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2023年度全球城市规划热点洞察报告》的概要内容,报告展示了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各城市如何应对持久和突发的困难与挑战,探索创造新机遇、新价值和新魅力的途径。文章分不同城市介绍其规划重点和实践领域,包括气候应对、经济增长、住房保障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引言、全球城市规划热点概述、不同城市的规划重点和实践领域、以及香港等重点区域的专项介绍等部分。
关键观点2: 全球城市规划的热点和挑战
全球城市规划面临持久和突发的困难与挑战,包括气候风险、能源危机、复杂政治局势等。同时,全球城市也积极应对,通过新愿景的描绘、新理念的应用、新方法的试验,探索城市新机遇的创造。
关键观点3: 不同城市的规划重点和实践领域
文章分别介绍了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首尔、旧金山、柏林等城市的规划重点和实践领域,包括经济恢复、住房保障、气候应对、城市魅力等方面的规划和项目。
关键观点4: 香港的重点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
香港在大湾区融合背景下,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创新科技发展,解决居住难题,提升城市宜居性。
正文
2023年,全球面临着气候风险、能源危机与复杂政治局势的挑战,也同时见证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不懈推进。全球城市除了积极应对持久和突发的困难与挑战,也始终抱有战略性的眼光与决心,通过新愿景的描绘、新理念的应用、新方法的试验,探索城市新机遇的创造、新价值的再造和新魅力的塑造。
《2023年度全球城市规划热点洞察报告》
全景展示了2022年末至2023年期间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实践动态。
“数读全球”
全维度解析城市指数榜单,把握全球城市竞合关系;
“城市追踪”
聚焦九大顶尖城市规划建设动态,总结各城市的重点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
“趋势透视”
提炼六大全球性城市规划建设趋势热点,介绍前瞻性、时效性、创新性的理念与方法,以期为国内全球城市跟踪研究提供最快速和实用的参考,为本土城市战略研究与规划创新实践提供最前沿和及时的支撑。
本报告通过追踪政府机构与学术组织的官方网站,搜集九大城市规划建设最新动态资讯、规划政策文件和前沿研究报告,梳理并洞察各大城市的重点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
在全球气候、政治格局、尖端技术、生活方式共同剧烈变化的新时期,全球城市新一轮的中长期规划纷纷在2023年收尾、出炉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顶尖全球城市一方面继续为巩固各自的竞争地位而各显神通,另一方面为应对世界共性难题和地域特别挑战而快速行动。
伦敦
全面进入新版空间战略的实施阶段,在脱欧余震中坚持探索“良好增长”的实现路径;
纽约
强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探寻化“危”为“机”的空间支撑手段;
巴黎
聚焦“卓越”和“韧性”,继续追求生态转型和区域平衡团结之道;
东京
持续升级未来战略,旨在发挥人的核心作用和技术革新之力;
新加坡
深化模范宜居城市之路,建设包容且有魅力的家园;
首尔
关切市民生活质量,也立志于建设世界先进城市;
旧金山
聚焦经济多样性与功能多元化,全力应对市中心衰败挑战;
柏林
加快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步伐,强化创新引领能力;
香港
贯彻世界级湾区战略,押注科创发展蓝图。
2023年伦敦
经济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
实际增加值(GVA)为0.9%,低于大伦敦市政府经济团队预测的1.1%的实际增加值。通胀率降低但仍在持续,最大且最持续的价格通胀为能源、食品支出。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放大了
生活成本过高、可负担住房缺乏
等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伦敦金融城公司对新地方规划草案《伦敦金融城规划2040》进行意见征询
2023年伦敦持续推进城市各项建设计划,一是
坚持创意经济与文化设施建设,
在城市层面加大投入建设创意之都,同时加强小型文化机构组织的扶持和社区文化空间建设。二是
关注弱势群体,
聚焦社会公平,
从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住宅选择、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等角度入手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伦敦。三是
持续推进低碳绿色发展,
通过大伦敦规划导则指导规划建设项目,逐步实现零碳目标;通过项目审批增加城市绿化、控制开发项目中的污染气体排放,优化城市环境;拓展超低排放区(ULEZ)至大伦敦所有行政区,以尽快达到零碳目标。四是
探索“设计主导”的规划方法,
一方面从地方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先通过特征评估制定地方增长战略(规划),再以设计方案确定最优的场地容量;另一方面,为各类住宅尤其是小型用地上的住房和共享居住住房,制定差异化的设计标准,以期在增加住房供应的同时保障住宅的质量。
伦敦超低排放区范围图
来源:《超低排放区拓展实施一个月报告》
受疫情影响,纽约城市
总人口近两年持续减少,
由2020年的880万减少至2022年的833万。
经济复苏正在加快,
