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我的学医之路 —— 姚荷生自传节选》主要讲述了姚荷生教授学习中医的过程,包括其学医的背景、经历的阶段以及取得的成果与感悟,具体内容如下:
1. 学医背景
家庭环境:出生于三世名医之家,良师益友众多。
思想转变
童年因国耻史立志学机械,后受家族中医治病救人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病重被谢双湖先生治愈的经历,改变志向。
在谢师指点下,跟沈权樵老先生专攻古文,为学医打下基础,18 岁正式学医。
2. 学医过程
初期学习
谢师教导:谢双湖先生主张初学不宜庞杂,指定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但作者因求知欲偷阅各家论述,对理论追求过多,未掌握辨证论治精义。
叔父指导:20 岁回家跟叔父学习,因诊断鉴别能力差被叔父斥责,后通过观察程幼庵回答问题,意识到空谈理论无用,开始以六经等为纲整理知识,对理论结合临床有了系统认识。
中期学习
理论提升:两年后,叔父命题,作者论文获谢师认可,可纵览群书。面对各家论点能与《伤寒论》联系理解,认识到中医各学说因角度不同存在争论,但可整理综合。
临床尝试
初涉临床时,因方药不熟遭遇挫折,如舅父和外祖母的诊治虽有正确判断,但用药犹豫,舅父和外祖母最终去世;后成功治愈保姆、流感患者、妇人等病例,声誉渐起。
后期学习与实践
反思进步:虽获叔父肯定,但意识到自己对书本知识掌握不足,开始制订病历记录表格,严格考察自己对中医 “辨证论治” 的掌握程度,坚持约三年,但因家累等原因被迫停止。
临床成果:尽管材料丢失,仍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如用葛根芩连汤等治疗多种疾病,对急传病变也取得较好疗效,获西医认可,讲课和论文也得到好评。同时提到 1974 年会诊和 1975 年讲课的经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推广的困难。
3. 学医感悟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需紧密结合,不能脱离临床验证。
不断学习与反思:医学知识浩瀚,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肩负起中医传承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