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去年的卫星智能处理载荷项目,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张亚兵仍感慨万千。在整星联调阶段,项目遇到了最大的挑战。连续加班一个多月仍无法排除故障,张亚兵只能不断告诉自己和团队伙伴,“我们再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不能轻易放弃”。不断调整思路和测试手段,直到项目交付的最后两天,故障终于解决。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永不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有战则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来自于我们航天报国的远大理想,也来自于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崇高追求。”
7:10分,起床,接到安装师傅的电话,期待已久的实验台终于到了,火急火燎赶到实验室对接安装事项;10:30分,与合作同事讨论课题思路和意义,尽管有争议,还是决定先做开发;17:20,或许是新实验台带来的好运加成,样品成功封装,准备连夜测试数据;20:00,意外出现,自己被尾纤绊倒,扯断了测试样品;22:45,和团队leader讨论下一步工作……
这是新型计算传感与智能处理研究中心肖建亮普通而漫长的一天,也有所有之江科研人奋斗的影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数个这样的日夜积攒下来的光,可以照亮每一个科研人的奋斗路。”
肖建亮荣获本次比赛特等奖,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短短的3个月内,我们从0到1,突破了很多原来觉得无法实现的事。见证了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带来的强大磁场。”来自发展合作部的戴江帆讲述了自己参与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建设的经历。
“通过计算方法加速和材料基础融合模型,快速准确地实现材料的正向预测与逆向设计。通过智能计算建立的领域模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科学地用AI搞科学。”来自新材料计算研究中心的陈思羽科普了AI如何服务于材料科学研究。
“229个日夜的不懈奋斗、20余场深入的交流研讨、400多位地学专家的紧密合作,这种凝心聚力的合作模式与团队协作的精神,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保障。”数据枢纽与安全研究中心余婷讲述了团队挖掘数据“金矿”的故事。
“未来我们将打造以天文大模型、AI驱动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天文计算平台,支持天文学家们便捷访问数据、充分利用算力,高效推动科学发现。”天文计算研究中心李坤展望了计算和天文融合的前景。
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田帅奇、智能制造计算研究中心黄治、生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黄婉莹、高效能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王芬、智能计算设施创新中心陈思怡、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何朝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许知涯、之科控股裘璐,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比赛中,选手们用故事和细节打动人心,为我们刻画了具体可感的之江青年模样,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