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ock Chronicles 摇滚编年史
欢迎顺便关注TWY 废年乐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新说车  ·  最低配的比亚迪唐,能行吗? ·  昨天  
有车以后  ·  8AT的SUV,这几款10万就能入手 ·  昨天  
汽车商业评论  ·  其实上汽一直真正读懂了灵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Rock Chronicles 摇滚编年史

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4-85 衰落

Rock Chronicles 摇滚编年史  · 知乎专栏  ·  · 2017-09-12 02:03

正文

继续虾米上面试听精选

虾米音乐


1984

这一年值得一提的新人,是先锋向合成器流行、电子舞曲、独立电子团Art of Noise,他们对合成器、采样器的技术探索是影响力的主要方面;

还一个就是日后的合成器流行、电子大佬 Pet Shop Boy 的首单,不过当时不流行,而且首专要86年才发行。

其他人这一年的输出已经开始显出疲态,84年的榜首专辑,属于新浪潮的只有Eurythmics 的Touch,Simple Minds的Sparkle in the Rain,Howard Jones的Human's Lib,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 Welcome to the Pleasuredome。没有一个老牌劲旅。


  • Band Aid发行名作、慈善歌曲、多国冠军单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邦迪创可贴是个来自 Duran Duran、Culture Club、Spandau Ballet、Heaven 17、Ultravox这些新浪潮名团,和U2、Phil Collins、The Boomtown Rats等团员合作的临时慈善团体。发起人是The 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然后是新浪潮 Icon 人物,Visage/Ultravox的Midge Ure,目标是给83-85年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赈灾筹款。

The Boomtown Rats前面没说过,这个爱尔兰团主要是流行摇滚/软摇滚,热门曲目不少,81年时候专辑Mondo Bongo稍微有点新浪潮影响,所以没啥好提的。

当时其实他们是想找当时英国最红的一些乐队来录,恰好,当时最红的一多半都是新浪潮,可见热度。

这张专辑英国销售3百万张(作为英国最热销单曲记录保持了13年,被97年Elton John的纪念戴安娜王妃的Candle in the Wind 1997打破),当时一笔募得2400万美元善款(他们做这个项目时候,一开始目标是7万英镑而已);之后全球最终销量11.7百万。而且这首歌是至今的英国最快热销单曲,上市第一周就销量达到1百万,直接空降榜首。

David Bowie、Paul McCartney录制了 B 面谈话祝福语,还有另一个新浪潮团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主唱。

这首歌后来Bob Geldof组织重录过几个版本,除了89版本外,后面的只有U2的 Bono一直还在,其他人早就物是人非。

85年,大美国文艺界表示也要学习大腐国的先进经验,搞出了一张 We Are the World ,对,就是Michael Jackson写的那个,以United Support of Artists for Africa(USA for Africa)之名发行,全球最终销量2千万。



题图也是他们


封面不错


  • Ultravox发行最后一张经典作品Lament,88年解散

部分曲子偏流行摇滚了一些,UK#8,金唱片。其中Dancing with Tears in My Eyes个人觉得也是新浪潮很好的一首诠释单曲。

84年的精选The Collection 也卖出了3白金,UK#2。之后团员厌倦,纷纷退出。在继续推出一张大家都不投入的专辑 U-vox 之后, 87年巡演后大家决定停止,88年正式宣布解散

在85年起,Ure 就开始筹划自己的单飞生涯,毕竟,Visage 靠他写歌,Ultravox也靠他写歌,这种过于倚重主唱同时做主创的,往往后面都会单飞:你想四个人分钱,还是你开工资给其他人,自己拿钱?

The Who 当时就面临这个矛盾,其他人纷纷抱怨汤申德不把好歌给乐队,留着给自己的个人专辑。所有靠一个人带全团飞的都有这个矛盾,风格不一致,想自己做些不一样东西的还好:VDGG 的主唱自己玩原声乐器为主,专辑乐手还是乐队那帮人,乐队的作品则是玩合成器导向的前卫摇滚;要是就是同一个风格,迟早散伙。

所以我一直觉得汪峰当年的单飞没啥好喷的。

收回来,Ure 的85单飞作品The Gift获得 UK#2,其中单曲If I Was获得榜首。

乐队的二号人物、键盘手、同样同时在 Visage 和 Ultravox 的Currie,92年自己重组了Ultravox乐队,没有任何其他原乐队的人,出过两张碟。后来真正的 Ultravox 重组以后,只是巡演圈圈钱,没啥有价值作品问世。



84年的他们

  • Art of Noise发行首专Who's Afraid of the Art of Noise?

