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个动感音乐,给大家打点鸡血)
周一文章
《对比了N款产品,追加重疾险保单》
和
《6款性价比高的重疾险对比》
推送后,后台有500多条留言,大家的保险需求很旺盛啊,目前绝大多数的疑问已经回复完毕,还有部分疑问需要咨询下更专业的人士,稍安。
先勘误:康惠保是有身故赔付的,责任免除中第11条,“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身故,保险公司退还本合同当时的现金价值”,我做表格重复检查的时候,没有查出这个疏忽,跟大家说一下,也感谢后台指正的朋友们。
01
我把后台新人朋友同性质的疑虑做了整理,统一回复。
1、一些朋友担心中小型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破产,导致保单最后无法理赔。
这点大家根本不要担心保险公司会破产倒闭的事情。可以翻看《保险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资独资保险都是受到国家保护的。
保险公司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大财团最想拿到的极稀缺牌照,因此每家保险公司背后都有着雄厚的资本。此外,保险关乎人的风险保障,在国内受到的监管是最为严格的,比银行监管还要严格。
全世界历史来看,银行有遇到危机倒闭的例子,但保险公司这块真的很少听说。即便因为某些因素出现问题,也有政府爸爸接手保护,妥善安排,不会影响到公司已经承保的人寿保险的各种单子。
2、地区限制的担忧,偏远地区没有分支机构等等。
投保地区限制是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限制,但承保地区都是全国。对于个人而言,只要通过健康告知,承保通过,投保可以填写分支机构的地址,后期更改为现居住地,保单的利益不会因为地区受到影响。
而且未来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全部线上核保这个步骤的,互联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网上完成整个流程,会让效率会大大提高。
3、爸爸妈妈的保险怎么办?
我可以感受到大家浓浓的孝心,但现实很无奈。保险有一个特点,越晚买越贵,我和20岁出头的年轻人选择同一款产品,我要拿出比她贵40%左右的价格,才能获得同样的保障,这就是年轻的优势。原因就是:年轻,重疾的风险越低,相应费用就越低。
回到父母上,他们的年龄意味着重疾险风险是非常高的,投保费用就会非常高,相当不划算。我的建议就是,不要走重疾险路子,改选医疗险和重疾险,辅助搭配合适的防癌险。这些内容,我后期有合适的汇总,分享给大家。
父母的事情也给我们提个醒:
不要走父母的老路,我们需要趁早给自己提供合适的保障,不然年纪大了,身体感到不对劲,那时候想买保险,要么是身体不合格无法买,要么是年纪大了保费昂贵
。
4、其他一些共同性的疑问都集中在6款产品该怎么选。
一些朋友让我给他们选择产品,这个没办法做到。需求、预算不同,选择就不同。
有些朋友可能刚上班,每个月总共就三四千元,按照每年的保险费用占全年总收入的5%-10%,就适合少买一点保额,比如30万左右,保障周期选择70周岁,缴费周期选择30年,这样一来,每年交的保费就会少很多,可能就是2000左右。
等到未来收入多了,再去追加就ok了。要是收入情况好的朋友,那么产品可以完全按照自己需求来设定。
保70岁还是终身呢,也是看个人。有人觉得保险最需要保障的就是青壮年时期,用最少的钱提供最大的保障,这是对家庭最好的守护;有人觉得保障一生更符合自己的需求,考虑到年纪大了如果手头结余不多,如果真生病,还需要保险的理赔金来看病治疗。
还有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住的地区不同,以上差异都是要自己去对照产品一一筛选的。
02
好,回到这次的主题。
前几天因为保险的事情咨询业内朋友,她就跟我开玩笑说,“你说自己不懂保险,到处找老师求教,又囤了一万多股中国平安,还真的有趣”。
哈哈,的确是,在具体保险产品的购买上,我是消费者的身份,货比三家,在股票投资上,我是投资者,看准了行业发展空间,就立马下手。
今天我就以中国平安小股东的身份,说说我对保险行业对认知。
选股票先选行业,一个高速发展,看不到尽头的行业才会不断地创造价值,保险行业就是朝阳行业,最容易判断的角度是,我们身边对保险有负面看法,身上只有社保一种保障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这些说“不”的人越多,意味着市场的前景越大。
保险不是坏东西,恰恰相反,它是家庭最重要的一种保障,随着经济向好,医学越来越发达,人对于“生”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这里面就必然会涉及到“生病要得到最好的医疗条件”,也会涉及到“生病后如何不影响到家人的生活质量”等等,这些意识必然逐步生根在大众心中。
我觉得过去人们讨厌商业保险,一来是刚起步的保险行业恶意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来很多人家庭温饱都难以解决,根本无暇考虑商业保险这一部分。
但现在完全不同,我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三年前我身边有人说自己买商业保险,大多数人都会笑他被人骗了,但现在我身边有人说自己买了保险,还是会有一些人去咨询,这就是观念改变带来了市场。
未来,中国的保险覆盖率终究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保险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跟理财一样,并入家庭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一旦大众意识觉醒,速度会比我想象中要快的多。
那么落地到具体公司,现在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是四家: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我最看好的是中国平安。
行业里有个玩笑话:中国有两家保险公司,一家叫“中国平安”,一家叫做“其他保险公司”。而10年前的时候,中国保险业的老大可是中国人寿,可见这些年,中国平安强大赶超速度,马司机相当厉害啊。
怎么看中国平安呢。一般是两个维度,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就是去看各种财务报表,翻阅公司的年报、相关政策解读以及公司的业绩说明会,这些都有具体的数字解读。
定性广阔的多,主要是研究公司的战略目标、商业模式,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也是我最最关注的方面。
最初,我是以看好保险行业的逻辑开始买中国平安的股票,再然后我就发现中国平安真正厉害的在于他的布局能力,四五年的时候,它在保险领域之外,再造了一个新平安。
整个商业模式从人寿保险、财产险延伸到银行(平安银行)、资产管理(平安信托)、证券(平安证券)、互联网金融(陆金所)、医疗健康服务(平安好医生)、账户管理(金融一账通)、支付积分管理(壹钱包)。
以上是平安打造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和医疗健康生态圈,他们还有汽车之家的汽车服务生态圈和平安好房的房产金融生态圈,几乎把“生老病死”全方位涵盖,这个布局能力是其他三家保险上市公司都做不到的地方。
平安的战略目标早就不是国内最牛的保险公司,而是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这个是愿景,也是目标,对于我这类小股东而言,如果真的在几年内看到了实现,那落地到公司业绩层面,会非常的漂亮。
回到给中国平安估值的问题上,就不是单纯看保险业务的好坏,陆金所15年上架,现在的利润已经超过了百亿,未来以独角兽的身份上市融资,它的估值也会直接影响中国平安的估值,除了陆金所,平安手里还有其他好几张已经做到行业内第一个好牌,一旦也陆陆续续上市,平安值多少钱,就很有想象空间了。
再说利润释放这事情。中国平安集团的利润来自上面我提及的各个领域,目前最大的领域是人寿保险业务。
保险是个标准的现金奶牛,一份保单成立,它的保费是每年交的,会持续20年甚至30年,利润是长期逐年释放的过程,是公司非常厚的安全垫。再加上每年都会有更多的新增保单,一层叠加一层,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