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直接或间接基于本报告所做出的投资行为,需要您自行承担全部风险。
Dfinity官网:dfinity.org
之前的评级中我们曾经提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项目方扎堆到底层设施领域,号称自己要颠覆以太坊,要做很大的革新,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件坏事,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将注意力放到解决区块链世界本身的问题上,正是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利好,但这恰好是难度最大的赛道,不仅存活率低,同时也意味着一些实力跟不上海口的团队,只能将前人的思路换皮,或是改一个说法就号称自己要做巨大颠覆,最终在交答卷时,它们难逃时间的检验。
近期的国外项目中,“无限拓容”“无限计算”的Dfinity值得关注,初看官网我们发现它所针对的痛点依然是交易速度、拓展性、自进化等比特币和以太坊系统存在已久的痛点,那么在本次评级中,我们带着以下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来展开。
1、它的方案创新性如何?
2、团队实力是否能够驾驭?
部分从立项到众筹时间跨度较长的国外项目,其官网和白皮书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和市场调整内容,比如最新的技术进展、顾问和合作方、融资额等,我们在评级中,除了已披露的信息外,未披露的部分将通过直接联系项目方或在社区联系管理者和负责人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获取详尽的信息。
ChainDC萌芽版-V1.0 详细结构图(点击可放大)
根据白皮书描述,Dfinity的
愿景是实现一个无限量计算、无限量拓容的区块链计算设施,
通过“阀值中继”的独创技术,实现相比以太坊网络在性能上的提升,提供更高的吞吐量,更快的确认时间以及治理机制的改进。
目前
针对以太坊本身的辅助方案包括Plasma、雷电等,而
诸如EOS、aelf等
底层设施则与以太坊差别较大,Dfinity作为智能合约平台,它的创新体现在拓展性方案上,
根据白皮书描述,以太坊网络上的现有应用将在Dfinity上高度兼容,Dfinity
能够继承来自以太坊网络后续发展中的技术进展和创新,而Dfinity自身的进展和突破,也可以被以太坊采用和借鉴。
它的创新分别有以下两个部分:
1、阀值接力方案带来的高性能:
Dfinity的阀值接力技术
通过快速达成一组验证者间的共识,
实现快速出块。在拓展性上采用对共识、验证、存储分层的方案以实现拓展能力,每一层各司其职,存储层分多个子链各自负责新交易的计算、共识层则不涉及任何数据的交易、计算,只进行共识判断。
2、“AI即法律”的治理机制:这里的AI是指Dfinity提出的“区块链神经元系统BNS“,根据白皮书信息描述,这是一个综合了协议管理、软件升级、激励参数修改等功能的集合,看似抽象,本质上的逻辑仍然是“通过社区代表决议投票决策,决定这条链的走向“,改进体现在拥有投票权的用户选择投票或委托代理的对象描述为“神经元”,并在投票后加入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元素。
考虑到当前区块链生态的实际情况,底层设施类型的区块链项目除自身情况外,将结合在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评判。
综合已披露信息,Dfinity定位为底层设施,落在“解决区块链世界本身问题”的50~60分区间,和诸多竞品的对比,
Dfinity的特色是阀值接力方案和与以太坊兼容的定位,在
不降低安全性支撑的基础上提升性能,而分层的思路则不算新颖和独创,“无限拓容”和“无限计算”的实现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结合我们的评级模型和目前盘根错杂各类公链群雄割据的局面,在“战略定位”二级子维度给出的评定为:
底层设施,50分
。
对于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我们依据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结合项目的定位和目标场景对区块链的需求程度,评估出该项目的存在必要性。对于Dfinity,
我们从阀值接力架构和与以太坊兼容能够带来的效率提升进行评估。
1、阀值接力架构
