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纵横
每日一案例,天天有新知。创始人王璞携千位咨询师随时恭候,与您零距离答疑解惑各种管理问题、疑惑与纠结,速来互动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和爱的人一起睡觉,可以“补身体” ·  昨天  
简单心理  ·  你也有「被夸羞耻症」吗? ·  2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日常小故事几则(《从心理解孩子》24秋季班报 ... ·  4 天前  
简单心理  ·  督导对咨询师工作的影响和局限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纵横

史蒂芬·柯维:真正高效的人,都懂得如何沟通

北大纵横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01 07:55

正文

作者 | 史蒂芬·柯维
来源 | 领导者管理笔记
5869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01

你真的在听吗?


沟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人们在醒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然而,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多侧重于“读、写”能力的培养,“说”虽有所涉及,但我们却从未真正学习过“倾听”(Empathic Listening)的艺术。


要真正领悟他人言辞背后的含义,尤其是从对方的视角去倾听,这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跨越自我,深入他人的心灵世界。遗憾的是,关于倾听的专业培训寥寥无几。市面上的大多数培训都聚焦于个人魅力的塑造,这种偏重于外在的“个性伦理”培训,反而阻碍了性格的全面发展与交往基础的稳固,而这些,正是我们深刻理解他人所不可或缺的。


如果渴望与我建立深厚的联系,并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你首先必须深入地了解我。请记住,这种了解绝非依靠浅薄的技巧所能达成。


一旦我察觉到你在运用某种技巧试图接近我,我便会感到被欺骗和被操纵。你的动机变得扑朔迷离,让我感到不安全。自然而然地,我会对你封闭心门,拒绝向你展现真实的自我。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模型


你的影响力,深植于你的行为之中,这源自你内在的品格——那个真实的、不加掩饰的自我。外界的舆论,或是你渴望在他人心中塑造的形象,皆为浮云,无足轻重。在与你的相处中,我已深刻洞察了你的本质。


你的品格,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影响,塑造着与他人的沟通。久而久之,我对你的信任或不信任,将本能地浮现,这不仅关乎你这个人,更关乎你对我所做的一切。


待人忽冷忽热,时而刻薄,时而善良,或内心与外表表里不一,那么,他人向你敞开心扉将变得难如登天。若我寻求爱与影响力,又怎能安心将我的想法、经历与真实情感展露给你?未来充满未知,谁能预料会发生什么?


除非我敞开心扉,或者你真正了解我和我的特殊情况和感受,否则你也不会知道如何向我建议和开导我。那么,你即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触动我心。你的建议与开导,即便再中肯,也难以与我产生共鸣。


你或许会说,你真心关心与欣赏我,我也渴望相信。但试问,若你并不了解我,你的欣赏又从何而来?空洞无物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虚伪与不可信。


即便我内心深知需要你的指引,但对于被“影响”,我可能仍会感到愤怒与抗拒,甚至陷入自责与恐惧。除非你真正被我的个性所触动,否则,你的建议,我难以接纳。


因此,如果你渴望培养真正富有成效的人际沟通习惯,仅凭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首先塑造一个值得信赖且对他人坦诚的品格,进而磨砺出感同身受的倾听能力。如此,你方能建立起一个情感账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实现心与心之间的深度沟通。

02

共情式倾听

知彼(Seek first to unserstand)标志着交往模式的深刻转变。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往往习惯于优先考虑如何让他人理解我们,而忽视了先去理解他人。


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倾听时,并非出于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而是为了准备自己的回应。这种倾向,无疑阻碍了真正有效的沟通



这类人总是滔滔不绝,或是蓄势待发,准备再次开口。他们如同一台过滤器,将一切经由自己的视角与经验去解读他人的生活。


"是的,我知道你的感受。"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的经验是......"


他们不断将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人,用自身的眼镜去“治疗”每一个他人的视野。面对与子女、伴侣或员工的沟通难题,他们常有的反应是:“他就是无法理解我。”


事实上,这种自以为是的倾向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所体现。我们的倾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 第一层次,充耳不闻,对外界的声音置若罔闻。


  • 第二层次,敷衍了事:“是的!是的!没错!”言辞间却缺乏真诚。


  • 第三层次,选择性接收,只听取片段信息,这通常是我们在面对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时采取的策略。


  • 第四层次,专心致志,努力捕捉每一个字句。


  • 第五层次——共情式倾听(同理心)的人寥寥无几。


主动与回应性倾听,本质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技巧。即便行为未被揭穿,其背后的动机也已昭然若揭,往往让说话者感受到羞辱。响应式倾听技巧的目的只是为了回应和操纵对方。


共情式倾听,则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它要求倾听者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思维与情感


