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眸
看透娱乐,死磕真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毒眸

抱团、耍心机,社交综艺要这么玩儿吗?

毒眸  · 公众号  ·  · 2024-09-03 18:59

正文

星标 毒眸喵, 星标 毒眸谢谢喵!

社交综艺的人设困境

‍‍‍‍‍‍‍‍

文|李欣媛

编辑 |刘南豆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以下简称《十天》),虽然播放数据一般,热搜倒是一个没落下。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十天》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历史最高仅为4.36%,但在微博上,每逢播出日,相关热搜频频登上热搜榜前列。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从“李雪琴在十天被孤立”到“李庚希 你别跟我聊共情”,《十天》接连几期节目都引起网友广泛讨论。最新一期更是贡献多个话题,先是李雪琴沈月宣布因个人行程原因,退出节目录制,后面吴奇隆“被退赛”,网友从他的个人Vlog中发现他更是直言在节目中“感受勾心斗角的负能量”。

自开播起,这档节目便因为紧张刺激的规则设置,引发诸多争议。但随着节目逐渐深入,观众的讨论从前期聚焦于冲突事件本身的对错,越来越上升到对节目嘉宾品行优劣的评判。

与此同时,节目嘉宾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回应或者幕后爆料。“台前”“幕后”界限的模糊,让节目缺失了“真相”的缓冲区,一档竞技类综艺逐渐演变成了一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

《十天》的“失控”也在其它综艺身上出现过。从《花少》到《中餐厅》,再到《桃花坞》,无论节目主题类型如何,无一例外都为国产综艺奉献了诸多抓马情节——“上一季的人正常”“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的代表作是什么”。

《花儿与少年第二季》

真人秀天然让嘉宾置身于非虚构语境之中,即便有再多的设计与安排,观众都会在剪辑的缝隙之中窥见嘉宾的“真实性”,这对于节目和嘉宾而言都是不可预测的风险。然而随着综艺模式的变化,发生在《十天》身上类似的“失控”正在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样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群像综艺的盛行,让节目“社交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元化的人物关系会让节目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难测;另一方面,主打沉浸感的综艺视角让观众的代入感也随之增强,直播、短视频等场外信息的不断补充,让冲突的环节被再次放大。

于是,在这种强冲突中,观众期待已久的“内娱活人”纷纷涌现出来,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份“鲜活”观众并不一定能全盘接受。


要社交,于是开始搞“人海战术”

在这些真人秀综艺里,能登上热搜被广泛讨论的片段,往往与节目主题没多大关联,一些具有强烈社交属性的生活场景反而更引起观众的注意。

《中餐厅3》里,虽然餐厅运营过程中矛盾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被人记住的是,黄晓明作为店长与其他员工交流时的“爹味”姿态。《十天》里,烧脑的游戏并不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而是在游戏过程以及复盘环节中,有人暴露的深沉心思。

《中餐厅3》

这些社交场景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观众看节目不仅在看嘉宾的反应,也是在联想自己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桃花坞2》一场关于运动会还是篝火晚会的讨论,嘉宾们呈现出的不同表现,让观众自我代入职场中“一意孤行的领导”“和稀泥的同事”。社交环境调动出的现实感受,无形中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

而为了让社交环境更加多元化,让节目的“抓马”指数继续飙升,目前的综艺都祭出了一套相似的战术——人海战术。

《中餐厅》从开始的5人组,到现在7、8人成为标配;《花少》本来一直是7人组,但最新一季人数加到了9人;《桃花坞》起初设定是15人,但第三季嘉宾人数达到了19人,最新一季还加入了不少飞行嘉宾。人数的增多,让社交场面的不可控性增强。

(图源:微博@花儿与少年官微@湖南卫视中餐厅@腾讯视频五十公里桃花坞

不单是人数多了,人员构成也多元化了,节目嘉宾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桃花坞》前两季就有设计师、艺术家、运动员的加入。不过,因为不同身份背后,大家有着千差万别的社会阅历,彼此之间的磨合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无法达成理想的社交效果。或许基于这种考量,后面两季《桃花坞》,嘉宾大多都是演员歌手之类的传统明星艺人。

