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CA
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LCA

抱歉,我从未非常努力

LCA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5-22 22: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他的一生,荣誉无数,每当被问及自己的经历时,却总是云淡风轻


陈省身,对于这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大家也许略显陌生,但在世界数学领域,他是被铭记的一颗巨星。


在了解他“不够努力”的一生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那一串炫目的简历:他曾被授予了 15 个以上的院士称号这种小事就不列举了,他还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他使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成为美国最有实力的数学系;他把伯克利建成世界几何学研究中心;他于 1961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于 1984 年获国际数学最高奖沃尔夫奖;于 1985 年在南开大学建立数学研究所;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 IMU )特别设立了“陈省身奖( Chern Medal )”,要知道,这可是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


这么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家,他的一生必然是规划性极强吧?更何况是数学家,那必定是把每一步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十五位吧?然而,并不是。


有人曾问陈省身为什么能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陈先生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的时候毕业要写论文,我又不能不写,不写不给毕业啊,我就写呗。然后大家都说我的东西重要,就让我接着研究去了。研究总要研究出点结果,同事都在研究我也不能闲着。我就把我研究出的结果发表了,结果大家还是说我的东西十分的重要。后来我就出名了…...”


白话文翻译是:抱歉,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没那么努力,但后来就出名了…...


左为陈省身


1911 年,陈省身出生在浙江嘉兴秀水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晚清秀才,为儿子取的名源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陈省身只上过一天的小学,多数时间在家里跟随祖母、姑姑识字、背唐诗。更重要的是,几岁的年纪就开始看数学家维利亚里编写《笔算数学》,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居然在短时间读完了上中下 3 册,并能做完所有的练习题。


1920 年,陈省身开始读中学,连跳两级后,在 15 岁那年考入南开大学。在他经历了做实验都会把试管炸裂的几次意外后,最终选择了数学专业,他的数学老师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中国现代几何学的开山祖师姜立夫。后来陈省身回忆当初的选择时,风趣地说:“学数学并不是我刻意的选择,实在是因为我除了数学之外,什么都学不好。”



姜立夫


南开毕业后,陈省身来到清华大学深造。那时清华大学规定,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校方可以资助出国留学。这经费是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所以必须去美国。陈省身认准当时世界数学的中心在欧洲,几何学研究的重镇则在德国与法国,因此他毅然选择了德国汉堡大学。


1934 年 9 月,陈省身到德国求学。在那里,他师从德国最有名的几何学家布拉施克。第一次见面,布拉施克就给了他一大叠自己最新的论文。陈省身竟发现了其中一篇论文中的漏洞,老师立刻让陈省身就此问题写篇论文。很快,论文就发表了,陈省身也因此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



师友送陈省身(右二)离开汉堡赴法国巴黎(1936 年 9 月摄于汉堡车站)


这么快拿到博士学位,当然不能闲着。1936 年,陈省身放弃了留在汉堡大学研究代数数论的好机会,“轻易地”做出了人生中又一次重大选择——追随著名几何学家埃利·嘉当,研究几何。


在巴黎,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在跟随嘉当的 10 个月中,陈省身从这位伟大的几何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使他终身受用。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埃利·嘉当


1938 年,陈省身到中国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打桥牌之余顺便给年轻的杨振宁上数学课。1943 年,美国数学家奥斯瓦尔德维布伦发来邀请,希望陈省身能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顺便帮当时的主要联络人外尔解释他的老师埃利·嘉当的理论(在当时没几个人懂嘉当的理论)。


那时,陈省身与大神爱因斯坦同在一个研究所,又由于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会用到四维的黎曼几何,同时与数学的关系很密切,所以他们也常常谈到当时的物理学和数学。是的,这就是他们闲聊的内容......


也就在此时,他顺便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出色的工作———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 Hermitian 流形的示性类》,奠定了他在数学史中的地位。



陈省身及家人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刚结束对峙。这年秋,陈省身偕夫人与孩子终于回到了离别 24 年的故园。


1985 年 10 月 17 日,由陈省身主持的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陈省身在芝加哥大学培养了 10 名博士;在伯克利培养出了 31 名博士。 在国内,他培养了包括 吴文俊( 2017 年 5 月 7 日去世) 丘成桐 李伟光 等在内的著名数学家。其中, 丘成桐 是取得 国际数学联盟 菲尔兹奖 ( Fields Medal )的第一个华人,也是继陈省身之后第二个获 沃尔夫奖 的华人。


他的一生,荣誉无数,每当被问及自己的经历时,陈省身总是云淡风轻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有一个品质是不能少的,那就是专注。


你还可以看:

快,脱掉你的 T 恤

如果人生有捷径,这应该算是唯一的





▼▼ 点击 【阅读原文】 ,去 LCA 的手工店看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