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仁行
“单仁行”是央视财经评论员单仁唯一的官方公众号,11年来,单仁博士一直专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研究,尤其是网络营销的系统研究。我们将带你走进网络经营,聊聊治国理政与企业管理,并畅谈企业家个人修为。与单仁行,行更远。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单仁行

放假前,我开除了那个,不会谈恋爱的经理...

单仁行  · 公众号  ·  · 2019-10-05 06:25

正文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你的第 1284


亲密的婚姻关系,几乎是每个人都渴望的。


但真实的生活场景却是:相亲节目越来越火,单身青年越来越多。


如何找到自己的心上人,摆脱单身生活?


「得到」作者梁宁,作为平趟BAT的顶级产品人,在这篇清单里脑洞大开,带你用产品思维,巧妙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想讲一个结婚教练的故事。


她以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


她的这一套结婚的体系内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 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因为结婚也好,创业找合伙人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


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


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产品经理则是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产品。


不管你的第一直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其实你都可以用这套框架,相对完整地度量你对一个人的认识到底有多少。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 —— 感知层 。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


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 —— 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是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所以,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也就是说,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半都是浅层关系,因为大家上班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


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


其实两个人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什么是深层关系?


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 —— 资源结构层。


它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


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所以到了资源结构的这个层面,好多姑娘已经不会观察,不会判断了。


她会看一个人的外表、穿着,或者问一些非常表面化的问题,比如你存款有多少钱? 你有房有车吗?


如果用我们产品经理的专业术语,这个叫做只抓表面数据,这种用户研究行为其实是非常低级的。


如果是只能抓表面数据的产品经理,肯定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就好像是说一个女生,如果她只能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一个人的内核,是他的存在感。


其中包含了两层,我把它放在一起讲。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情绪,其实都是关乎它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


但是人和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我在一个家庭中,我在和我的爱人的关系中,只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我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够满足。


但是有的人,如果只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


他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


所以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驱动男人、女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动物是在奔波和厮打中强健了自己的肌肉,一个人是为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自己的能力圈。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内核是存在感,它的外面一层是能力圈。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好像说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再把一个人从外而内的五层再拎一遍。


最外层是感知层,是你看到的一个人的样子,他的相貌、举止、着装。


其实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要知道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其实是角色化的产物。


在感知层之内的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


在角色框架层的再往里的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资源不只是大家一般都会认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在这个资源结构层再往后的一层就是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所以,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以上我简单介绍了如何用产品经理看产品的认知框架,一层一层地去观察和分析一个人。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


就像你只是打算购买一个产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层就够了。


如果你只是想谈个恋爱,并不打算和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去深入勾连,那你看到最表层也就够了。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其实这个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只是做用户,想维持短期关系、捡现成的,那你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层就够了。


但如果你是要结婚,你要投资一个人,或者你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


那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在生命中,你遇到乔布斯,你能和这样的人长相厮守吗? 给你个乔布斯你接得住吗? 你要不要?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单仁行的全部内容了,关于对人认知的5个层次,你最在意哪一层,你最不能忍哪一层?


欢迎大家在下方给我们留言,祝您能在做好企业的同时,家庭和睦。


责任编辑丨石  川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