这是个使用合成器流行、舞曲做壳的先锋团,早年偏舞曲向,后来应该得算独立电子了。

前面说过,在The Buggles的那位Trevor Horn,他自己开了个录音棚工作室,在这后来给 Yes 制作了两张专辑,在制作 ABC 的一张专辑后,制作人、录音师、客座乐手们,在一起感觉合作很愉快,就成立了这个团(发起人是一个工程师,不是 Horn,起源确是 Horn 买了一台采样机,这个划时代的设备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Horn 还干了一件事,同时成立了 ZTT 厂牌,发行 Art of Noise 还有其他一些舞曲/新浪潮作品。

乐队还有一个奇葩成员,前NME 的撰稿人Paul Morley,他负责什么?大家也在奇怪这个问题,在一个访谈里他回答:我负责给乐队起名字,还负责在一首歌里面写歌词(其实这首歌就一句 Moments In Love).....

不过电子乐呢,本来就是个人就能参与玩.....


里面名曲Close (To the Edit),获得 UK #8,也是他们最著名的单曲。

这张专辑乐评颇高,被誉为techno-pop经典(techno-pop大致约等于合成器流行,不过techno这个词是80年代中末才出现),技术上,他们以采样和拼贴的使用闻名,还能听到搓碟呢(早在70年代中,纽约夜场就已经出现了DJ 搓碟技术),音乐上更接近电子舞曲的路子,其实不新浪潮,还能听到一些有点类似8bit 的音色,还是挺超前的。


首专之后,Horn 和Morley退出,其他人则玩 High 了,从 Horn 的工作室和 ZTT 厂牌辞职,加盟到China Records继续搞。后面风格有所变化。

86年翻唱 Prince 的舞曲 Kiss 是他们最热卖的单曲,#5。86年的In Visible Silence、87年三专In No Sense? Nonsense!也评价不错,风格上后来喜欢玩弦乐采样,别的区别不大。90年解散。

早年,封面用面具代替人脸也有着不错的噱头。搞笑的是因为没露出过真面目,他们在美国一个评选里获得最佳黑人新人里面获得#2......





这应该是99年左右重组后的照片,完全找不到他们80年代的。


这张是来自一个人去见 ZTT的御用摄影师,讲到当年的标志性照片作品的一副图,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他们的。看起来是的。

  • Pet Shop Boys发行日后的热门冠军单曲West End Girls

84年首版热度不高,只是在美国的夜店热播。他真正火要到85年重新录制发行的版本。日后说首专再说。

  • OMD 发行著名专辑Junk Culture

这张专辑他们回到流行风格,乐评商业双丰收,UK #9。

之后85专辑Crush,更加商业化,之后在乐评圈评价一直不高,销量一直都还不错。89年乐队分裂,一些队员不满现在的商业化路线离队。之后一直拖到96年才解散。这段时间有不少大热单曲,不过影响力有限了。


  • Howard Jones发行榜首首专Human's Lib

这张榜首专辑有多首大热单曲,UK #1,在榜57周,双白金销量。作为个人音乐人,属于合成器流行里面偏流行的。

85年二专Dream into Action,UK#2,后面专辑卖的也不错,如果要深入了解合成器流行,需要听一下他的作品。



他弹得是个小 Moog,不是电子琴不是电子琴!

  • The Human League发行新阵容2专Hysteria

前面说过人类联盟的历史。说起来人类联盟的新阵容和老阵容就是俩乐队,以前玩实验,后面路线问题分了家,结果 Heaven 17和新的他们,一个比一个流行化。

大家知道这个团其实是 Philip OK和俩伴舞女孩的奇葩结构的团,后来俩伴舞女孩也开始献唱。虽然出镜前台人物依然是三个人,实际上招募了新的乐手,最多时候成员达到7人,音乐上远远比前专丰富,但是,

