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小米SU7Ultra#原型车今日现身小米科 ... ·  昨天  
小鹏汽车  ·  小鹏P7+答用户问(第11期) ·  2 天前  
高工智能汽车  ·  AI汽车新风向:「死磕」AI底盘,引爆线控底 ... ·  5 天前  
鹤城发布  ·  明确了,减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从物质投入到文化建设的跃升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07-05 17:28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薄弱学校的改造只靠物质投入是不行的,更需要改变其自身的软实力,不断地改善其文化状况。


原文 :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的进路》

作者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孙波/研究生  周霖/教授

图片 | 网络


教育公平 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唯有不断地推进教育公平,才能保证每个人在其现实可能性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因为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教育的投入上就存在巨大的差距,进而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不断关注,基于补偿性原则,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现状依旧令人堪忧。 基于这一现实, 要想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和城市孩子享受同样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全心地致力于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 长期治理农村薄弱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薄弱学校的改造只靠物质投入是不行的,更是需要 改变其自身的软实力,不断地改善其文化状况。 即治理要从 人、财、物的投入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文化建设, 这才应该是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进路。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要在 教师文化 建设上下功夫。 教师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涉及与教师相关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等诸多方面。众所周知,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相较于城市而言差一些,再加上教师工作的重复性特点,教师生活的满意度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教师就会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就影响了教师在农村从教的信心。如何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既愿意去农村工作,又能够长期初心不改地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青春,教师文化建设是关键一招。



首先, 教师要树立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意识,坚定教育的理想信念。


其次, 要引导农村教师正确看待农村教育的价值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农村教育基础性作用,认识到农村教育是农村孩子实现命运改变,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最后一道屏障,更要清楚教师的职责。


再次, 教师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接受新知识的涵养,为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


最后,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示范,对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养成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要在 学生文化 建设上下功夫。 在班级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正式组织。不同类型的组织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的表征。这其中有积极的、上进的、健康的文化,也有落后的、消极的、有害学生发展的文化。 不同类型的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利用好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规避消极落后的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这对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发展农村薄弱学校,就要立足于学生文化建设,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鼓舞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创建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这种积极的学生文化软环境中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日常学习中,以此来间接助力薄弱学校的治理。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要在 校园文化 建设上下功夫。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能够反映出该学校的办学品质与定位。 农村薄弱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需要下功夫,重视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此,要切实地、走心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力求校园文化能够融入国家对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理念,能够体现学生的精神气质。力求校园文化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性和实践引领性,让文化服务于薄弱学校对人的培养,助力薄弱学校的发展。

农村薄弱学校治理要在 组织文化 建设上下功夫。 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影响着学校发展。好的组织文化必定是民主科学的。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管理逻辑是法治而非人治,是遵循规律,而非经验,每个过程和环节都体现着人文关怀。这种特性的组织文化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地工作,能够真诚地袒露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也都更加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育事业中去,更愿意参与学校的重大事情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增加学校在事务决策方面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薄弱学校的治理意义重大。相反,那种专制的、僵死的组织文化,校长一言堂,教职工只是按部就班,很难激活学校管理工作的活力,也不利于人员之间的协助,更不利于凝聚集体智慧解决学校发展的难题。所以,在农村薄弱学校治理中,组织文化建设也尤为重要。


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治理,治理什么,谁来治理,决定着农村薄弱学校治理的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要 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调整。 在治理思路上, 既要改善农村薄弱学校不利的外部条件,又要重视其内生发展,发挥学校的主动性,主动地改善学校内部的软环境,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才能改变当前薄弱学校发展的现状,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4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杨东平:如何建设小规模学校 丨社会科学报

观察 | 媒体笔下的“三农”,是否真正抵近了乡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