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
在印尼海域的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
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
它就是著名的
“黑石号”
沉船
人们在“黑石号”中
发现了6.7万多件唐代外销瓷
这表明早在唐代
中国的瓷器就已通过海上丝路远销海外
▲“黑石号”沉船上的唐青花瓷。(图片来源:央广网)
▲“黑石号”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图片来源:央广网)
精美的瓷器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通过历朝历代的对外贸易和外交赠礼
瓷器由中国走向世界
成为跨国贸易的“抢手货”
和无数人的“心头好”
随着中国瓷器不断被西方人“赋魅”
在世界各地
时时可听闻中国瓷器的传说
而这一独具特色的“东方浪漫”
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声名远播
宋元时期
泉州港高度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
福建众多的窑口由此迎来契机
产自
福建德化
的青白瓷
成为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大宗
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兴盛不衰
历史上,德化窑曾生产过
青釉瓷、青白瓷、白瓷和青花瓷等
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热销
其中白瓷最负盛名
甚至被冠以
“中国白”
的称号
▲德化白瓷
《纸》
苏献忠制。(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德化白瓷瓷器
——
马可·波罗熏香炉
它整体呈八角结构
炉盖镂空并刻有卷草纹、几何形纹样
用以出烟
顶部中心和边沿位置安有捏塑的花形小球
炉身雕刻植物纹浮雕
外壁饰有四个“S”形耳
炉座则由八个底足支撑
瓷炉整体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应是特别定制的外销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
这件德化窑出产的熏香炉
为何会被冠以马可·波罗之名?
这还得从马可·波罗的经历说起
1275年
21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身为当时少有的欧洲来客
他受到了热情款待
此后的十几年里
他在中国一路游览,记录见闻
1292年
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南下进入福建
在他的游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港口: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大批商人云集于此
货物堆积如山
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刺桐港正是今天的泉州港
德化窑场的兴盛亦得益于刺桐港的空前发展
停留泉州期间
马可·波罗来到了德化县
并在他的游记中记载道:
“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
名称
迪云州(德化)
制造碗及瓷器
既多且美
除此港外
它港皆不制此物”
德化瓷当年的制瓷水平
可见一斑
根据考古学家的调查与发掘
德化县境内的古窑址多达239处↓
时至今日
依旧能在德化找到当年古窑场的痕迹
透过这些古窑址
仿佛能看见当年制瓷业的繁盛景象
作为福建中部的小县
德化何以成为有名的陶瓷产地?
首先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德化有着储量丰富且品质上乘的
高岭土、瓷石和石英石等原料
其中,戴云山优质高岭土
是烧制白瓷的上上之选
河网密布也是德化的先天优势
从山上奔流而下的溪水
在工匠们的制瓷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优越的自然条件
仅仅是迈向制瓷集散地的第一步
要为庞大的国际市场提供量大质优的瓷器
高超的烧造技术不可或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德化工匠不断更新窑炉类型
先后使用龙窑、分室龙窑
和阶级窑等多种窑型
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自然条件、制瓷技术
以及匠心巧思的多重加持下
德化县内各处窑场窑火不绝
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具有德化风格的陶瓷
并通过泉州销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