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0
年代,使用磁芯存储器的
100
系列计算机成批生产,磁芯翻转时有较强的辐射,控制得当可以获得好听的音频。一些生产厂就配备了音乐程序,作为计算机正常工作的简便检测方式,为此还向用户奉送一台高级半导体收音机。后来不仅“东方红”乐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栲贝使用,还有人编制了写谱程序,输入乐谱后,在计算机上可奏出自选乐曲。但是,最早是谁想出这个主意,并且完成了音乐程序,却有少有人注意。
738
厂的孙强南先生来信说,这是他在
1967
年调试
127
机(
DJS-7
)时想出的主意。
孙强南先生:
我用计算机检索
“
计算机六十年
”
,看到一些文章。其中有人在问,所谓的
“
唱歌程序
”
最早是谁搞出来的,说是要调查。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最早的那个唱歌程序是我编的。
我的回忆(未发表)中有这么一段话:
“
我见到调机人员在机器上接了个小喇叭,用听音响代替看指示灯,以此减轻长时间通检查程序时的视觉疲劳。我就想法编个小程序,让喇叭能按输入的歌谱有规律地执行循环程序,发出预定的歌曲声音。我拉着127机组长马有德在127调机机房里干了一个通宵调试这个程序。马有德会拉小提琴,我同他一起校好声音,调好程序,这个程序后来就成为大家叫的“唱歌程序”。那时正好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曹东启带着人在127机房为机器配置Algol编译程序,存放在127机磁鼓里的唱歌程序很快就被他们传到厂外。
”
具体情况
时间:
1967
年夏天
地点:
738
厂
首先配的机器:
127
(
DJS-7
)计算机
编程人:孙强南
帮助调程序的人:马有德(
738
厂
127
组的组长,现居北京)
原理:程序分两个步骤
----
读谱和发音。
发音程序段
----
执行
“
用计数转移实现的循环程序
”
使接在一个触发器输出端上的喇叭发音,用改变设置循环段的两个参数的方法来改变发音的频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节拍的长短)。循环程序中主要内容是一条控制程序段执行时间的移位指令。改变移位次数可改变音频,改变循环次数可改变音长。
读谱程序段
----
把简谱按规定编码书写,每个音符用两个数书写,一个数表示音符的高低,一个数表示音符的长短。读谱程序每读一个音符的两个数,就设置好发音程序的两个参数,并转去执行一段发音程序。
我的基本知识:在学校音乐课上学的乐理,物理课上学的声学。程序中两个参数最初是用笔算出来的,所以在调试程序时需要仔细
“
校音
”
。
机器的声色: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是因为产生的波形不同(谐波不同),计算机发的应该是
“
方波
”
的声音,
“
东方红
”
卫星的乐声和计算机一样,发声的电子器件应该是相同的。
马有德是我当一室主任时的老部下,所以我在
127
机上试验,拉着他在机器上干了一个通宵,给他们配这个程序。配好后就留给马有德,我并没有声张。几天后,在一个中午休息时间,我在
738
厂的内部广播里听到了
127
机播放的歌曲声,后面接着还有一段夏纪寅对这个程序的说明,不知道他是怎样了解到情况的(他没有在
127
机干过,也没有领导过
127
机)。那时,计算所曹东启等人天天来工厂,在
127
上机配
Algol
编译程序,他们也会了解到这个程序。老夏也喜欢到处宣扬。所以,此后程序就很快传了出去。
我觉得这在计算机上只是个雕虫小技,既然有人要探究,我就说说,不然就会越来越变得神秘莫测了。
(孙强南)
2020年8月,笔者访问孙强南先生(右)
孙强南,
1931
年
12
月
28
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宁波。先后就读上海市震旦大学初中部、江苏省立上海市中学理科,
1953
年,自交通大学电讯系有线电专业毕业,分配到
738
厂筹备组。他参加过我国首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试制,参加和主持过
103
机等六种主流计算机研制,1973年,主持设计,由
738
厂与北京大学联合设计的百万次
150
电子计算机,当时属超大型、超高速集成电路计算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公
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
漫谈计算机
”
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
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
Ⅲ
:
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
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
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
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
南楼北楼今何在
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南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成就辉煌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和中国首台微机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江汉油田会战计算机初显身手
武汉的计算机起步与生产应用
思想机器,从美国到中国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原子能楼是中国现代科技第一步
史实秘事:物理所合影的原照何在?
“情况反映”:
北京市公交卡的启动
镜头偏置,丢失了计算机的历史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创业与少为人知的安全保密
我的母亲夏培肃
CCF终身成就奖魏道政: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
新春佳节思念创业前辈
”军字一号信息系统“进驻小汤山医院
凌君达:寻找蔡金涛
104计算机横空出世(1-5全)
纪念计算机事业先驱者任公越
中国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应急与电信:从非典到疫情防控
科技奇人吴允曾(附二篇文章)
刘慎权: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业
创业者:许孔时和妻子姚越秀(一)
创业者:恭祝许孔时先生九十寿辰(二)
无与伦比郭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