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改变的是一个地方的风貌
不变的却是老字号、
老建筑等百年文化所留下的真情意
奉贤有一些低调的风景就藏了很多故事
万佛阁
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
万佛阁在六百多年前原是乡间小庵。
据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发为尼。父母闻讯,后悔莫及。后出资在此建立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取名万佛阁。民众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纷纷到此礼拜烧香。
万佛阁几经历史兴衰,于文革期间被毁,一九八九年重建。
如今的万佛阁由万佛楼、钟楼与鼓楼组成,庄严气派,佛韵悠长,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被定为奉贤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亭东石塘
说起华亭古海塘,可能很多人还不知其究竟为何物,但只要你路过奉柘公路,就一定能看到这一奉贤现存最大面积的出土文物。
当你穿过这里时,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越过了以前我们祖先铸就的海岸线?
华亭东石塘的历史可以追朔到270年以前。
能否想到百年前,这海塘是如此的雄姿英发,不畏一次次的狂风暴雨卷起近十米的浊浪反复扑打,顶风斗浪,承受巨大冲击,巍然屹立,保护着海塘内的万顷良田和百万黎民百姓。
在东石塘建造以前,这里曾建造了多道海塘,但当时都以泥土为主。据史载,雍正二年7月发生了一次严重海溢,将原本建造的泥土海塘全部冲垮,田禾、庐舍俱淹。
石塘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石塘在
技术上作了改进,采用铁笋、铁销把条石连成一体,使其异常牢固。
若干年后,随着冲积平原形成,石塘逐渐从海边埋入了地下。
直到1996年春,在实施奉柘公路降坡拓宽工程中,这段包在土塘中的石塘才得以重见天日。
如今,这段石海塘虽早已失去抗台防汛的作用,但这是古代奉贤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留下的杰作,是教育后人的生动历史教材。
沈家花园
对大多数的奉贤人来说,只要一提到沈家花园,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庭院幽深,绿树成荫的大花园,南桥人喜欢把它称作“大院子”。
沈家
花园在南桥文化广场北侧,区人大常委会大门(解放中路502号)处,人们向北瞭望,园内建有做工考究的西式3层主楼1幢,人称“大院子”。上为住房,下为舞宴大厅,3楼两侧均有阳台、亭子。主楼西侧凿有荷花池,建有观荷亭、花房、祠堂。整个院子占地29.24亩,院内绿树成荫,气势宏伟,这就是原来的沈家花园。
沈家花园的主人名叫沈梦莲,是奉贤现光明人。以前也是贫苦出身,后来种种机缘巧合下成了一方大人物,曾和杜月笙一起成立了浦东同乡会,他斥资8万银元造了这幢大院。沈梦莲病故后,这座大院便被保留了下来。
沈家花园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整,反映了上海及本区地域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其建筑工艺和工程特点也颇具历史特色。
至今,沈家花园是奉贤区唯一保存完整的花园洋房建筑,其历史地位及人文价值不容置疑。
庄行老店
庄行原名庄家行。明洪武初年,有庄姓来此开设庄家花米行,从此,庄家行一带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庄行老街长约千米,仍然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神韵。老街的东段称东街,西段称西街。东街已改建修缮,以旧修旧,虽然只有短短100多米,徜徉在石板铺就的三四米宽的街面,抬眼望去,两旁比肩的商铺上轻启的木格子窗、生动的雕花廊柱、青苔浸润的黑色瓦片、间或会出现整堵木制的墙面,时空恍然在瞬间停滞。
走进杨瑞记,顿觉不同凡响。老板杨慎喜老人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长者,十分健谈。他的鞋铺是一家百年老店,从鞋底到鞋面全部手工制成,穿着特舒适。他指着墙上张贴的几张小照片不无自豪地介绍道,外国游客也特地慕名前来买他的布鞋。也许是声名远扬,布鞋奇贵,每双一百。说起他做的鞋,就能看到他满脸的骄傲。
据杨老伯介绍,他的做鞋手艺是家传的。他父亲没有别的本事,就做得一手好鞋,一辈子就是个鞋匠。于是他从小就跟着学做鞋,做了一辈子鞋。眼下,原来与他一起做鞋的老师傅全都故世了,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因此,他的手艺就显得越发珍贵了。
几代手艺人,更迭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技术,更是一种情怀,因而使得小小的一双布鞋,有了不一样的质感与体会。
神仙酒厂
说起“上海小茅台”,上海的酒友,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奉贤有名的“神仙酒”。
在奉贤,神仙酒不仅是一个老字号,生产该酒的神仙酒厂,更是一块金字招牌。据记载,神仙酒厂创建于1958年。
近年来,神仙酒厂又新开发了神仙坛装原浆酒、十年原浆酒、神仙琼浆、淡雅型神仙醇、红色经典等十几个更符合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百姓饮酒爱好的新产品。
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花。随着神仙酒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销量与日俱增。作为奉贤的一大品牌与老字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来源@奉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