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召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年创新创业专题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题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新时代”对话为主线,重点分享了“智能感知与学习、深度学习与芯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语音语义识别与社交服务、医疗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智能驾驶和无人机”等前沿技术热点方向。
会后,邦哥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未来3-5年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真正差距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北航教授王田苗、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王天虹以及雅瑞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张瑞君。
犀利观点如下:
Deep Learning
目前可以做的仅仅是
记忆
和
分类
,它真正
识别不了
物体的属性。
未来5-10年,
新的制造业
、
服务业
、
特种服务型
机器人将率先杀出重围。
机器人将对
金融行业
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无人驾驶汽车或许将
代替
酒店。
实录如下:
(
从左往右依次为王田苗、王天虹、徐小平、张瑞君
)
Q1:Deep Learning是目前人工智能被吹捧最厉害的一个词语,您又如何理解?
王田苗
:Deep Learning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Geoffrey E. Hinton于2006年提出,目前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识别率已经
超过
人类。但Deep Learning目前可以做的仅仅是记忆和分类,它真正识别不了物体的属性,比如它知道马但是不知道什么是马,就是说它的
语义
和
理解
还很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Q2:目前机器人在娱乐、医疗、工业等领域应用比较多,就这个几个领域而言,您认为哪个领域的机器人会率先杀出重围?
王田苗
:五花八门的机器人渗透到各个领域,未来10到20年,各个领域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把时间拉近至
5-10
年,个人认为在以下
三个方面
的机器人会率先杀出重围:
1
、新的制造业上,比如智能硬件的制造、智能终端的制造70%在中国,包括农副产品的制造、物流等。新的制造机器人会出现,比较双臂结合、语音交互等。
2
、服务业,这里面主要有聊天、陪护、助理等需求,有可能率先进入一些医疗、家庭、社会服务等领域
3
、特种型服务机器人,包括医疗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机等可能成为未来5-10年的爆发点。
Q3:中国智能产品和世界智能产品相比之间差距在哪里?
王田苗
:目前中国的产品已经和世界水平很
接近
,像华为、海尔等很多产品在国际上都被认可,但在
原创性硬件设计
上还有待提高。另外被工业广泛应用的机械臂,在
可靠性
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
加速器
、
电机
等核心部件还主要依赖于国外,这有待于国家
基础工业
的强烈支持。
Q4:消费级机器人目前大多还处于贵、傻阶段,真正普及大众还需要哪些努力?
王田苗
:这主要是一个过程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交互识别的快速发展,会逐渐加快消费级机器人的普及。另外,智能材料“
软体手
”的应用会让机器人更加灵活、安全,包括与人的交互、协作这三项技术5到10年会推动机器人进一步走进普通家庭。一旦机器人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它的价格就会降下来。
Q5:人工智能未来3到5年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改变和冲击?
徐小平
:三月前在硅谷曾拜访了人工智能最牛的华人李菲菲教授,她说人工智能就像我的孩子,做了一辈子人工智能,突然到了一个节点,它长大了可以独立行走、独立运营,人工智能时代终于来了,它将给人类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影响,提高和冲击将夹带着一起前进。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曾说,在美国除了卡车司机和售货员外其它都是外包的,都是机器人代替了。美国新闻报道称,也是美国最后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够得到资产阶级收入的工作。所以,这不是中国的挑战是全球的挑战。
前段时间和高晓松聊天,他称
无人驾驶
的到来对
酒店业
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比如,晚上打车去上海,车上
有床
、
有饭
、
浴缸
等,第二天直接到上海了,根本不需要酒店。
张瑞君
:可能过去理解机器人就是像人一样的机器,其实今天的机器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人的眼睛、嘴巴、手都已经分解出来可以利用了。
现在我们看到人脸识别技术、指纹应用、语言对话等大量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且这种应用将会越来越广、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细化。所以我们理解的机器人不完全长的像人一样的机器,而是
局部
某个功能都能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颠覆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方式,最后带来节能效应,让人类的生活过的更加愉快。
当然这一应用过程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很多岗位不再需要人来值守,机器人会接替人类做大部分工作,尤其
金融行业
将会受到非常的大的冲击,也不是说这些人必须面临下岗,他们会有更多创新型工作机会。
-
END -
邦哥的好朋友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