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活着》栏目第711.1次推送
快时代的慢火车
· 之一
在南疆,慢火车穿越戈壁无人区,连通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三地州,承载了当地年轻人第一次出门远行的记忆。
7556/7557列车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路线穿越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偏远地区,全程1960公里,行程32小时。南疆三地州是新疆计划5年攻坚的连片贫困区。因此,在南疆开行16对城际、特快列车的今天,这趟列车依然被保留着。
全程硬座的票价为88元,对于打工、探亲或上学的当地旅客而言,这趟被称为“喀慢”的列车能照顾到边远小站,同时价格实惠,是他们出行的最佳选择。
(←左右滑动看全部3张图片→)
列车上坐着的是最不赶时间的旅客。他们不紧不慢地上车,安放好行李,平静地坐在座位上,玩手机、打扑克、嗑瓜子或是睡觉,人们用各种方式打发着时间,但并没有过多喧闹声。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一路上,列车窗外的戈壁滩地貌鲜有变化,时间就像在车厢中凝固了一样。
每个小站上,适龄的年轻人们会坐上这趟列车去寻找自己的未来。像成年仪式一样,慢火车承载了很多当地年轻人第一次出门远行的记忆。
在和田火车站,一群学生提着沉重的行李去往站台候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将坐火车辗转前往广州,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工厂实习。这是新疆2018年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计划中的一部分。
在杭州打工的托尔逊江回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乘坐“喀慢”回到老家墨玉。20岁时,他就选择坐上这趟车离开家乡,跟随父辈来到杭州,在4000公里之外的江南做起了烤羊肉串的生意,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
在7556/7557学生专列上,百名返乡的学生挤满了两节车厢。阿兹古力(右)和阿利亚(左)是在学校里认识的好朋友。这是她们第一次坐火车,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父母已经在车站等她们了。
车厢里,列车长乔光静和乘务员玛依然•赛买提来回穿行于过道中巡视着一切。除了负责日常车务的工作,掌握维吾尔语、汉语的乘务员还能够与各民族旅客有更好的交流,应对列车上的各种状况。
在“喀慢”上,乘务员玛依然•赛买提会看到很多熟悉面孔。85岁的买买提和妻子吐儿尼吖子汗每月一次乘坐“喀慢”,往返于墨玉与乌鲁木齐之间,老俩口带着一大家子探望在乌鲁木齐治病的儿子。
这个曾经有50头羊的小康之家,
为了给儿子治病,
变卖家产后只剩两头羊了。而坐火车能比大巴省下一半的路费。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藏桂站是一个位于戈壁滩无人区中的小站。平时,这个小站上只有两名车站运营人员,主要负责几趟列车的会让协调。为了使列车正常运行,值班员需要在全年200天的扬沙天气里坚守岗位。
行驶在沙漠边缘,穿越无人区的慢火车一站站捎上南疆的各族人民,这趟“喀慢”已是当地人们远行打工、就医或求学所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