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文 / 蒋肖斌
内容经授权转载发布
同事们都叫他“喻总”,倒也名副其实,他是一个千万富翁。不过,“喻总”更愿意自称“喻师傅”,从今年6月开始,他的职业是共享单车维运工。
▲共享单车维运工喻林波
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暂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单车。至此,包括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内的12个国内城市,在一个多月来先后宣布暂停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
喻林波听到这个消息,大概能小小地缓一口气。身为共享单车维运工,他平均每天需要步行15公里,搬运总重量超过5000斤。因为骑车者随意乱扔车,他每天要弯腰扶起100多次。这是一份苦差事,但本可以在办公室悠然喝茶的“喻总”,是自己选的这份职业。
今年51岁的喻林波来自湖南湘乡,年轻时在新疆石河子支边,经历了9年边疆生活。2001年,他回到家乡,做起了生意,也是风生水起,如今靠着收房租就能过上惬意的生活。然而,过腻了当老板的日子,喻林波决定出去找一份工作。
年轻时就喜欢到处走动的他,对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喻总”变身“喻师傅”,每天9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这也是他以前坐办公室的时间表,只不过,现在,工作不再是喝茶收房租,变成了搬自行车。
为什么会想到做共享单车维运工?喻林波说:“我女儿告诉我,现在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他大概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新疆的戈壁滩上,没有自行车,去单位要走10公里路,“现在居然有共享单车了,手机扫一下就能骑”。
早上9点,气温33摄氏度,喻林波背上工作包,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包有近20斤重,装着打气筒、多型号扳手、螺丝刀、强力胶、维修贴、老虎钳、抹布、清洗液……他把修理厂新修好的单车,从汽车上一辆辆搬下来,整齐地放到地铁口。
中午,气温接近40摄氏度,喻林波遇到被涂改液遮上的二维码,就用小刀片小心翼翼地刮掉。吃完午饭,他骑车到一些隐蔽的地方,把被人为“藏”起来的共享单车运出来;如果遇到上私锁的,那就只能人力扛回回收点——他见过一辆车上了5把锁的。
朋友们问:“你做生意,还有门面店,为什么还要来受这份委屈?”喻林波回答:“我不觉得委屈,那些恶意破坏、私人占有我们共享单车的人,才应该感到委屈。”
喻林波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何时何地,看到被丢弃的共享单车,就会一路小跑过去把车扶起来,摆好;遇到每一辆共享单车,会不自觉地上去试试刹车、摸摸轮胎、看看链条。如果看到别人把倒地的共享单车扶起来,喻林波心里比做成一笔生意还开心。
曾经喜欢在健身房锻炼的“喻总”,现在每天的运动量已经用不着再去健身房了。在“喻总”和“喻师傅”的身份之间切换,他想了想说:“做生意精神紧张,想得太多,还是上班好。”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被印在一本旧版《新华字典》的附录,用来举例冒号的用法,时隔多年再被网友翻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冷笑话”。
也不知从什么开始,我们不再相信劳动的意义,不再相信劳动的前途。喻林波却身体力行地造了一个新句子:我是千万富翁,也是共享单车维运工,劳动者都值得被记住。
“喻总”被发现后,成为系列微纪录片“发现极限劳动者”中的一个故事。和他一同露面的还有其他劳动者,比如女快递员、妇产科医生、“擦地哥”,甚至还有一只敏锐的“工作犬”……纪录片发布后,截至目前,微博话题关于“发现极限劳动者”的阅读量超过4300万,引发近百万人的讨论。“劳动者”成了久违的明星,网友们开始寻找身边的劳动者,和清洁工、服务员、司机、交警、教师、医生合影,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极限劳动者之女快递员
“快递小哥”的称呼,似乎注定这是一个男人的职业,但王敏的存在打破了这个定律,她是她所在区域唯一的一线女快递员。穿上橘黄色工作服,梳起长发,她在这个岗位上干了9年,收发了超过百万件快递。体重50公斤的她,平均每天走3万多步,收发4000件快递,搬运500公斤的货物。
▲王敏
“刚开始做快递的时候,体力肯定比不过男快递员,手脚也没他们那么快。”王敏说,为了不被投诉和罚款,别人早上8点已经录完信息,她就需要比别人提前半小时来分拣快递。现在,王敏拥有了自己的站点——已经成为湖南业绩最好的站点之一,业绩超过了大部分男同事。在王敏看来,“做快递和我那些坐在办公室的同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我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会努力地去做好它”。
导演俊霖告诉记者,拍摄王敏是在7月底,长沙的气温逼近40摄氏度,“拍的时候感觉自己也是极限劳动者”。拍摄的两天里,拍摄团队全天跟着快递员,从早上6点到凌晨两三点,他们只跟了两天,可是快递员却每天都是这么干的。
以前大家只知道快递在“双十一”“双十二”爆仓,但其实平常就很辛苦。王敏说,快递员很怕投诉,送一个快递才几块钱,但一被投诉几百块钱就没了。共享单车维运工、快递员、医生……纪录片把平时大家容易忽视、或者心存刻板印象的职业真实地展示给观众,每个行业都有你不接触就不了解的难处,每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
极限劳动者之“擦地哥”
6秒钟你能完成什么事情?23岁的孟飞能飞奔上CBA赛场,用一块毛巾把球场地板擦几个回合,江湖人称“擦地哥”,学名“篮球馆竞赛部FOP区域清洁员”。球场地板上,球员比赛过程中的汗水、拉拉队员的花球碎片,还有一些球员吐掉的口香糖,都会影响球员的安全,擦地就变得十分重要。
孟飞是一名退伍军人,“擦地”只是一份义工。为了“养”这份义工,他要同时打四份工。家人和朋友说他“脑子进水”,当时的女朋友说他不务正业,也因此和他分手,孟飞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最终没有放弃。
擦地这件事,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对体能的要求很高。孟飞要保持每天至少10公里的体能训练。“我每天跑完步,回家的路上都会捡些水瓶子去卖,5毛钱一个,上周我卖了40多块钱呢。”为了督促自己保持状态,孟飞还每年参加马拉松比赛。
35次马拉松,157场球赛,1.1万次上下场,从2013年至今,孟飞用了4年时间,从地方队擦到了国家队。一次比赛结束后,易建联专门和他握了手,像兄弟一样拍拍他的肩膀说“辛苦了”。这让孟飞大为感动:“人家是国家队的优秀球员,为国争光的人,我就是一个小义工。但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其实这是一份信任。”
孟飞有个小目标:“既然我能从地方队擦到国家队,那么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我可以走上NBA的现场。”
孟飞的擦地视频被传上网,一举成名,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百度百科。但他有些不知所措:“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擦地会出名,也不知道一些为了出名来擦地的小伙伴是怎么想的。这是个志愿活动,不存在金钱和利益问题。但是,既然来了,就努力去做好,这倒是没错。”
这几位被贴上标签的劳动者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而成名,挑战着高温、体力、速度、恒心、耐心等所谓“极限”。加上“极限”这个形容词,劳动都变得炫酷,
但这难道不就是劳动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