这张专辑毕竟隔的有点久,大家已经遗忘了他们。没有太热门的单曲,专辑 UK #3,US#62,这个成绩已经不易了。

86年,下张专辑Crash中出了一首榜首单曲 Human,(US#1,UK#8),融合蓝眼 Soul,更流行化,也不在纯正新浪潮了。

后面更加不红,被 Virgin 唱片开掉合约,被时代华纳的一个子唱片捡走又放弃,后来签在一个独立厂牌去了,估计只要 OK 不死,这个团就不会散,一直到11年还有录音室专辑问世。

而他们的兄弟团 Heaven 17, 这一年则 发行专辑How Men Are ,获得UK#12,之后热度不再,虽然一直没解散,一直到08年还在发片,挺难得的。



Philip Oakey 这一年剪去了标志性的半边长发,却没换来主流的认同。

  • Simple Minds发行转型榜首专辑Sparkle in the Rain

UK#1,双白金销量。这个后朋出身的 New Wave 团之前每张专辑他们都在缓慢上坡,至此达到他们的人生巅峰。后面连着几张都是榜首,不过从前一张开始,他们就不太新浪潮了,基本上属于另类摇滚,就不多说了。

他们的85年单曲Don't You (Forget About Me)是他们的巅峰和最著名单曲,US #1,UK #7。

  •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发行榜首首专 Welcome to the Pleasuredome

这个团就是Art of Noise 那个 ZTT 厂牌的摇钱树,83年起首三张单曲连续获得榜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记录。

首专不出意外的也是获得了 UK #1,US #33。整体上偏流行一点的新浪潮,元素还算丰富,Funky、Hi-NRG,一些氛围化的吉他演奏,小清新歌谣,还有好多首带着一股前卫摇滚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单独发的单曲都是新浪潮,这属于夹带私货、货不对版。

考虑到制作人也是 Horn,这不奇怪。

86年他们发新单曲、专辑的时候,热度就下来了,不过也基本都在前十榜位。随后乐队解散。



  • Dead or alive 发行首专Sophisticated Boom Boom

这个79年就成立的利物浦团,主唱Pete Burns经常被人拎出来和 Boy George(Culture Club那个) 对比。虽然最终没 Culture club那么火,也颇有几张前几名的单曲和专辑,总销量专辑3000万,单曲2800万,略微超过 Culture Club(须知 CC 是86年解散的,DOA 则坚持到2016年Pete Burns死掉)。


音乐上,他们往往更被当做 Hi-NRG 高能舞曲的代表团。

Hi-NRG 就是那种节奏更有种 duang-duang-duang-duang或duang-duang-guang-guang感的或动-大-动-大感的,没美国舞曲那么有 Funky 感和Swing感,重度使用琶音器,有点类似健身房动感单车的一种舞曲,一般比Italo disco更快(一般130-140),我感觉鼓点也比Italo disco更重些。和 House、Techno 相比,更重视人声旋律。

我们是写新浪潮/Systh Pop,之所以放在这里,其实 Hi-NRG 是个从Synth Pop+Italo Disco+更快的更简单直接的鼓点+琶音器这样的 进化路径而来。

说实话我觉得中国的所谓 迪士高,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迪士高并不等于 Disco,迪士高更像减慢一点速度的 Hi-NRG(感觉在120左右)。中国没有 Funky 传统,没有 Swing 传统,和欧洲类似。

除了乐队/组合,Hi-NRG 还有一些重要的制作人团队,比如Stock Aitken Waterman铁三角,写歌+制作,帮很多歌手制作了榜单成绩颇高的 Hi-NGR 作品。比如他们制作的 Dead or alive 在84年的单曲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就是 UK #1,加拿大#1,US #11。


DOA 的主唱Pete Burns,不仅仅以造型闻名,他的嗓音在新浪潮/合成器流行年代里,也是个异类。 他造型不是挺娘么, 嗓音却是所有新浪潮里面最爷们儿的 ,唱个金属应该问题不大的(整个新浪潮第二爷们儿的主唱,就是 Yazoo 的女主唱......)。



  • Eurythmics 发行冠军专辑Touch

UK#1,US #7,英美都是白金销量,入选滚石500专辑。

这一年她们还一张有意思的电影原声,就是1984 (For the Love of Big Brother)。

1984年的改编自小说1984的电影1984的原声1984。

不过不火,音乐偏实验。

85专辑uk#3,一首冠军单曲There Must Be an Angel (Playing with My Heart)。这种起就比较大流行、蓝眼Soul了,不多介绍。还一首女权圣歌,Sisters Are Doin' It for Themselves,前文介绍过了不多说。

