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综艺报
《综艺报》以独特视角透视国内外传媒娱乐产业热点,关注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公司及产业领袖,梳理产业脉络,发现产业趋势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事发泉州!一皮卡车突然冲进商场,现场画面曝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综艺报

对话《纽约时报》CEO:谈谈新十年的媒体发展

综艺报  · 公众号  ·  · 2020-02-16 22:30

正文







“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是我们最大的卖点。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考虑如HBO、Netflix一样的高质量订阅服务。”
作为当前传媒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者之一,BBC前总裁马克•汤普森从2012年履任《纽约时报》CEO以来,一直指导着《纽约时报》的全球运营战略。在他的领导之下,《纽约时报》数字订阅量实现了从50万到400万的飞跃,且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进入了美国发行量前10名。

图片来源: INMA

在最近的国际新闻媒体协会(INMA)网络研讨会上,INMA执行制片人Mark Challinor对汤普森进行了采访。来自44个国家或地区的327位网络研讨会参与者向汤普森询问了有关2020年媒体未来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纽约时报》的成长经验,关于数字订阅、付费机制、新收入渠道的问题,以及对于媒体与平台的看法等。本文梳理了汤普森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给出汤普森对未来媒体生存发展的建议与指南。

是什么推动了《纽约时报》的成长?


汤普森告诉INMA的成员,他们在大约四五年前就意识到推出订阅服务的必要性。“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是我们最大的卖点。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考虑如HBO、Netflix一样的高质量订阅服务。”

对于汤普森而言,要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公司首先需要对新闻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放。因此,《纽约时报》的记者人数与前几年相比增加了数百名,目前总计约1750名。

图片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在这一时期增加雇员而非裁员实属罕见,但在汤普森看来,这是一件好事。“首先,这将突出《纽约时报》的与众不同。其次,在他人渐趋衰弱时,我们增强自身实力,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受众。”

同时,汤普森还表示,《纽约时报》团队坚信仍然有很多人密切关注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将乐意为报道这些新闻的最佳新闻服务付费。

数字订阅的未来趋势将走向何处?


汤普森指出,在2011年《纽约时报》首次推出数字付费模式时,大多数职员并不抱有较高的期望——他们预估大概有20万左右的数字用户。因此,大家也都将工作重心放在印刷出版业而非数字业务。

然而如今,整个《纽约时报》有了观念上的转变。汤普森称:“我们有很多平台,印刷出版只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印刷产品并将继续将其维持15年乃至更久。但传统印刷产品的停滞也是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产品的受众数量将持续减少,最终传统印刷业将走向消亡。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时代变化对整个产品形式的影响。”

图片来源: INMA

面对新的时代格局,维持传统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转将越来越困难,发展数字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便越来越显著。而由于数字业务带来的有限收入,公司需要足够大的用户规模,才足以覆盖所有支出并有所盈利。

“我们迫切需要扩大用户规模,我们所追求的用户规模或许比任何一家报社都更大。”正是在强大野心的驱动下,《纽约时报》的新经济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短短一年内他们增加了100万数字订阅用户,而用户规模还在持续增长。

就用户数量增长情况来看,这是《纽时时报》数字发展模式成就最大的一年。汤普森表示,他希望每年100万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能成为常态。《纽约时报》也立下了目标:到2025年拥有1000万数字用户。

对于该目标,汤普森表示,他认为这并非好高骛远。考虑到《纽约时报》的成本结构以及股东的合理期待,作为仅提供数字业务的企业,对用户规模的需求应该达到这种程度。

对《纽约时报》而言,用户规模十分重要,他们需要依靠庞大用户规模的付费资金,以便更好地运营整个企业。为此,他们需要开拓国际业务,需要以更好的服务水平来维持用户留存率。目前《纽约时报》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但汤普森对其持有信心。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与平台之间的关系?


汤普森指出,平台曾宣称他们将通过向全球用户传播出版商的名字、标题甚至新闻内容,为出版商提供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如此,有了平台的支持,复杂的内容分发业务简单化了。

图片来源: INMA

现在,新闻出版商编辑出一条新闻,可以马上传播到全球。因此不得不承认这些平台的确有利于新闻出版商。

同时,汤普森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拥有一个优质新闻品牌,并且允许该新闻平台与某一平台相关联,这意味着帮助该平台的发展。那么你是在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带动Google、Facebook或者Twitter这些平台,这种互惠便是传统媒体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体现。

现在众多新闻出版商在重新商议与大型平台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平台为使用出版商的内容付费。汤普森表示,他们希望人们能够对他们提供的新闻业务有所了解,有可能的话甚至关注他们。但他们也希望人们能通过《纽约时报》自己的平台享受全部新闻服务。因此,他们希望平台能为其从中受益的新闻出版商支付应有的费用。

