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进团队最近发表的新著《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被誉为是“默契道妙,开物天工”的一本奇书,由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联袂推荐。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特别为本书写了名为“机器崛起,人机共融——评《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起源于开端》”的书评。
机器崛起,人机共融
——评《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起源于开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
如何让机器更像人?人工智能学界提出过很多方案。图灵提出通过交互的智能测试——图灵测试来度量人工智能,我们也对人脑的认知进行过形式化的工作,例如通过物化驾驶员的认知,解耦出驾驶认知的功能模块,研发驾驶脑,并提出基于驾驶认知的图灵测试。这些方案是让机器与人更加“神似”。当然,也有只追求“形似”的方案,例如工厂里早已使用机器替代人从事生产活动,工程师给机器加装手臂,使机器作为人四肢的延伸和力量的延伸等等。总之,我们普遍追求的是让机器对人进行功能性的模仿和替代,让机器实现对人的思维活动等功能的模拟。
但我一直以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跨界融合和创新,理工科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专业和领域深耕,常常认为脑科学、神经科学或是社会人文学科和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无关。其实,为了创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时不时跳出自己的领域,去看一看其他领域的进展,再回过头来获得自己学科科研的灵感。《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的四位作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另辟蹊径,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角度,即人何以为万物之灵,思考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最终得出一个猜想——人发达而敏感的触觉使人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加高级的智能。作者从触觉大脑假说出发,对人类认知历史上的诸多谜题一一加以回顾和解释,构建了一个相对自洽的理论体系,将世界分成了原子世界和坎陷世界,这种构建是对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的总结和突破,而书中提出的“认知坎陷”之一概念以及认知坎陷三大定律则对人类的认知世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形式化。他们并没有像传统人工智能研究那样从一开始就寻找计算和度量的方法,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思路却为度量人工智能和认知提供了新的启发。
本书最令人欣赏之处就在于把包裹人体的皮肤作为切入点。他们认为是皮肤这一物理边界促成了“自我”和“非我”的区分,包裹自我使得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并催生了意识。那这是不是说明,机器人也需要尝试用一层一层的感知层将“自我”包裹起来,才有可能像人呢?作者不仅对工程领域提出了这一奇思妙想,更在人文视域畅游了一圈以后,反思智能科技的历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了关切和启迪。
和书中作者一样,我相信人工智能是没有极限的。随着机器人革命的到来,人类也将逐渐升级转型,成为机器人的创造者、管理者或使用者。将来我们可能更会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并弥补机器人的不足,用新的机器人淘汰旧的机器人;但更重要的,我们同时要找到利用机器人提升我们人类自身智慧和能力的方法。机器人的崛起只会让人类更加有尊严、更优雅、更智慧地生活,我想,我们一定可以与机器人共舞,在共舞的过程中,人类应当也必将是领舞者。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人工智能有点敬畏之心,更要对人工智能多一些新的思考,尝试新的方法,最终实现人类和机器的共存和共融。
2017年8月27日
推荐语节选:
创新活动包括概念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概念创新尤为重要,是创新的源头。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前夜,本书为破解人类智慧和自我意识之谜提供了独到而深刻的视角和概念体系,希望它能够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者以及大众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人类智慧的起源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远虑”已成“近忧”。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分化和机器人威胁,人类应当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终极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令人启迪的论述。如书中所提“坎陷世界统摄原子世界”,人活着的意义最终由人自己而非外部决定,从而构成人类智慧的进化。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与“智”的助力、传承中实现。
——腾讯主要创办人、武汉学院创办人、一丹奖基金会创办人 陈一丹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我思”,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我在”,二者的本质都是超越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作者提出“人人都是神童”、“神童的奥秘在于自我意识的塑造”、“要靠教育为机器立心”,这些犀利的观点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图景,是为文明之洞见,时代之先声。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智能近来受到高度关注。机器何以有智能?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是什么关系?人类智能中的哪些特殊能力构成机器智能崛起的关键屏障?要想突破这些屏障,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和学科建设?这些问题,在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书从物理、生物、生理、心理、语言、文化等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智能这朵盛开在浩瀚宇宙中的灵性之花,在多学科交叉的“鞍点”上,为破解机器智能崛起之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原上海证券交易所CTO 白硕
200多年前的英国,面对蒸汽机的到来,有些人尝试主动改变和接受,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却愤怒地砸毁机器,拒绝改变,结果后者被时代淘汰。未来,人工智能也会改变几乎所有的行业,而这次,真正能胜出的一定还是提前预测并准备好改变的人,推荐蔡恒进教授及团队的这本《机器崛起》。
——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团队创始人 李靖
这是一部试图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品。它把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中确立起来的有效思维方式“延用”到“自然”的边缘域,即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人类智能领域。对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类智能的产生、演化问题,结合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新知识与新实验,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并借此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做出自己的预判。对人类自身各种复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可供借鉴与反思的作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黄裕生
读蔡恒进博士及其团队所著成的这部奇书,真有快然不可以已的欢愉与喜悦。其奇也,泯其界线也,归其本源也。不为世俗之所限也,契于造化之根也。这本书是奇书,是妙书,是好书,是让人能够开启胸襟、眼界、心量的书,当你读得畅快淋漓,或觉惊骇怖栗,正乃所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原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资深教授 林安梧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影响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智能产生的本质依然悬而未决。蔡老师从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梳理从数学物理到人文艺术的发展脉络,总结出以自我肯定需求为中心的深刻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本质。本书对当下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和长远讨论智能理论和机器人伦理都有重要启发。
——谷歌Deep Mind实验室研究员 吴龑
蔡恒进,1964年生,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学院信息及传播学院名誉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5 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获得空间物理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学部最年轻的受资助者。曾在对地球磁层能量耦合中的磁场重联过程以及夜间近地磁力线磁层亚暴増长相时运动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贡献。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人的认知本源、服务科学、金融信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