共情式倾听中的同理心(Empathy),并非同情(Sympathy)。同情是一种认同与判断,更适合表达感受与回应,但往往会滋生对方的依赖性。


共情式倾听的本质,并非要求你赞同对方的观点,而是要求你在情感与理智上都能深入、全面地理解他们。



共情式倾听远不止于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专家指出,人际沟通中仅有10%是通过语言传达的,30%取决于语气与声音,而剩余的60%则依赖于身体语言


因此,在进行共情式倾听时,我们不仅要动用耳朵,更要运用眼睛与心灵。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


这样的倾听方式极具效力,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精准的信息。你无需以己度人,也无需费心猜测,你只需深入了解对方的心灵世界。倾听,是为了理解,是心灵与心灵的深刻交流。


共情式倾听也是情感投资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当对方愿意接受你的投资时,它才具有意义。否则,即使你倾尽所有,对方也可能只会将其视为控制、自作主张、胁迫与屈就,从而导致情感银行账户的亏空。


共情式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投资,它提供了“心理空气”(psychological air),具有深远的治疗作用。


试想,如果你房间里的空气突然被抽走,你还会对正在阅读的书籍感兴趣吗?此时,生存将成为你唯一的动力。


除了物质需求外,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于心理层面——被理解、被肯定、被认可与被欣赏。你的共情式倾听,就如同给予对方“心理上的空气”


一旦这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你便能更加专注于施加影响与解决问题。这种对“心理空气”的需求,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沟通领域。


共情式倾听并非没有风险。只有当你准备好接受对方的影响时,你才能更深入地进入共情式倾听的阶段。这需要足够的安全感作为支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变得相对脆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因为你必须先被影响,然后才能影响对方——即真正理解他们。


03

四种自传式回应


在倾听他人言谈时,我们总是难以避免地将其与自身经历相联系,因而,自以为是者常展现出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 价值判断--即贸然接受或拒绝他人的意见。


  • 刨根问底--依据自身的价值观,肆意窥探他人的隐私。


  • 好为人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建议。


  •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来衡量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价值判断”如一道枷锁,禁锢了他人畅所欲言的勇气;“刨根问底”则像一把利剑,割裂了彼此间开诚布公的信任,这往往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一大障碍。


青少年能与朋友在电话中畅谈数小时,却对父母三缄其口,甚至将家视为仅仅提供餐食与休憩的旅馆。究其原因,如果父母只知道训斥与批评,孩子又怎么肯向他们敞开心扉呢?


斯蒂芬·柯维的家庭照片


我曾在众多研讨会上,与成千上万的人共同探讨过这一问题。我发现,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却浑然不觉。因此,当许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角色扮演中屡屡犯下同样的错误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旦我们察觉到这一问题,想要改变其实并不难。


04

有效沟通


真正有效的沟通,我们称之为共情式倾听,它蕴含着至少四个逐步深入的阶段,引领我们走向理解与被理解的深处。


第一阶段,我们仅仅重复对方的话语,这至少可以让人专心倾听。


孩子:"学校太无聊了!"


父亲:"你受不了了,你觉得学校很无聊。"


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增添了解释,用全新的词汇去重新构建对方的感受,此时,左脑的逻辑分析如同一位细心的解读者,帮助我们理解表面的言辞背后的意义。


孩子:"学校太无聊了!"


父亲:"你不想去学校。"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跨入了情感的领域,右脑的情感共鸣开始发挥作用。倾听者不仅要捕捉对方的言辞,更要用心去感受其背后的情感波动,仿佛置身于对方的世界。


孩子:"学校太无聊了!"


父亲:"你感到很有挫折感。"


而最终的第四阶段,是解释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左脑的逻辑与右脑的情感协同工作,达到了沟通的最高境界——共情式倾听。


孩子:"学校太无聊了!"


父亲:"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通过这四个层层递进的阶段,我们不仅能深入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更能助力他们自我觉醒,勇敢地表达真实的自我,从而在沟通中建立起深厚的连接与理解。


05

适时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



当我们学会全心全意地倾听,便会发现,对他人的理解与感知,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彼此心灵的幽暗角落,让关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你可能看到一张年轻女人的照片,我看到一个年长的女人,但我们都是对的。这并非视角的对错,而是我们各自心灵世界的独特诠释。你或许以家庭为生活的重心,而我则可能更看重事业与物质的追求。你的内心世界如诗如画,而我的则可能显得相对简约。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性画卷,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元与精彩。


