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2 小时前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2 小时前  
91运营网  ·  DeepSeek如何玩转职场应用 ·  15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2025年一定不能错过这30份运营资料! ·  18 小时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唱歌程序是谁搞出来的?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1-02-22 12:07

正文

编者按: 70 年代,使用磁芯存储器的 100 系列计算机成批生产,磁芯翻转时有较强的辐射,控制得当可以获得好听的音频。一些生产厂就配备了音乐程序,作为计算机正常工作的简便检测方式,为此还向用户奉送一台高级半导体收音机。后来不仅“东方红”乐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栲贝使用,还有人编制了写谱程序,输入乐谱后,在计算机上可奏出自选乐曲。但是,最早是谁想出这个主意,并且完成了音乐程序,却有少有人注意。 738 厂的孙强南先生来信说,这是他在 1967 年调试 127 机( DJS-7 )时想出的主意。

孙强南先生:

我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六十年 ,看到一些文章。其中有人在问,所谓的 唱歌程序 最早是谁搞出来的,说是要调查。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最早的那个唱歌程序是我编的。

我的回忆(未发表)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见到调机人员在机器上接了个小喇叭,用听音响代替看指示灯,以此减轻长时间通检查程序时的视觉疲劳。我就想法编个小程序,让喇叭能按输入的歌谱有规律地执行循环程序,发出预定的歌曲声音。我拉着127机组长马有德在127调机机房里干了一个通宵调试这个程序。马有德会拉小提琴,我同他一起校好声音,调好程序,这个程序后来就成为大家叫的“唱歌程序”。那时正好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曹东启带着人在127机房为机器配置Algol编译程序,存放在127机磁鼓里的唱歌程序很快就被他们传到厂外。

具体情况

时间: 1967 年夏天

地点: 738

首先配的机器: 127 DJS-7 )计算机

编程人:孙强南

帮助调程序的人:马有德( 738 127 组的组长,现居北京)

原理:程序分两个步骤 ---- 读谱和发音。

发音程序段 ---- 执行 用计数转移实现的循环程序 使接在一个触发器输出端上的喇叭发音,用改变设置循环段的两个参数的方法来改变发音的频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节拍的长短)。循环程序中主要内容是一条控制程序段执行时间的移位指令。改变移位次数可改变音频,改变循环次数可改变音长。

读谱程序段 ---- 把简谱按规定编码书写,每个音符用两个数书写,一个数表示音符的高低,一个数表示音符的长短。读谱程序每读一个音符的两个数,就设置好发音程序的两个参数,并转去执行一段发音程序。

我的基本知识:在学校音乐课上学的乐理,物理课上学的声学。程序中两个参数最初是用笔算出来的,所以在调试程序时需要仔细 校音

机器的声色: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是因为产生的波形不同(谐波不同),计算机发的应该是 方波 的声音, 东方红 卫星的乐声和计算机一样,发声的电子器件应该是相同的。

马有德是我当一室主任时的老部下,所以我在 127 机上试验,拉着他在机器上干了一个通宵,给他们配这个程序。配好后就留给马有德,我并没有声张。几天后,在一个中午休息时间,我在 738 厂的内部广播里听到了 127 机播放的歌曲声,后面接着还有一段夏纪寅对这个程序的说明,不知道他是怎样了解到情况的(他没有在 127 机干过,也没有领导过 127 机)。那时,计算所曹东启等人天天来工厂,在 127 上机配 Algol 编译程序,他们也会了解到这个程序。老夏也喜欢到处宣扬。所以,此后程序就很快传了出去。

我觉得这在计算机上只是个雕虫小技,既然有人要探究,我就说说,不然就会越来越变得神秘莫测了。 (孙强南)

2020年8月,笔者访问孙强南先生(右)


孙强南, 1931 12 28 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宁波。先后就读上海市震旦大学初中部、江苏省立上海市中学理科, 1953 年,自交通大学电讯系有线电专业毕业,分配到 738 厂筹备组。他参加过我国首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试制,参加和主持过 103 机等六种主流计算机研制,1973年,主持设计,由 738 厂与北京大学联合设计的百万次 150 电子计算机,当时属超大型、超高速集成电路计算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漫谈计算机 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 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 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 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 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 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 南楼北楼今何在

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南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成就辉煌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和中国首台微机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江汉油田会战计算机初显身手


武汉的计算机起步与生产应用

思想机器,从美国到中国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原子能楼是中国现代科技第一步

史实秘事:物理所合影的原照何在?


“情况反映”: 北京市公交卡的启动

镜头偏置,丢失了计算机的历史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创业与少为人知的安全保密

我的母亲夏培肃


CCF终身成就奖魏道政: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

新春佳节思念创业前辈

”军字一号信息系统“进驻小汤山医院

凌君达:寻找蔡金涛

104计算机横空出世(1-5全)


纪念计算机事业先驱者任公越

中国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应急与电信:从非典到疫情防控

科技奇人吴允曾(附二篇文章)

刘慎权: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业


创业者:许孔时和妻子姚越秀(一)

创业者:恭祝许孔时先生九十寿辰(二)

无与伦比郭平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