付费业务的核心:保证便利


关于对付费业务的看法,汤普森回答说:“对人们而言重要的是方便,而不是免费。他们希望通过快捷、简单的交易,非常快速地享受到支付应得的业务。”

图片来源: INMA

汤普森也分享了他们在付费业务上的经历:曾经《纽约时报》也发现很难让人们订阅手机移动服务。尽管受众也会通过手机看新闻,但他们通常只订阅PC版服务。因此移动端的订阅率远远低于PC端。

但如今时代变了,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移动支付成了更便捷的方式。这种支付方式的转变也越来越有助于新闻出版商数字业务的发展。只需单击一下,便可以通过Google账户注册成为《纽约时报》的订阅用户。这意味着吸引用户以及了解用户更容易了。汤普森称,“未来智能手机将成为《纽约时报》依附的最大平台。”

对于传统新闻出版商而言,需要始终把新事物放在首位,其次再考虑旧事物——即使传统业务是当前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都并非易事。

据此,汤普森建议,“企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该如何维持现有业务的运转,那么就把该任务交给几个最优秀的人,由他们负责传统业务的发展。而其他的人则将目光放之于未来,专注于对新业务的开发。”

另外,汤普森认为付费墙并不会对广告收入产生实质性影响。“注册用户的数量并未出现大幅波动。且如今的付费模式已可以做到广告收入与订阅收入并存。”

而对于简短新闻,付费网站可能很难与免费网站抗衡。即使是以新闻真实性和可靠性享有盛誉的新闻机构,简短新闻内容的可能性是有限的。汤普森认为这是合理的,毕竟不能奢求用免费服务的成本获得优质服务的报酬。

垂直领域:传统新闻业的补充


《纽约时报》已经进入了许多其他领域,例如其受欢迎的专栏《现代爱情》(Modern Love)已经发展为播客,最近又成为热门的亚马逊电视节目。

图片来源: udn STYLE

汤普森表示,“我们每天都会生产大量的故事,此外,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时尚、商务乃至科技方面还有大量尚未开发的价值。在我看来,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好好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财富。”

他认为《纽约时报》也可以同《日报》一样,将大部分资源转化为播客。《日报》能够以每天20—30分钟的节目吸引忠实的年轻群体,这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纽约时报》而言,《日报》是一种全新的可观收入来源。《日报》凭借播客的形式,每天有超过200万听众,这些听众无疑将扩大《纽约时报》的覆盖范围。同时播客的广告投放将带来数千万美元的直接收入。

“新生事物不断地压缩着传统新闻业的市场空间,新闻出版商的可选择生存范围越来越小。播客等垂直领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纽约时报》整体调性较严肃,但播客的新形式将为其增加新趣味,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新闻业。

规模扩张的关键:建立合理的付费模式


图片来源: Politico

在汤普森看来,中小地区的相关媒体可能无法达到与大型传媒组织相同的组织规模,但另一方面,竞争者之间的进入壁垒也是相当高的。如果某媒体组织建立起提供高质量新闻的付费模式,其他竞争对手将很难采取同样的方式。“尽管我们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新闻进行报道,但我们无法与本地新闻组织相抗衡。”

人们早已做好了为新闻付费的准备,不论是本地级新闻媒体还是国际性新闻媒体,重要的是内容质量。人们想要弄清的是周边发生的新闻事实,因此倘若新闻有价值,人们并不会不愿意为之付费。而在此基础上的重点问题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付费模式。

对于《纽约时报》这样一家国际性新闻媒体,尽管他们在全球共设有43个分社,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报道覆盖范围,而并非与当地媒体相竞争。据他们称,《纽约时报》能与当地媒体互补,而这并不需要额外的新闻支出。

汤普森认为《纽约时报》之所以能赢得相当一部分国际用户,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读者希望通过《纽约时报》了解美国的近况。

结语


从传统报业到数字化业务的转型,《纽约时报》称得上是业内的佼佼者。从它的转型之路可见,观念的转变是第一步,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步。但在将核心业务转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保持内容质量的初心应矢志不渝。无论是付费订阅服务,发展垂直领域,还是扩展市场规模,高质量的内容产品都是新闻媒体的根本竞争力。

另外,相匹配的野心和实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因素。转型的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时间差,如何承担该时间差带来的未知性,是转型战略中应率先考虑的问题。同时,大型媒体组织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小型媒体,本土性媒体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国际性媒体,选择合理的转型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