指出,跨性别主体的差异总是持续不断地浮动,更因为被性别二分论所渗透的语言,总是固执地黏着跨性别的主体,不管她/他们已经跨到了哪里。
2.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性别身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的传递,而是由强制异性恋体系中的政治和社会话语霸权催生的产物。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女权四人传
|
林清玄说
|
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
:
杜课导言
|
新闻理想
|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两棵树
|
素
|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
永恒回归
关注
:
舆情戒律
|
夸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