  • Thompson Twins发行冠军专辑Into the Gap

这也是个早年后朋出身的团,前几张专辑都是新浪潮为主,这张四专是他们卖的最好的一张,甚至是年度的销量冠军专辑。

乐评一般,风格还算多样。




1985

85年,整整一年,只有一个不太典型的新浪潮团Simple Minds的Once Upon a Time专辑夺冠,剩下再无一张标准新浪潮作品。

  • New Order 发行著名3专Low-life

我们回述过去的时候,尤其是我们这些非亲历者,总是带着上帝视角去看那段历史。

在我们眼中,Joy Division 是个如此关键的团,New Order 是个起点如此高的团,但事实上,JD的名作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也仅仅是 UK#13,遗作 Closer因为 Ian 的死的噱头,卖到了 UK#6,在榜8周而已(UNKNOWN PLEASURES干脆之前没上榜,在死后混了个#71,在榜1周而已)。

所以说,不同于朋克的拿过几个榜首,不列颠重金属新浪潮也有不少热卖,其实后朋就没一个真正火的,最火的就是 The Clash 和苏克西女妖这个基本了。

难怪后朋团纷纷转型新浪潮。

New Order 的前两作,也是如此,并不多热销。Blue Monday 是他们第一张热销单曲,史上最热销的12寸单曲唱片,以至于在专辑上打出『不包含 Blue Monday 』的腰封,最高不过#9。

这里插播下榜位和销量的关系,之前的榜单几乎就是周销量榜,抽样在合作唱片店拿数据,基本上反应的是:热销程度,而不是整体长期销量。

一般而言,一张专辑如果拿过一周#1,不太可能后面直接就不见了,而是#3,#7,这样慢慢掉,所以一般而言,最高榜位,表示他们曾经的瞬间热度有多高,总销量一般也不会差多少。

例外当然有,OMD 前一集我们介绍的 Dazzle Ship,实验化,之前积累的名声导致上市第一周就冲到了#5,但是大家买完发现这张专辑和之前区别不小(其实我觉得这张最好听),后面直接就榜单前面都看不到了(好歹在榜13周)。

但是另外一些怪胎呢,则是the Dark Side of Moon,整整32年在榜,意味着,整整741周里面,他的销量都是美国前200......

更变态的,英国 OCC 的最大奇葩,Queen的一张精选集,在榜999周(OCC 坑位只有100呢)......


关于前200有多难呢,2008年唱片业已经萧条后,美国的数据是

  • 115K total albums
  • 6K sold more than 1K copies
  • 1.5K sold more than 10K
  • 110 sold more than 250K

平均每周2000张专辑问世,在80年代这个数字翻个番我估计不难(没查到具体数字)。


所以,Blue Monday 在榜74周,英国 OCC 的单曲榜是100个坑位,他的销量是慢热的。英国的单曲榜,最长的是The Killers的一张,在榜177周,考虑到2000年后唱片业萧条没有好作品,60年代唱片业还不发达+披头士霸榜严重,我们只看70-99年的话,第一是 Oasis 的Whatever,在榜112周。 Blue Monday 的则是整个80年代在榜时长第三高的单曲。

扯远了。我想表达的大家不知道明白了不,我们开上帝视角,说 New Order 是一线名团,其实,JD 时期只是个二线末的团,NO 时期一开始也只是个二线团而已。

NO 当时最大的贡献,就是参观完纽约的夜场文化之后,在曼彻斯特开了著名的夜店:The Haçienda,这就是后来的电子舞曲重镇(Acid House 舞曲、Rave 舞曲的风起之处),Madchester运动的风暴眼(说,你看到Haçienda有没有吹或者擦屏幕!!!!)。


扯回来。85年的Low-life继续是专辑榜#7,独立榜#1,里面成为他们标识单曲的是Sub-culture,舞曲版joy division,没听过的千万别错过。这首单曲也是独立单曲榜榜首,主榜只有#63而已。

这张专辑标志着他们的进一步转型,里面jd式曲目继续降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