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PPSO
让智能手机更好用的秘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inD ...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小米官方发布「米家集成」,可在 Home ...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1216]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1215]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PPSO

一个留学生的自白:为何出国后,我仍离不开微信 | 领客专栏 · 微信时刻

APPSO  · 公众号  · app  · 2017-04-06 12:09

正文

很多人对中国留学生朋友圈的印象,就是充斥着 2 大法宝——吃喝玩乐秀炫晒,代购报价求拼单。留学生的海外生活似乎在朋友圈被包装成了一个人人艳羡的乌托邦。

WeChatMoments 特约了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小伙,给大家讲述他亲历的留学生微信故事。

微信对于我来说,几乎贯穿了我大英生涯的始终。
苦战雅思那会儿,用微信最多的就是加各种雅思交流群,每天都刷着各种考雅思的攻略秘籍,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最后并没什么用。还是因为我在微博上转发了条锦鲤祈福,才考过了第三次雅思。

对于大多数本科毕业后茫然的学生,我们算非常幸运的了,至少我们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资本。

不过事实证明,留学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你以为已经迈出了围城,其实依然还在围城内

走出国门后的第一把钥匙
自打在国内用惯了微信,到了国外微信仍然是我们掌握信息的第一渠道,成为我们走出国门后的第一把钥匙。
人生的出场顺序总是如此重要的,那些第一批出现在我留学生涯里的「狐朋狗友」,成为了我留学圈里那批最好的兄弟姐妹。

刚到英国那会儿住的是学校的 10 人舍居,10 间房 2 个卫生间加一个厨房,有个卫生间的下水道还堵了。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好歹可以交到更多不同国家的朋友吧。那时的我很天真。

于是我们创建了宿舍的 10 人微信群,因为全体宿舍 9 个男生 1 个女生,其中 9 个以中文为母语,还有一个来自意大利。因为读不懂中文,后来那个意大利小哥退群了。

另外那位女生也退群了,成为了我们中间某个大哥的女人。于是群名改成了「我党旗帜鲜明绝不搅基」,但最后这个群被外界戏称为「七仙女与他们的董永」。

8 月初的大学村,挤满了来上语言课的中国留学生。起初八九个人的留学生微信群,逐渐开始壮大起来,大群里的朋友们慢慢开始相互熟悉。于是各种分支群也建立了起来,比如「LOL 本地开撸群」、「杭州人民同乡会」、「酒吧成人交友会」、「足球流氓团」、「雅思不过自断经脉群」...

我们用微信快速建立起在那里的留学生圈子。

生活总是繁琐而盲目的。一切都得自己操办,租房、购置物品、缴学杂费、开本地账户 ... 有些茫然,甚至感到孤独。

微信的留学生二手群是个好东西,学会在这里买到便宜货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当初一口气就加了七八个二手买卖群,和群里的学长学姐各种砍价,觉得自己省了好多钱。

然而我一直很想找个时间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可是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又担心自己语言不过关,不敢去交流。于是和身边同样感受的中国学生一起,选择了抱团。

逐渐地,好像自己的生活又回归到了国内大学时的那个轨道。
人们总会慢慢习惯自己现有的安逸生活,我也是一样。随着依靠微信建立起来的华人圈子一步步扩大,我跟这里的华人朋友打成了一片,之后竟是慢慢沉醉于这样的圈内生活了。
并没有真正走出以前的圈子
你跟我的状态一样吗?读着什么鬼的专业,看着读不懂的外国文献,碍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不愿意与外国人交朋友,可是又因为距离和国内的朋友渐行渐远,一发朋友圈就会被认为是炫耀,平时遇到烦心事都不知道如何排解,好想逃离这里。
一个中国朋友这样跟我谈到。
起初留学的那种兴奋感和新鲜感,随着繁重的课业和交流的鸿沟慢慢消散,随之而来的更多是孤独和寂寞,以及无法倾诉的绝望。

微信就好像一根救命稻草,它保留着我所有的社交资本,让我有个地方排解消极的情绪。

旅行、美食、晒日常,我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留学生活,一来让国内的爸妈知道我过得很好,二来满足内心的空虚和骄傲。

不过朋友圈的最大特色,是让你发现十几年都没有联系的那些朋友,突然就在你朋友圈冒出来说:「什么时候回国?帮忙带个东西吧!」
微信让我们依然停留在一个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聚集的圈子里。我们总会在微信上找到早已习惯了的交际圈,虽然身在海外,我们依然可以用微信方便的和家里的亲人、朋友联系。
我们习惯每天刷刷朋友圈,去看看国内的小伙伴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放上自己的分享状态,在满足内心小小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回应。
微信让我们的社交沉浸在一种「虽然离家很远,但依然在一起」的错觉中。
圈子再好,也得出去看看
只要够开朗,会吹牛逼,和外国人讨论问题、一起玩耍绝对不会是难事,我因此也有很多的外国朋友。但是当我以为我真正融入进当地生活的时候,突然一件小事就会推翻我的世界观,我就会瞬间清醒:原来我依然在自己的圈子里兜转。
一个留学的小伙伴这样跟我说。
融而不入,是大部分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语言,基于中文语言的封闭的微信圈子,让很多人无法在中英文化社交圈里转换自己的角色。
我开始用起了 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 这些已国际化的社交软件,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大的圈子,让自己慢慢变得开放起来,我好像发现了新的大陆。