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以及教育服务、医疗保健与社会援助等服务业的就业快速恢复,但零售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以及艺术、娱乐和休闲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仍低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
住房数量在持续增长,
纽约进一步加大可负担住房供给力度,住房套数为362.1万套,比上一年增加约3万套。
纽约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经济复苏、住房保障、公共空间活力等领域。
通过更加科学、公平的气候行动计划优化气候变化应对举措,
优化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速绿色经济转型,促进“碳中和之城”目标的实现。通过区划改革
加速经济复苏,
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探索面向未来就业中心的新型分区,促进居住与商业功能混合,增强在家创业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区划改革
全面增加住房供给,
推进办公空间适应性再利用,提高更多地区的住宅容积率,允许在低密度城镇中心区建设更多住房。
持续提升街道空间活力,
扩大“夏日街道”活动,在全市打造临时性无车街道,并推进“户外用餐计划”永久化,增强公共空间活力。
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纽约市就业复苏情况
来源:《规划纽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法国国内改革与稳定、复苏与发展艰难平衡的大背景下,2023年巴黎大区
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平稳发展,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通过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在不增加税收的情况下,进一步围绕生态和青年增加政府投资3.5亿欧元,以期在高通胀和能源成本的背景下助力经济复苏,并维持大区的持续吸引力,
积极争取更多独立行使的地方治理权力。
议会通过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草案)《巴黎大区2040:新的平衡》
议会通过巴黎市地方生物气候城市规划(草案)《更绿色、更团结的巴黎》
发布《巴黎市步行行动计划(2023—2030年)》
加快实施“树木计划”和建筑绿色化改造,推进自行车道建设和“上学路”稳静化改造
迎接巴黎奥运会,持续推进香榭丽舍大街翻新与美化工作,开展Porte de Chapelle地区(奥运会举办场地之一)空间更新和巴黎体育设施的艺术化改造
巴黎全方位加强大区整体运转能力的安全保障,积极将对当下挑战的被动适应转化为谋求发展的主动战略,把生态转型和适应社会经济深刻变革作为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加强
气候风险识别并积极应对,
全面评估区域内高温、洪水和干旱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行动;面对生产物料、食品和能源等
战略性资源安全
面临的挑战,强调保护农、林、矿等重要空间以提升区域本地化生产能力,减少资源的消耗并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同时注重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面对办公与商业空间的空置率上升和活力降低的问题,强化各层次规划政策和近期行动中关于
功能混合与城镇中心吸引力提升的总体
导向;面向建设法国领先产业区域的目标,通过土地加密化利用和市中心产业引导,
保护生产自主权并鼓励制造业回归;
面向“巴黎之美”的保护和彰显,通过各层级的规划和自然化的措施,
加强城市特色景观保护以塑造更细腻的城市身份认同。
《巴黎大区2040:新的平衡》目标树
来源:《巴黎大区2040:新的平衡》
2023年,东京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1410.5万人。第三产业活动指数、中小企业景气状况逐渐回到疫情前水平,就业人数保持15个月增加,国际观光旅游恢复势头迅猛。与此同时,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价格和汇率波动等国内外形势影响,
全年经济状况和前景波动较为剧烈。
发布“联结东京(Connected Tokyo)”三年行动计划
应对国际环境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东京持续升级《“未来东京”战略》,在此指引之下持续推进各领域的相关工作。一是在人人闪耀光辉目标下全面推动
“儿童至上”社会的建设,
通过建立跨部门的统筹机制,提供从婚姻、妊娠、育儿到教育等各阶段的全过程育儿支持。二是持续推进引领世界的城市建设,一方面依托科技、旅游、艺术文化、体育等资源,
提高东京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推动技术革新,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数字化转型。
三是通过首都高速公路更新、南大泽智慧实践区、西新宿地区再开发等城市核心地区的项目实践,持续推动
魅力空间和新价值的创造。
东京“儿童至上”社会的政策立场
来源:东京《儿童未来行动》
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外部市场需求弱,2023年新加坡
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制造业表现黯淡。
随着疫情政策的不断放宽,海外居民不断返新使得新加坡
人口持续稳步上升,
人口总量与增幅均为近十年来最高;同时居民人口
老龄化现象加重,
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6.6%上升至17.3%。
