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确认了!全智贤方最新回应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安踏宣布:永不合作!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直播微视评:好人,就是最无畏的凡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有了(两个)孩子,你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7-04 19:35

正文

作为一个二胎家庭,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才会促进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当然也少不了我跟孩子爸认真工作后换来的money。 如果不是我妈,我又怎么安心工作; 如果不是我妈,我家怎么会比原来整洁; 如果不是我妈,怎么能在工作一天回到家就能吃到热乎的家常菜。


有很多粉丝羡慕我,能够有母亲陪伴,不会因为母亲的身体原因而多一份担忧。 就像在生老二的时候,我妈在家照顾大女儿,我完全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吃不好、睡不好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有的家庭可能会因为老人的身体原因或是其他因素而只能自己带娃。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特别有同感, 一个独生子扛起了家里的两座大山。


除了生活压力,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压力,虽然国家已经实现80%以上报销,但是在高额的手术费、医药费面前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每天起床睁眼,各种费用就已经产生 ,一家老小的吃穿用行。



(图片来源:孙明展)

现在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国家又提倡二胎政策,而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还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独生子女,更别提有多大的压力。

好多家庭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要保证自己不能有任何问题 ,那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今天请来了一位朋友——保险专家孙老师,为大家推荐这 篇专业人士关于家庭保险规划的超长干货,希望对大家理清家庭财务规划有所帮助。


保障意识近十年来逐渐普及,可惜国内众多保险产品遍布大坑,除非你不买,否则大多都掉坑, 加上现在还有新媒体推波助澜,这“坑”跳得更欢了。


如果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屌丝死于P2P”,作为精算师,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于保险理财”。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还是人太傻往里跳?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1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 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 “保本” “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 “迎合市场” ,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 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 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


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 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 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 “换汤不换药” 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3


熬过前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小心连保费都坑进去!


保险代理人指导:“健康告知必须都填否,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如果他问到的你填了有,保险公司就不会赔你了,你写否没关系,到时候真出了事,你找我,放心吧。”


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当你熬过两年后,真出事了需要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完全可以以“客户没有如实告知身体情况”的理由,拒绝赔付,甚至拒绝偿还已交保费。


这时候,你想把矛头指向代理人,有证据吗?代理人辞职不干了,上哪找去?相反,保险公司要举证你却易如反掌,查你的社保记录和医疗记录,甚至走访你的公司单位、亲朋戚友,最后在法庭上提供证据,投保人妥妥的输。


所以,在投保时, 作为投保人我们必须做到如实告知的义务 。保险公司有问到的,需如实告知自己的身体状态,跟保险公司明明白白签订的合同,这样只要理赔符合保险责任条款,保险公司就没有拒赔的理由。



4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 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互联网+互助组织,将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 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