你或许以右脑为主导,以高度视觉化、整体化与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而我,则可能更倾向于左脑的逻辑性、分析性与表达性。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如同万花筒般绚烂多样,各自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成长,将一些观念视为理所当然。当遇到不同见解时,我们可能会质疑对方的性格或精神状态,然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会在婚姻、工作乃至公共服务中,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跳出个人观念的局限,实现顺畅沟通与协作,共创双赢局面?答案在于“知彼知己”,这是通往双赢(win-win)之路的首要步骤。


在你情绪低落时,你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倾听者,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扮演这个角色,你会对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感到惊讶。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没有私心。有时,无需过多言语,只要有一颗心就足以感动对方。


对于那些关系密切的人,与他们分享经验将大大有助于沟通。


"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从未真正倾听过你的心声。但今后,我会努力去做,尽管起初可能不尽如人意,希望你能给予我支持与帮助。"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灵魂深处的共鸣与理解,因此,在这方面的投资,无疑是对我们人际关系账户的最宝贵储蓄。它让我们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结,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携手共绘更加绚烂多彩的篇章。


06

表达也需要技巧


你需要先理解别人,才能获得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第二部分是如何获得理解,这对于双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成熟,这一被赋予在勇气与关怀之间寻求平衡的能力,不仅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他人,更赋予我们一项重要使命:让自身也为他人所理解。这往往需要我们展现出莫大的勇气,因为双赢,正是对这份勇气与关怀的精湛驾驭与融合。在协同合作的环境中,让他人了解自己,成为了通往成功的重要一步。


古希腊人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格为先,情感次之,理性居末。我认为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自己被他人理解和有效表达的本质。


  • 品格指的是你的个人信誉,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他们对你的信任,以及你的情感账户。


  • 情感指的是你的共情能力,表明你能在交流中迅速捕捉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波动。


  • 理性指的是你的逻辑能力,也就是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一顺序:品格、情感、理性。首先,是你自身的品格;其次,是你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最后,才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这一顺序,揭示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模式转变。


许多人往往习惯于直接运用左脑的逻辑力量,试图以言辞说服他人,却忽略了品格的奠基与情感的铺垫。然而,真正的表达,并非滔滔不绝的言辞堆砌,而是基于对他人的深刻理解,恰到好处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灵活调整自己的初衷,因为真正的理解,往往能激发新的见解与共鸣。


“了解对方,是提升演讲准确性与连贯性的金钥匙。”当你深入了解对方时,你的言辞将更加有力,因为人们能感受到,你不仅对所讲内容了如指掌,更充分考虑了双方的立场与利益。这样的交流,不仅能让人们明白你的观点,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怀。在这样的氛围中,理解与被理解,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推动人际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力量。


07

1 V 1沟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中,习惯五——知彼解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位于个人影响圈的中心。相互依存的环境中的许多元素都属于你的关注圈,如问题、分歧、环境和他人的行为。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所有这些方面,你很快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



明智之举,在于首先聚焦于我们力所能及之事——深刻理解他人。


当我们将精力集中于自身的影响圈,便能更深入地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如此,我们便能捕获准确的信息,迅速触及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在我们的情感账户中存入宝贵的“存款”。我们为对方提供了有效合作所必需的“心理空气”,为双方的关系注入了活力与信任。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动哲学,它让我们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世界。通过倾听与理解,我们的影响圈逐渐扩展,我们愈发有能力在关注圈中施加积极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身也经历着深刻的转变。对他人的深入理解,让我们学会了欣赏与尊重,这种触及灵魂的交流,无疑是一种神圣的体验。


其实你现在就可以练习习惯五。在下次与他人的交流中,尝试暂时放下自己的经验与偏见,全心全意地去理解对方。即便他们不愿主动吐露心声,你也要感同身受。


你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挣扎,并回应--"今天似乎过得不容易"。或许他们会选择沉默,但这并不妨碍你传递出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


不要太过着急,要有耐心和尊重。人们一般不会主动找你,直到你能与他们产生共鸣。你要注意他们的行为,并表示理解。你应该是明智的,敏感的,头脑清醒的,能够抛开个人经历。


耐心与尊重,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们往往不会轻易敞开心扉,除非他们感受到你的共鸣与理解。因此,你需要敏锐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以智慧与敏感去回应,同时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客观,不被个人经历所束缚。


为什么不现在就采取行动,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去理解。不必急于求成,如果你在短期内没有得到什么回报,也不要灰心。


如果你真心关爱一个人,那么投入时间去了解他们,将为未来的坦诚相待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许多家庭与婚姻中的潜在问题,将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即便有问题出现,情感账户中的丰厚储备也足以助我们应对挑战,化解危机。


当我们真正达到彼此深入理解的境界时,便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与第三条道路打开了大门。我们的差异,不再是沟通与进步的障碍,而是成为通向协同效应的宝贵资源。在知彼解己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