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文化旅游官微,为您提供重庆文化旅游新鲜、权威资讯,携您微游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好风景。 咨询服务热线:023-12345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江苏  ·  2024年江苏13市GDP出炉!苏州领跑5座 ... ·  昨天  
无锡博报生活  ·  2024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 ·  3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2024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江苏气象最新发布:-8℃!有冰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年终盘点丨2024年重庆文物十大亮点回眸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公众号  ·  · 2025-01-21 22:03

正文

一载耕耘,硕果累累。回眸2024,重庆文物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数字赋能让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这一年,“四普”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完成“三普”25908处文物复查与1100余处新发现文物调查;这一年,考古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赓续巴渝文脉;这一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持续发力……各项文物工作亮点频现,交出亮眼成绩单。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24年重庆文物工作十大亮点。


01

“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赋能超大城市文物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显成效

“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按照文物保护利用“一件事”逻辑,构建起文物考古发掘、文物资源管理、文物安全监管、文物保护修复、文物活化利用5个一级场景和17个二级场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数字化。2024年,通过该应用开展文物安全巡查13万余次,巡查覆盖率达100%;累计发现文物安全隐患2161个,整治2050个,整治率94.7%。“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事件”实现三级贯通,跨部门协同处置隐患185个,办结率95.8%。

央视新闻联播在“赓续中华文脉 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专题报道中,播报了重庆市通过数字赋能实施文物安全监管,展示了“巴渝文物”应用在多跨协同、数据归集、高效治理方面的强大能力。“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案例、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的“第二届全国数字化监管优秀案例”


02

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见行见效

大足宝顶山释迦涅槃圣迹图

全市实施石窟寺石刻保护项目23项,上报《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依托川渝地区重要石窟寺及集群,以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阐解、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五个方面30个近中期重点项目为抓手,形成“一环、三极、多园、八径”建设布局,绘制川渝石窟寺建设蓝图。

成功创刊《大足石刻研究》,成为国内继敦煌研究院之后第二家由石窟寺管理单位创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编撰完成《巴蜀石窟全集》第一卷样稿,累计完成川渝两地260处石窟寺考古调查,拍摄和采集近6200个龛窟图版及数据。

上线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及“云游·宝顶”数字文旅项目,首次开启大足石刻“五山同游”。

发布“资大石刻(窟)文物主题游径”首批线路,以中国古代“神话世界”的游历为核心线索,以大足宝顶山和安岳茗山寺、千佛寨为牵引,串联重点石窟石刻、古道、古建筑、花果田园等要素,构成特色文化体验,有效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03

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力有序

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提交《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书》。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重要标识,按照“一园多点”模式持续推进万州天生城、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两江新区多功城、忠县皇华城遗址等5处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继忠县皇华城开放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即将建成开放。

累计出版三峡考古报告23部,完成三峡出土文物修复年度任务704件。《三峡考古》4K文献纪录片完成样片剪辑。累计完成5期三峡考古口述史采集工作,开发10余处考古遗址数字化漫游。



04

蜀道(荔枝道)保护利用落地落实

川陕甘渝4省(市)文物局召开中国蜀道保护利用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共同谋划推进蜀道保护利用工作。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协商会议在重庆成功举办,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政协共同发布《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

川渝考古机构签订《川渝蜀道考古研究合作协议》,重庆牵头实施《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子课题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并完成主线调查,基本厘清了荔枝道主线走向,共发现各级古道329段,总里程约705.82千米,相关文物遗存312处。

发布《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等一批近期研究成果。完成温山县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唐宋时期的重要遗址,为研究蜀道(荔枝道)走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涪陵建成全国首个蜀道荔枝道文献馆,荔枝道司法协同保护基地揭牌,初步完成《蜀道荔枝道涪陵段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05

“四普”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

在全国率先完成各级普查机构组建,圆满完成渝中区全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普查试点工作,创新消落区文物普查、普查中文物数字化保护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加强文物普查等先进经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高质效完成“三普”25908处文物复查与1100余处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开设“四普专题”专栏、“话说四普”话题等,在各级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新闻约560余条。创新应用AI技术制作四普新发现文物“跳舞”视频曝光量达3.5亿次,引发全网热潮,被多省市借鉴。


06

考古工作服务大局作用持续发挥

2024年实施“用地清单制”考古项目74项,形成“全面调查,重点勘探,分类评估”的考古前置“重庆模式”,重庆《服务发展大局 赓续巴渝文脉——重庆市中心城区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案例入选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发挥考古在大遗址保护中的支撑作用。编制完成《川渝地区宋元山城体系研究考古工作计划》。推动《钓鱼城遗址价值的多维阐释及其应用研究》《钓鱼城南宋建筑遗址复原研究》课题研究。完成钓鱼城加担土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首次发现钓鱼城外城城门,进一步加深对钓鱼城宋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分区布局和结构功能的认识。


07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新备案博物馆7家,总数达到141家,实现区县博物馆全覆盖。国家等级博物馆数量由24家增加到3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7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3家、国家三级博物馆9家),等级博物馆占比从18%提升到28%,居西部领先地位。全年推出博物馆陈列展览500余项,社教和巡展活动13000场次,接待观众400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2%。


08

重庆云上博物馆日新月异

2024年5月18日,全国首个文博数字化服务平台“重庆云上博物馆”全新改版升级上线:功能交互、平台内容、产品运营以及博物馆服务等全面升级。新增“文博圈”板块,实现一键导航。聚焦展览、文物、文创,搭建“云观文博”“爱说文博”新媒体矩阵。首创“博物馆集群化+单馆特色化”创新运营思路,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访问总量达3800万次,实现了市民足不出户逛遍博物馆的愿望。该平台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新型数字服务优秀案例”。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8家博物馆入驻云上博物馆平台。


09

文物保护修复成果丰硕

《2024年度重庆市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纳入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库。全年实施37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完成19个项目结项验收。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馆藏文物生物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集成系统研发与示范》等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结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第1部分:指标要求》《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第2部分:检测方法》等2个行业标准公开发布,《形科植物精油防治馆藏文物害虫机制研究》成功申报并获批省部级项目。


10

成功创建国家首批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2024年3月13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的通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全国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为首批20个之一。



2024年重庆文物系统获奖成绩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