2023年新加坡持续推进城市各项建设计划,一方面
坚持“为幸福和健康规划城市”,
重点关注社区空间改造和住房建设,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以提升包容性,通过推出新的组屋模式惠及更多新加坡人、强化自然连接提升社区空间吸引力、建设失智症友好社区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关怀。另一方面
关注城市韧性提升,
不仅持续推进“百万棵树”这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注重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依托数字城市气候孪生(Digital Urban Climate Twin, DUCT)模型等数字技术强化气候变化的科学应对。
《新加坡总体规划2025(草案)》策略
来源: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023年,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结束,
首尔市民逐步回归日常生活。
但是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生活物价指数大幅度波动等诸多因素导致
韩国经济恢复动能趋弱。
人口挑战依旧严峻,首尔市2023年的人口为963.9万人,与去年相比减少2.9万人,
人口持续缩减,生育率继续下滑,老龄化问题也同步加剧,
2023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提升至18.09%。
发布《首尔市区域均衡发展计划(2022—2026年)》
2023年,首尔市延续以往对
弱者友好、文化战略、气候应对
等方面的关注,其中,弱者友好方面,今年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改善生育率和育儿领域;文化战略方面,则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向全世界宣传首尔,以期重振后疫情时代的文旅经济;气候应对方面,积极落实2022年发布的《首尔气候变化应对综合计划(2022—2026)》,推进交通与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减排行动。此外,首尔同步加强了对
自然宜居与韧性规划领域的关注,
通过发布水绿空间相关提升计划,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首尔的城市魅力;同时,转向更具弹性的城市规划体系,让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旧金山湾区已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水平。但同时,写字楼空置率大幅增加,居家办公人数显著上升。
旧金山写字楼空置率从2020年第一季度的4%上升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29.4%,共上升了25个百分点。
尽管招聘和租赁市场不景气,但湾区的风险投资(VC)资金量仍然鹤立鸡群。
2023年第二季度,圣何塞大都会区人均获得1457美元的种子期和A轮融资,旧金山人均获得1313美元,总计达到88亿美元。
过去一年,旧金山湾区对
市中心复兴
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旧金山市中心未来路线图》和旨在推动未充分利用办公楼改造的新举措等规划政策外,规划实践工作也开始在社区层面展开。同时,接连不断的研究报告均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旧金山市中心正迅速走向衰败,复兴工作已刻不容缓。旧金山湾区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涵盖了战略定位升级和空间优化举措等多个领域,全面聚焦旧金山湾区市中心的复兴工作。此外,旧金山持续关注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危机,并致力于推动食品系统的优化和完善。
适合高效公寓布局的办公楼类型
来源:《从办公空间到家庭基地》
2023年,尽管德国经济在全球多重危机的交织下展现出整体发展乏力的态势,但柏林却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与活力,
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本年度,柏林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外籍人口急剧增加。
创新能力方面柏林持续增强,
成为科技创新与初创企业的孵化热土。
发布《柏林工业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6年)》
2023年,柏林与勃兰登堡州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启动联合创新战略、简化联合区域规划协议修订程序以及深化多领域的协作,共同
推动跨界空间发展。在能源转型和气候适应
方面,柏林发布了一系列气候保护计划,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和旅游、文化等新领域的适应措施,推动太阳能扩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科学与研究领域,
柏林积极推动初创企业发展,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和创新基地,促进创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拓展。在
行政现代化和流程改革
中,柏林通过简化规划和建筑审批流程、促进跨部门合作和建立综合基础设施规划战略,努力解决住房市场危机,加快新公寓建设,优化社会基础设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