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用印象笔记已近五年,期间探索过各种印象笔记体系:
- 详尽笔记本分类体系
- 纯标签管理体系
- 笔记本+标签体系
- 印象笔记+马克飞象体系
…等等。
一路耗时耗脑,填坑无数,到今天,总结出三点经验,供你参考。
1.
不做笔记本详细分类。
很多同学一上手印象笔记,就开始着手建立详细知识树,尤其是学口译的同学,本身接触的知识门类就多,于是在印象笔记架构了一整个人类学科:从金融到经济,从文化到政治,底下再分小笔记本: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国文化…
这么一来,很可能你印象笔记用上两年,很多笔记本仍是孤零零空荡荡——分类并无助益,只是徒增你调整笔记架构的负担罢了。并且,印象笔记只支持三层结构(笔记本组 > 笔记本 > 笔记),本身对树状结构支持并不好。何况,如果你加入印象笔记的,本就是些零散知识,那总不可能指望这些零散的积累,真的汇总成一个学科。所以,每个知识点,比如「定向降准」,整理成一个笔记,要查询复用时,搜索即可。而不要先建一个「金融」笔记本组,再建子笔记本「银行」,再把「定向降准」放进去,甚至再打个标签「金融」「央行」……
整理笔记的目的是:
我需要调用这条笔记时,立刻就能找到
。那层层分类、标签,除了增加整理成本,并没有帮到什么忙。
还有更勤奋的同学,则是把笔记本按 1.文化 => 1.1 中国文化 1.2 美国文化…这同样使日常整理成本剧增,有时添加一条笔记,不仅要层层点击才能找到笔记本组,甚至还要为一条笔记新建一个笔记本,由此,又有可能要调整数字排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胜繁琐。
所以,除非你是极度勤奋且自觉的人,否则不建议如此组织笔记,因为结果很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整个架构就直接崩掉了。
2.
不依赖标签体系。
为什么?因为标签的功能主要是辅助定位笔记,而这一点由「标题+关键字+全文搜索」已能轻松实现。
更重要的是,标签不可靠,难维护,易崩塌。阳志平在 Zotero(2):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 Zotero (http://t.cn/RBwK9xN) 一文中提到,标签系统存在几个问题,比如:
- 当事先非常规整的 Tag 系统,一旦由于对某个 Tag 的描述改变,导致很多前面的 Tag 更改不及时
- 需要记忆与复习的时候,Tag 提取不便,因为 Tag 系统总会随着时间崩溃
并且:
MIT 认知科学家 Joshua B. Tenenbaum 发表在 PNAS 的论文(The discovery of structural form)中,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最终还是意识到,人类的最佳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Tag 系统与树形结构相反,它实质上是非常违背人们学习与记忆提取的规律的。尤其当 Tag 更多是 Tag,而不是树形结构的时候。它是个
云形结构
,会随着时间变迁而动荡。记忆恰巧需要的不是这类时间动荡。
成本大而收益小,得不偿失。
3.
搜索为王。
既然标签和分类都不靠谱,靠什么?搜索。
既然已明确将内容整理到印象笔记的目的是:我需要调用这条笔记时立刻就能找到,那一切围绕这一点即可;而「搜索为王」,则是最为操作简单、维护容易、持续可行的办法。
印象笔记对全文搜索支持已足够好,如果想让搜索再简单快捷一点,可以在整理笔记时,采用「内容概括+关键字」风格标题,比如本篇可命名为「印象笔记方法(分类,标签,搜索)」。这样处理,搜索时能一键定位标题,迅速打开。
如此,只用为最近的活跃项目建笔记本,其余全部放至一个笔记备搜索即可。比如,我的印象笔记结构只有三个大笔记本组,分别为:
00. Inbox
01. Projects
02. Repo
其中数字用来固定排序,Inbox 为默认收件箱,Projects 中会有两三个近期活跃项目,Repo 就是个大仓库,其余所有笔记,都在 Repo 中,调用时搜索即可。
如此,简单方便,笔记架构基本免维护,需调用时一搜即可。
4.
其实这一切调整,都是围绕同一个参照标准:
以最小成本满足最核心需求
。其余一切,越省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