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的便利,可能是精进阶梯,也可能是温柔陷阱。
清晨的城市如同数据海洋的潮汐,有人启动AI助手梳理今日知识图谱,有人打开短视频平台接受算法的投喂;午夜的写字楼里,程序员用AI生成代码重构业务逻辑,客服机器人正代替人类完成第1000次标准应答。
国外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依赖AI处理信息的职场新人,逻辑思维能力较五年前下降37%。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如今,AI正以更隐秘的方式消解人类的主体性。
这些看似平行的场景,实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剧烈的认知分层现场:当硅基智能的触角伸向每个决策节点,碳基生命的思维轨迹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
AI必将人类分化为两个物种——主动迭代者和算法奴隶。
这种分化的本质并非技术鸿沟,而是认知模式的异化。
AI如同放大器,将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模式、经验转化能力、学习力等底层能力差异暴露得淋漓尽致。
当思维外包成为自动化反应,一个人的主体性就在慢性自杀。
当人类将决策权、创造权、反思权逐步让渡给算法,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危险的「脑力主权置换」。近年不少领域在进行AI发展对人影响的调查研究,神经学家发现,过度依赖智能系统在导致海马体的不断萎缩,大脑突触连接也不断在弱化。而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过度依赖智能系统的大学生,其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意味着他们类比推理能力和元认知水平的衰退。
这种退化的本质在于人类割裂了「工具使用」与「主体进化」的共生关系。
正如维果茨基揭示的认知发展规律:高级心理机能必须通过「工具中介」与「社会互动」双重作用才能完成迭代。
当人们无脑接受AI输出的「成品答案」,实则是跳过了思维淬炼的关键环节。当经验无法升华为知识,知识不能进化为智慧,最终就是认知能力的衰减。
什么才是与AI共生的智慧?
我想真正的人机协同应如弓形虫的协同运动。人类心智作为引领方向的头部,AI系统作为承载经验的尾部,形成动态平衡的进化共同体。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将AI的数据重构能力与人类的意义创造能力有机融合,
构建出AI时代「吸收-建构-创造-实践」的ACCP闭环。
未来的认知鸿沟将不再体现为知识储备量的差异,而是进化速度的维度级差。
尤瓦尔·赫拉利预言的“神人-凡人-无用之人“三级分化,在AI催化下正加速演变为“智能共生体”与“算法附庸体”的两级分化。
前者通过注意力定投在特定领域构建认知复利,后者在碎片化信息中经历思维失焦;前者将AI作为认知助手延伸进化边界,后者却沦为AI的操作对象。当人类停止有意识的算法升级,其决策网络将退化为条件反射系统,最终丧失对智能工具的驾驭能力。
如何成
为算法时代的造物者?
在这场脑力进化竞赛中突围,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认知防御体系:
1.愿力导航系统
建立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坐标系,如钱伟长「科学报国」般的信念锚点。这种高阶愿力能形成认知免疫屏障,在算法投喂的诱惑面前保持思维自主性。
2.结构化学习引擎
借鉴AI的「数据-算法」交叉迭代机制,将碎片化输入转化为知识晶体。通过「概念解构-模式识别-框架重构」的三阶加工,构建抵御爆炸性信息下的自主认知结构。
3.社会化认知协同
借助AI工具,建设更强大的社会化学习方式。
任何学习的发生都要经过两个关键过程,个体间的对话和个体内的对话,而个体间的对话目的是为了引发个体内的对话,对于具有学习意识和学习力的人来说,AI的到来,恰恰大大增强了开展个体间对话的社会化学习过程,对于主动迭代的学习型组织而言,势必带动实现群体智慧的指数级进化。
4.元认知监控网络
建立持续运行的「思维杀毒软件」,对认知过程进行实时元监控。就如同德鲁克式「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进行每日三问,保持对AI输出结果的批判性审视,防止算法偏见的内化。
当AI将世界解构为可计算的数据流,人类的终极竞争力恰恰在于不可计算的灵性:它
融合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直觉与价值判断的「超级认知形态」。
在狗熊般的本能、凡夫式的社会性与圣人级的精神性之间,人类需要通过智能工具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与协同进化。
这场关于认知主权的战争没有旁观席,每个个体都在用注意力投票选择自己的进化轨迹。
最强大的算法,永远是不断自我刷新的认知主体。
👇
掌握学习的底层代码,持续主动迭代,
扫码购买
👇
学习
田俊国老师
的课程:
【线下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