初次尝试 Facebook 这些社交软件并不是容易的。它们和我的微信朋友圈有着明显的结界,因为有一些微信上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到 Facebook 上去的。

要让我重新在 Facebook 上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这种交往成本实在过大,耗时耗力。我也并不喜欢在这样的平台过多曝光自己的生活。而在微信朋友圈里,我能保证自己更多的隐私,又可以和大多数私人的朋友保持交集。
然而 Facebook 的开放也有其好处,至少我能拓展朋友圈以外的东西。不管圈外的人你认不认识,你都可以通过朋友和他有交集。对于留学生来说,它便成我们迅速拓宽留学交际圈的一大利器。
比起微信所注重的私人朋友圈领域,Facebook 更加注重的是社交圈。

WhatsApp 的简单和实用,以及它在全球的普及,成为我们和老外即时通讯的主要工具之一。老实说,它和微信的通讯功能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不过「已读不回」的显示,增加了不必要的猜测,让人完全没有隐私感。

微信本身并没有阻碍我们跳出自己私人的圈子,去拓展更大的世界。毕竟人是有选择权的,你可以选择继续沉浸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也可以选择用其他方法放飞自己。阻碍我们开放的不是社交软件,是我们内心的「魔障」。
之后的日子里,我尝试不再习惯性地去打开微信朋友圈,而更多的是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我报名加入了「political and human rights protest」社团 ... 这个社团别的活动没有,只有一个口号就是「抗议!抗议!抗议!」。
入会当天,会长义正严辞地向我们表示,你们将真正做为一个全球公民,为人类权利做斗争。然而并没有在期间发生什么上街游行这样颇有情趣的事情。

几乎什么抗议都有,比如抗议大学生学费上涨、抗议种族歧视、抗议全球战争、抗议歧视同性恋、抗议脱欧以及抗议别人的抗议 ... 反正核心观点就是「政府是脑残,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

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社交平台上转发各种有关抗议的帖子和活动,并参与各种讨论,传播信息,扩大交际圈。
但也不是任何抗议都合理的啊。我逐渐意识到这种「为了抗议而抗议」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一旦谈到一些政治问题的时候,我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背道而驰。于是最后我选择离开。

后来因为一个传教小哥的「推销」参与到了基督教会的讨论中。传教的小哥很帅,大概 2 米的高个,事先声明我是直男,可不是因为美色进入到教会中的。平时传教的小哥很喜欢用微信喊我去参与各种下午茶,并跟我讨论「什么是上帝」之类的话题。我至今记得圣经里那句「神说,要有光」。

除了每周日会收到的礼拜邀请,每周还会有教会的人奉上的免费午餐。教会会用各种基督教的故事解释现实生活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了解基督教的途径,也给了我很多的心灵慰藉。接不接受教会的观点,对其保持怎样的态度,我们可以有各种选择。
不是所有的社交圈都值得融入,但不尝试融入永远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交际圈。融而不入可能是留学生扩大自己交际圈最好的状态,你可以在探索中逐渐找到中国圈与外国圈的平衡点。
逐渐融合的朋友圈
有时,我想和中国学生交朋友,他们看起来并不愿意说太多话,但我也在尝试着加入他们的圈子去。
一个外国朋友这样跟我谈到。
留学的课业总归是繁重的,特别是在 project 和 deadline 来临的时候,图书馆总是有各种肤色的人挑灯夜读,或在讨论室高谈阔论,当然,每天待在图书馆最久的依然是华人的面孔。

我的专业经常需要小组讨论问题,由于组里很多同学都来自中国,微信成为我们讨论话题最常用的工具。组里的外国朋友们对微信这个软件也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推荐他们也加入到我们的微信群来,基于微信的多元朋友圈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

我从不刻意迎合英国的社交圈,那些过于激进的事情并不适合我;我也从不排斥英国文化,我积极参与教会活动,了解基督教文化。
我依然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接纳不同的文化。我并不会因为自己和这个社会不同而惴惴不安,也没有必要融入本地社交圈而全盘否定自己以前的圈子。
外国圈和中国圈并不是 0 和 1 的对峙,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完全排斥任何一个圈子,实际上都是一种偏见。每一个新的朋友都可以给我带来新的信息和价值观,每一个老朋友都能让我有足够的归属感。

这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都在互相接受对方值得学习的东西。对于交际圈来说,外国人加入微信圈子,就如同我们加入 Facebook 圈子一样,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我们都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世界公民。

出国留学不是为了绕一个圈之后,你还是回到了原点,而是在你不刻意之间,便收获了从线下到线上的清晰、立体、丰富的朋友圈。
于是,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我的心也渐渐变宽广了。这种不刻意迎合,不在意得失,也许是留学生日益国际化的表现。
本文由让手机更好用的 AppSo 精选推荐,关注微信号 appsolution,回复「圈子」看社交媒体的「个性推荐」会不会让你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工具只是工具,重要的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