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的实证,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么,我国有多少文物?文物的价值又该如何界定呢?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近年普查数据,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体量较大、不能或不可能移动的文物,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
故宫,明代宫殿建筑群
一级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是指体量小,可作流通、收藏的文物,如陶瓷器、青铜器、书画、丝织品、玉器等。
西汉·皇后之玺
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提到文物的价值,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把目光投到拍卖场上——
2005年7月,鼎鼎大名的鬼谷子元青花大罐,在伦敦以1568.8万英镑(约合2.45亿元人民币)由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竞得,创下当时中国文物拍卖天价。
此后中国文物,从器物到字画,拍价上亿的时有所闻,几千万人民币更是屡见不鲜。
埃斯·凯纳齐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实际上,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体上说,其价值主要在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可以说,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五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
一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就艺术价值而言,其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有审美、欣赏、愉悦、借鉴以及美术史料,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而文物的科学价值则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手段越多,对文物价值深层次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
一个国家的文物,代表着的往往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更是全人类的文明。如今,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兴起,珍稀文物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作为国内文博机构的“领航者”之一的
故宫博物院发起了两大文物工程——“
故宫文物修复工程
”和“
故宫国宝再造工程
”。
这两大文物工程的意义,或许可以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一句话概括,“
文物价值不在于修复,而在于传承
”。
文物修复,不单单是修残补缺,而是是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让其价值更好地传承;国宝再造,自然也并非单纯的仿制,
无数
再造之后,成为后世国宝
的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其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技艺的传承。
那些被修复的文物,那些经过
“再造”的国宝,是艺术的升华,是
价值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