而《十天》在艺人之外,让电竞选手、心理学家、健身教练等更多身份的素人加入进来,嘉宾总数更是达到了39人。素人和明星置于同一场域,彼此之间信奉的生存规则和职业决定的处事原则,让他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磨合。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剧照(图源:微博@十天之后回到现实

而《十天》营造的高压游戏环境,除了考验体能智商之外,更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原本设定的团队作战,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扭曲成了“抱团排挤”。第四期中,只是简单的脑力游戏还是心理游戏的选择讨论,母港区的嘉宾也要将其变质成抱团、拉拢,以此针对其他嘉宾,获得节目优势。

综艺原本就受捕捉镜头和后期剪辑的影响,无法完全、完整地还原“真相”,观众很难分辨得清当时场景之下的表意与深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介入,直播、短视频等多种的传播介质进行内容的补充,场外信息和场内信息形成了即时性互动,无形中让节目矛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说,早期的“花学”“明学”还只是观众的提炼与凝结,如今的“十学”已经成为了嘉宾和观众的合力结果。嘉宾们各执一词在各大社交平台进行直播复盘,粉丝和观众也在战队分析。一场失控的社交实验,跃然纸上。


当群像被过度开发

相比早年间一些“主咖+飞行嘉宾”即能满足需求的游戏类综艺,如今群像综艺越来越成为当下综艺市场的第一选择。

一方面,当下的观众审美标准变得多元,节目组选择更多的嘉宾,意味着可以俘获更多的观众注意,穿透更深的观众圈层。《乘风破浪》和《披荆斩棘》每年网罗一批“姐姐”“哥哥”,就是希望用不同风格的艺人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期待。

《乘风2024》《披荆斩棘》(图源:微博@乘风2024官方微博@披荆斩棘)

毕竟,现在的节目组已经无法提前预测观众的兴趣所在,即便有意“押宝”,也容易被观众一眼看穿,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观众更希望自我挖掘有意思的人物。比如《乘风破浪》的王心凌、美依礼芽的爆火都不在节目意料之中,第一期她们的镜头少,初舞台投票也比较低,但之后,随着观众对她们不断上涨的热情,两人逐渐成为了节目的C位。

《乘风破浪》王心凌 美依礼芽剧照(图源:微博@乘风破浪2024官方微博)

另一方面,多样的嘉宾也让人物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话题。比如,CP乱飞的《花少5》,每两个嘉宾之间就是一个化学反应满满的CP组合。

更别提带有养成系概念的群像综艺,更容易激起观众对人物关系的探索欲望。《名侦探学院》《种地吧》节目尤为明显,观众从陌生到熟悉,逐渐建立对每个人的认知,这种陪伴感让观众对节目内容和人物标签有了更深的认同。

《名侦探学院》《种地吧》剧照(图源:微博@名侦探学院·密逃大神版@种地吧)

可以看出,为了保证群像综艺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节目组让渡了一定的创作空间,让嘉宾进行自由发挥。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给出绝对的自由,当节目无法进行有效的策划和梳理时,节目主题与内容偏差的缝隙就会越来越大。

比如,《乘风破浪》作为一档展现女性成长的竞演类节目,节目设置跟不上嘉宾阵容变化以及观众的期待,如今表演舞台已经不再被关注,反而是彼此之间的社交瞬间更容易出圈。第四季里,何洁和尚雯婕之间的矛盾就是观众对节目唯一的记忆点。

总结来说,当下观众固然爱看群像,但更愿意看到的是具有团魂性质的群像。

《花少2》和《花少5》就是对比鲜明的对照组,《花少2》经费紧张,让几人在初期矛盾就已埋下,缺失了性格磨合的机会,后面“房车帐篷二选一”这种环节更是让几人的关系撕裂,而《花少5》经费宽裕,几人相处过程轻松随意,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更容易凝聚和谐的团魂。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剧照(图源:微博@花儿与少年官微)

充满冲突的情节看似会让节目破圈,为节目提供更多的话题度,可也容易被观众认为是节目的过度炒作。这或许是《十天》热搜不断但播放量平平的原因之一,要让观众对一个综艺IP本身产生认同感和粘性,不能只有群像的冲突,得需要群像中生出“团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