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再到几天前,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重申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总书记关心的大事。
军民融合发展这场考试如何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试卷中给出这样的答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直十分重视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链的延伸,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航天军民融合特色的发展道路。截至2016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总量已突破2000亿,其中民用产业收入达到1280亿元,同比增长11.3%,占集团公司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而这样的努力还在继续。
在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中,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指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军民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作为集团公司今年6个方面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来抓。
“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集团公司的民用市场非常广阔。”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举例说,“集团公司正在扩大航天技术在民用产业的应用,像煤化工项目依托的是航天动力技术,风电项目依托复合材料技术,最新有个无人机项目年底也将在台州投产。”
事实上,近年来,“军民融合”一直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热门议题,几乎出现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7年,军民融合发展布局的新篇章正式开启,军民融合驶入深度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提了很多年,从国家层面到各相关方面努力推动了很多年,热度持续走高,不过今年两会很多代表委员坦言,“关于怎么融合,军队、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各方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
“军民融合不仅是‘军转民’、‘民参军’这样简单形式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重大领域和基础行业要加强技术、机制、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表示。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不过,是发展就会遇到瓶颈。
谈及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梁小虹说:“这里面既有国家配套政策、落地实施方面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敢不敢进一步开放创新的问题。”
包为民认为,如果国家能从顶层设计上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和条块分割,我国空间资产利用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军民融合走向深度发展,对于国有军工企业来说,第一反应肯定是“狼来了”。国防科技工业呈现越来越大的包容性和竞争性,越来越多的民企开始参与到国防建设当中,传统军工的“保护伞”日趋减少,各行业发展的障碍也日趋消弭。
对于军民融合带来的挑战,航天从业者们有着充分的预见。“虽然日子不可能像从前一样舒服,但对于其产生的‘鲶鱼效应’,我们都非常期待。”很多被访者这样表示。
“民企进入军工领域,对我们是一种促进作用,促使我们提升技术,同时在型号配套产品方面也有了更多选择。”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一院型号副总设计师夏宇红说。
不过怎样参与“军民融合”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感触最深的就是军民融合过程中,随着‘民参军’,一部分航天成熟人才流向民营企业。”夏宇红认为,“应建立合理的留人机制,同时更加重视和培养留下来的骨干人才。”
“军民融合需要‘国家指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尤其应该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让市场来激活人力、技术、资产的巨大潜力。”梁小虹说,“我们航天军工企业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对待军民融合。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全人类生活的事情,航天企业要走在最前面。”
“我建议国家应对国有军工企业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国有资本股权激励、专利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更多灵活政策。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东风,为军民融合产品、航天防务产品谋得多个席位。”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补充道。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以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从顶层设计方面来看,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指导意见和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有望发布。有关部门还正在论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培育若干民参军骨干企业。
“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军民融合的大方向,接下来需要我们相关各方勇于改革创新,共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实践道路。”梁小虹说。
文/崔恩慧 倪伟
编辑/姚天宇
监制/黄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