组签名的模式,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成员签名后构建,阀值签名的构建意味着有足够多数量成员对该签名达成密码学共识,BLS签名方法的特性决定了成员组中任何子集的签名位始终相同,允许网络基于随机数快速独立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插槽协议提高25倍每区块事物数,每个区块时间公证后将消除无效链,两个区块达成一致即可(平均7.5秒),在理论上对性能的提升是逻辑自洽的。
2、兼容以太坊
Dfinity对以太坊兼容,
对于开发者来说
提供了多一种选择,可以作为以太坊生态上的一种互补手段。
综上,我们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
Dfinity在理论上能够实现速度提升,但由于以太坊自身的进化、雷电和Plasma等辅助方案的出现,Dfinity事实上是选择之一,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2、没有选择颠覆以太坊的策略,而是和
以太坊生态互惠互利,能够对整体区块链行业格局带来影响,但也因为关联以太坊生态,颠覆性有限,
因此
在“项目必要性”二级子维度上,我们对Dfinity的评定为:一般必要,但给到该区间最高分20分。
二级子维度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战略定位
|
0-60
|
底层设施
|
50
|
项目必要性
|
0-40
|
一般必要
|
20
|
根据官网信息该项目由DFINITY Stiftung(DFINITY基金会),一个总部在瑞士的非盈利基金会所支持,拿到2000万美金的融资资金,由自斯坦福大学,谷歌,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成员组成。
对于项目方成员信息,官网和白皮书披露内容有时会出现夸大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况,我们评级所基于的信息,将尽可能通过领英及其他各渠道互补验证。
DFINITY技术团队主要成员目前共有20人,包括了密码学家,数学家和资深工程师等,如斯坦福大学BLS密码学技术的发明人之一Ben Lynn,bitcoin asicboost的发明人Timo Hanke,来自耶鲁大学和欧洲 EPFL分布式计算中心的密码学研究者等。这里列举几位:
首席科学家 Dominic Williams是一名密码学家及企业家,也是"Threshold Relay"链和USCIDs、Validation Towers、Puzzle Towers、Phi的发明者。曾使用自己的分布式系统运行MMO游戏,该系统托管着数百万用户。
工程主管Timo Hanke曾是德国亚琛大学的数学和密码学教授,2013年他创建了AsicBoost,这个项目实现比特币挖矿增速20%,2016年起担任Dfinity首席工程师。
团队的高级工程师本·林恩(Ben Lynn)是“BLS”密码学的创始人之一,Ben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在谷歌担任高级工程师10年之后,加入了DFINITY团队。
上图为开发团队其余主要成员
结合技术成员信息,我们认为该团队具备区块链开发和软件开发经验,对于“技术团队”二级子维度,我们给出如下评定:
技术团队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区块链开发经验
|
0-15
|
有过丰富的区块链开发经验
|
13
|
软件技术开发经验
|
0-15
|
参与过软件项目的开发
|
14
|
是否同时具备区块技术和软件技术开发经验
|
0-10
|
具备
|
10
|
根据官网披露信息,
DFINITY项目是波士顿咨询集团Dvolution 的首选区块链平台,
运营团队包含五名主要成员,具有连续创业和运营经验,以及在新闻、内容营销和媒体制作方面的背景,这里列举几位如下:
CEO Tom DING(丁磊)是总部位于硅谷的分布式计算实验室和孵化器String Labs的联合创始人和CEO。其孵化的项目包括DFINITY无限云计算,PHI去中心商业银行系统,消费级安全计算设备等。他之前是区块链大学blockchain University的联合出品人,专业代币发行平台koinify创始人。
团队的传媒总监Arthur Falls有新闻、内容营销和媒体制作方面的背景。
上图为运营团队主要成员
综合以上信息,了解到创始人过往有丰富的创业经历以及在行业资源积累,运营团队成员中Arthur Falls有充足的区块链世界的传媒资源,我们对DFINITY的运营团队给出的评定如下:
运营团队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公司或项目运作经验
|
0-15
|
运作过良好的商业公司或项目
|
13
|
行业资源背景
|
0-15
|
良好的行业资源
|
11
|
是否同时具备项目运作经验和行业资源背景
|
0-10
|
具备
|
10
