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摄影辅助工具,它能改变进入镜头的光线,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效果。
然而,和其他工具一样,滤镜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则没法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甚至反而会给你添乱。
滤镜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果要全部写出来,上万字都不嫌多;所以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是几个危害最大的滤镜使用误区,望诸君引以为戒!
有的滤镜用着比较省心,往镜头前一安就完事;但有的滤镜,是需要你装上以后再调整位置和角度,才能创造出你想要的效果。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偏振镜。
偏振镜
一般由两个可旋转的环圈组成,带锯齿的下圈起固定作用,用于将偏振镜镜体固定在镜头上;旋转上圈则可以改变入射光线角度。
在隔着玻璃拍摄,或拍摄水底景物时,需要不断旋转上圈,改变对入射光线的“过滤"角度,以达到最大限度消除反光的目的。
旋转上圈,会对消除反光的效果有多大影响呢?
下图就是在旋转偏振镜上圈的过程中,反光最强/最弱面的实例对比,大家看看效果吧~
(上)反光最强;(下)反光最弱
在调整好上圈角度,达到最佳消光效果以后,就可以进行拍摄了。
但如果您改变了一下取景角度,或者横幅改直幅,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偏振镜上圈的角度,否则消光效果不会理想。
另一类需要经常调整位置的是中灰渐变镜。
中灰渐变镜
中灰渐变镜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镜面由暗到明渐变过渡,常用于大光比拍摄场景。
例如,在拍日落时,用暗层对准明亮的天空,亮层对准较暗的地面,就能有效达到压暗亮部,平衡光比的作用。
利用中灰渐变镜拍出的日落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中灰渐变镜的渐层位置,让滤镜的暗层对应画面中的亮部,以达到最好的压光效果。
当您改变取景角度或变焦时,画面的明暗分界线位置会改变,您也要重新对滤镜的渐层位置进行调整。
如果不注意调整渐层位置,你可能会让导致画面的暗部“暗上加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上图海天分界处的部分海水变成了黑色,就是因为没有恰当调整渐层位置,导致滤镜的暗层对准了本来就偏暗的海水,导致海水变成了黑色。
还有一种新人眼里的神器,老鸟眼里的玩具——星光镜,也是很需要调整角度滴~
星光镜,就是在无色光学玻璃表面有规则地蚀刻一系列平行线条,利用光的衍射作用使画面中的点状光源呈现出星芒状发散的形态。
星光镜实物图
星光镜多用于夜景、舞台和静物(主要是珠宝和钻石)题材,拍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转动星光镜,你画面中的星芒也会随之转动,把它转到你觉得最好看的位置吧。
你可能觉得“转不转都差不多吧”——这就是我把星光镜放在最后的原因吖~
部分滤镜在搭配特定镜头使用时,会出现问题,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偏振镜+广角头的组合。
之前说过,转动偏振镜上圈,能“过滤”特定角度的散射光,在拍摄天空时能使得天空更蓝,云层更立体。
但如果用偏振镜+广角头拍摄侧光位的天空,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上图所示,在偏振镜作用下,左侧天空变得更深更蓝,而右侧天空由于离太阳较近,仍旧发白。如此显著的颜色差异,非常不自然。
此外,加载偏振镜,会增强广角头的暗角(照片四角的黑场),暗角会更明显,范围更大:
当然,如果这是你想刻意追求的效果(有人还用 PS 等后期程序制作、强化暗角呢),那当我没说。
相比之下,广角头+可变式 ND 镜就更具破坏性。
可变式 ND 镜在结构上近似于两片偏振镜的组合,通过旋转调整两片镜片的相对角度,达到改变 ND 值的效果。
可变式 ND 镜
偏振镜搭配广角使用,会使得画面的暗角更显著,而可变式 ND 镜作为两块偏振镜的叠加,更会在画面中央产生奇异的“十字黑场”效果。
十字黑场
当然,并不是广角搭配可调式 ND 镜就一定会产生十字黑场,只是在调整 ND 值时需要格外注意。
以上两类是属于“搭配不当会要你照片的命”,而其他的一些滤镜只是“搭配不当发挥不出效果”(比方说星光镜配广角头,星芒不明显),就不赘述了。
不是只有穿短裙的美女会走光,滤镜也是会“走光”的。这种现象多见于方形的外接插片式滤镜。
我们都知道,滤镜有圆的有方的,圆形的螺旋卡口式滤镜轻巧便携,但只适用于某种尺寸的镜头;而方形的外接插片滤镜可以适用于所有尺寸。
所以,不少多镜头党人喜欢用方形滤镜,一镜配多头,多么省事啊!
方形外接插片式滤镜
不过,有得必有失,方片滤镜除了重、易碎、安装麻烦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容易“走光”。
无论你扭得多紧,都无法消除方滤镜和镜头之间的缝隙,可能会有少量环境光透过这一缝隙漏进镜头里。
如果你用的高速快门,曝光时间很短,这点“走光”无关紧要;但如果你玩长曝光,这种看似少量的走光就会在你照片上留下奇怪的痕迹。
比如说,白天长曝拍流云,你用方形 ND 镜,可能就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