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足球这项迷人的运动,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球迷关注。但是足球的起源你知道吗?今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那么,关于蹴鞠,你又了解多少呢?它到底和足球有什么关系,如今的中国足球又可以向它学到什么呢?在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被称为“蹴鞠”,也叫“蹋鞠”、蹴圆等,刘向说法:“或曰,起战国之时。” 公元前307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力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令军士将野兔生擒,最终众人一无所获。此时有一谋士进言,可以用球代替野兔,借此成为一种军训辅助项目。当时的足球是在马上踢的。
从《战国策》到《史记》,中国的临淄是蹴鞠的发源地、形成地和兴盛地。《战国策-齐策》中记载着公元前三世纪早期,赵国的宰相苏秦,为游说各国共同抗秦,来到齐国,对齐宣王曾提到过蹴鞠,这是古代足球第一次出现在官方的历史文献当中。汉代,蹴鞠曾用于练武,且已是全民运动。唐代,又称为“蹴球”,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设立了球门,而且还分队比赛,并且还传到日本。宋代,蹴鞠更加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以蹴鞠为乐为趣。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足”踢法时称“白打场户”,球场上不设球门,人数也不定。可以二人对踢,叫“白打”;也可以多人对踢,称为“场户”。除了对踢,也可以一人单踢或众人各自单踢,叫“打毬”。宫中会定期举行“女足”比赛。到了元明时期,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
说起最早的球星,不得不提到的人自然是宋代的大奸臣高俅。史书记载高俅因为善于白打蹴鞠(所谓白打蹴鞠,就是非对抗情况下的花式踢法)而深得宋徽宗的赏识,一路飞黄腾达。“蹴”就是用脚踢,“鞠”则是皮革制成的球。在汉代蹴鞠是实心的。至唐朝时,鞠用十二块皮料来缝合,内中充气,更有打气的歌诀。宋朝时期足球的重量也有标准,是14两。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汉代李尤的《鞠城铭》可以说是最早成文的蹴鞠规则了。可以看到现代体育讲求公平公正的裁判原则。并且长方形的场地,双方分组对抗,以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为得分,以进球多寡为胜负的要素都已经诞生。推摔等很多在如今的足球场上都严格禁止的对抗方式在蹴鞠场上都被广泛运用。汉武帝平定西域之后,曾有人献上一名胡人俘虏。此人球技了得,于是汉武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这可以说是足球运动史上最早的“外援”了。汉朝时踢球球门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两边各有6个,且仅是在地上挖个洞,称作“球洞”。相应地,最早的守门员也诞生,不过双方各有6名。唐朝时,虽然和现代足球一样也是有两个球门,但是真正的球门其实只是架子上网布中间的门洞,把球踢进门洞里才算得分。唐代足球逐步偏向技巧性和观赏性。在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蹴鞠组织——齐云社。齐云社的出现标志着蹴鞠行业的规范化,当时的齐云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对蹴鞠艺人的水平进行考核,考核的科目大多重视对球的控制和参赛者的球感。各地的齐云社当中,以临安齐云社的水平最高。据说当年临安齐云社的旧址就在今天杭州市的中山中路。清朝蹴鞠却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清末现代足球才从西方引入中国。在民国时代,许多人怀着“体育强国”的抱负,让足球运动与教育结合。
从1915年到1934年,中国队在远东运动会的19年间,连获9届足球冠军,其中从第2届到第8届,蝉联7次冠军,号称“远东连捷七届”。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被称为“铁军”。如今中国足球或许不能简单用“失望”来形容。中国足球应该从蹴鞠、民国足球中学习什么?面对问题丛生的中国足球,国家去年公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是中国足球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民国时代,足球的蓬勃发展,靠的是成熟的足球体制。上海是最早实行足球联赛的地区,锻炼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人才。1913年,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成立,6所学校进行足球联赛,大大提高了中国足球水平。从此之后,中国的足球开始走出国门,称霸亚洲。《足改方案》力求消除障碍,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如确立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调整改革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中国足球协会、改进完善足球竞赛体系和职业联赛体制、加大足球市场开发力度和建立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竞争机制。汉代蹴鞠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全民运动”,不仅是普通百姓,还有皇宗贵族,甚至皇帝都成为了狂热的“球迷”。更是强身健体、军训辅助项目。足球本身的功能及其文化就应该成为足球推广的基础。《足改方案》出台后,如今许多的校园都开始推行足球文化,甚至有些地方自编“足球操”。作为足球发源地的中国,足球运动的复兴任重道远,真正的推广也无法“一蹴而就”。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综合
编辑:谷朋、欧阳虹云、赵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