|
DFINITY是
String Labs
孵化的项目,DFINITY的
CEO Tom DING(丁磊)同时是String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和CEO。
String Labs的投资人都是行业内外都十分著名的风投公司,
分布式资本在业内拥有良好的投资经历,IDG,真格基金,Amino Capital则是在互联网行业具有大量投资经验和良好资源的风投公司。
综上,我们给出其如下认定:
投资人(及顾问)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投资人
|
0-20
|
顶级投资人
|
18
|
综上,对于DFINITY,在一级维度“团队”这块的最终评定为:
团队
|
打分区间
|
实际得分
|
技术团队
|
0-40
|
37
|
运营团队
|
0-40
|
34
|
投资人(及顾问)
|
0-20
|
18
|
根据官网信息,项目目前的三个规划阶段,分别是铜(Copper)锌(Zinc)钨(Tungsten)
1、
当前进度良好,
DFINITY项目所使用的技术正被发布到公共网络。预计在2018年第一季度末,可以使用“Copper Release”客户端软件创建beta网络,预期Copper network将于2018年二季度末推出。
2、
后续阶段的重点,Zinc阶段
DFINITY私有网络上的软件可以在公共的DFINITY网络上对软件进行调用。
3、最后到Tungsten阶段,引入了DFINITY系统,使网络能够与矿工进行扩展:USCIDs, Validation Towers, Validation Trees 和 micro-shards。
我们采取默认相信项目方披露信息的原则,
根据评级模型,对当前阶段实际评定为“DEMO阶段“。
当前进度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
|
0-100分
|
DEMO阶段
|
40分
|
对于萌芽期项目,我们会重点关注其社区治理的制度,包括融资额、资金监管,以及是否有自洽的闭环逻辑来推动代币升值。
在1月10日前的官网Q&A中回答了关于代币销售问题。
代币众筹分为三轮,种子轮预售,种子轮和正式销售轮。种子轮预售只针对早期贡献者,参与研发或有提供重大资金帮助的,销售额度为总代币的9.5%。
代币总量的12.5%是预留给基金会来支持项目运作。剩下的78%会用作种子轮和正式销售。
Token的分配比例如下图所示:
种子轮和正式销售轮的硬顶分别为100万和2000万瑞士法郎。
种子轮代币比例为:
1瑞士法郎 (大约是6.65人民币)=30DFN代币,正式销售轮代币比例:1瑞士法郎(大约是6.65人民币)= 12.5DFN代币。但是比例会在销售期间逐渐递减。
从原定融资硬顶的角度看,规模并不大,但是之前在100万硬顶的种子轮中实际募资390万瑞士法郎,超募390%。
相关报道来源:https://btcgeek.com/dfinity-seed-ico-raises-3-9-million-chf/
由于本次评级期间在官网上的FAQ信息有所变动,我们在电报群进一步了解情况,结合电报群管理员的置顶信息所示,正式轮具体的日期、模式“Not Avaliable Yet”,即目前待定,详情在近几周公布,具体日期待定。
若正式销售轮也发生超募的情况,那么融资规模可能就会超过预期,但这只是假设,一切还是要看此轮的募资计划。
因此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暂时给出“暂时无法评定”的默认分数15分。
我们在资金监管的评定中,加入了以下调整。
1、如果官网或团队明确表示不披露资金监管信息,则仍落在【无有效资金监管】区间(1~10分);
2、
当披露信息未提供资金监管制度,但官网或团队表示白皮书并非最新版本,后期会公布,那么在当前阶段默认给到平均分,即总分的一半15。团队或官网、白皮书更新资金监管信息后,根据最新情况加分或减分
。
白皮书或官网未找到具体的资金监督机制,结合电报群信息了解到后续细则随白皮书给出。
故该模块给到“暂无法评定”的默认分数15分。
散户参与区块链项目的众筹,所获得的是项目方发放的权益凭证,即Token。因此,项目的社区生态设计,是否能形成闭环代币升值激励逻辑,成为该项目可投资性测评的核心因素之一。
Dfinity代币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
1、智能合作运行消耗燃料。
2、中枢系统各组件使用。
3、私人云网络使用凭证。
从官方披露信息来看,智能合约消耗和组件使用作为常规事项,和以太坊网络相似,而私人云网络的使用凭证根据持币比例决定所能获得性能的大小,是合理的激励模式,逻辑自洽形成闭环,后续增值空间随使用者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与以太坊的高度兼容,在其性能得到验证的前提下,开发者迁移成本低,
他们的入驻以及部分以太坊生态Dapp的迁移都能为Dfinity的前期运转带来资源
,综合评定我们认为代币升值逻辑合理,提升空间清晰,得分35分。
综上,我们在本维度给出如下评定:
社区治理
|
打分区间
|
实际评定
|
实际得分
|
融资额及预算披露
|
0-30
|
暂时无法评定
|
15
|
资金监管
|
0-30
|
暂时无法评定
|
15
|
代币升值逻辑
|
0-40
|
升值逻辑清晰
|
35
|
独立维度风险的评判,在我们的评级标准中,将细分考虑以下几个层面,描述潜在的风险因子:
1、政策风险:无
2、团队履约和落地风险:
团队综合实力强,与项目实现难度匹配,核心成员在区块链领域长时间扎根
,首席工程师自15年就有了Dfinity项目的计划雏形,核心团队成员自2016年下半年到17年上1月组建完毕并持续扩充,可以确定Dfinity不是跟风的一类公链项目。
3、竞争风险:有EOS、aelf等较强竞争者,由于Dfinity与以太坊的关系不形成直接竞争,
更大概率的发展方向是在商业化应用承载上和以太坊形成互补关系,成为以太坊生态上的“兄弟”公链
,由于双方资源和技术互操作上的空间,竞争潜力值得期待。
4、炒作风险:项目有着合理的计划,Facebook和Twitter信息中技术介绍占据较大比例,没有通过媒体过度营销积攒热度。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评定Dfinity属于团队能够驾驭的技术型项目,在竞争、炒作等层面未发现大的风险,综合各维度信息来看,唯一的不确定性是融资额合理性这块,如果新的融资计划相比原定计划没有大幅增加,且硬顶达到后明确不会超募,那么风险可落在“低”的区间,由于目前未公布,我们对Dfinity在风险维度评定为:
中
。
我们评判热度的方式,主要来自项目的官方社交渠道,如电报群、Slack群人数活跃度等,同时也会考察项目在Twitter和facebook的粉丝情况。
但根据过往评级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项目同时面向国内和海外,但仍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我们在信息搜集环节加入国内的微信群和beechat考察。
国内热度:微信群,beechat
海外热度:telegram、facebook、twitter
1、同时具备较高国内热度和海外热度的,落在到热度【高】的区间。
2、仅有国内或海外热度数据,但关注人数非常高,同样落在热度【高】区间。
3、仅具备国内或海外单一热度数据,且并不突出,落在热度【中】区间。
4、国内和海外均不具备热度数据,落在热度【低】
截止到北京时间
2018
年
1
月
22
日
18:00
,
Dfinity
的热度情况如下:
1、电报群
地址:t.me/dfinity:人数为
3909
人,统计3日聊天记录,日均信息135条,群内海外用户占绝大多数。
2、Twitter
关注人数
1.16万
,推文121条,11月前的推文平均点赞量、转发、评论在20条左右,近期推文转发和点赞逐步提高。
3、官网暂无直达的中文社区通道。
综上以上信息,我们认为
Dfinity目前主要在海外有良好的热度和
社区氛围,但在国内还未展开一定的推广,结合我们的标准,对该项目在当前阶段给出的热度评定为:
高
。
将上述各单项维度的评测结果汇总,得到整体评测信息:
ChainDC萌芽版-V1.0 评测Dfinity
|
一级维度
|
原始得分|权重
|
加权得分
|
战略定位
|
70|30%
|
21
|
团队
|
89|30%
|
26.7
|
当前进度
|
40|10%
|
4
|
社区治理
|
65|30%
|
19.5
|
风险
|
中
|\
|
\
|
热度
|
高
|\
|
\
|
最终评测结果为:
项目
|
风险 | 热度
|
最终评定
|
Dfinity
|
中
|
高
|
71.2| B-(投资级)
|
大炮点评:Dfinity所做的创新原理是提升出块速度的同时,基于密码学机制中的随机原则不降低安全性,基于底层技术的改进实现
性能提升
,
综合各模块评分下来,团队实力与项目难度匹配
,目前进度稳定,
有潜力在
商业化应用承载上和以太坊形成互补关系。
我们的评级各模块细则处于迭代改进中,将尽可能在各个维度上保障信息来源的客观可靠以及可量化,由于Dfinity公开轮融资细则待定,在社区治理维度的前两项给到默认分值,在获取详细细则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息更新和分数调整。
项目
|
所用模型
|
风险|热度
|
最终评定
|
EOS
|
ChainD
C
成长版
|
中
|
高
|
78.1|B-(投资级)
|
SNT
|
ChainD
C
成长版
|
中
|
高
|
59.1|C-(投资级)
|
NEO
|
ChainD
C
成长版
|
低|高
|
72.7|B-(投资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