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钟先生聊财报
一篇文章,前进一个刻度!陪你成为财务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暴涨3000%,卖爆了! ·  2 天前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3 天前  
券商中国  ·  刚刚!谢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钟先生聊财报

蚂蚁上市的“暂缓”之谜

时钟先生聊财报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1-05 21:44

正文


金融还是科技?选条道吧



11月5日是原本蚂蚁上市的日子,原本好多人都应该财富自由了。


按照原来的发行价,蚂蚁集团上市后将登顶A股榜首,把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金融巨掣都甩在身后。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刚刚写完蚂蚁集团的文章,又要重新写了……


其实当20万元打新基金为狂欢做好准备,就应当理解监管的担忧。


如果一家主营小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干了2万亿的规模,再依靠100倍的市盈率,冲上2万亿的市值,你怕不怕?


关于蚂蚁的分析文章天天刷屏,今天不再过多的去说重复的话,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蚂蚁为什么被“暂缓”


蚂蚁集团一直尽量避免说自己是金融企业。


今年6月份,蚂蚁集团将公司名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纵横多年的“蚂蚁金服”从此不见了。


蚂蚁集团现任CEO井贤栋也说过,蚂蚁集团未来只做技术,其金融业务的目的并不在于金融本身。


可是不是金融企业,并不是靠说出来的。


蚂蚁集团的收入结构中,与金融业务相关的还占绝大多数。2020年上半年蚂蚁四家微贷平台(重庆万塘28.61亿元、蚂蚁智信73.08亿元、蚂蚁商诚6.22亿元以及蚂蚁小微4.34亿元)


于是,这次约谈蚂蚁的还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监管机构。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219亿元,其中的51%的是由“微贷科技”创造的。


这个“微贷科技”的名字起的很酷。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花呗”、“借呗”。


在蚂蚁的体系里,“花呗”的运营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蚂蚁小微),“借呗”的运营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蚂蚁商诚)。


没错,蚂蚁利润的一半与“小贷”相关。


多数人都会觉得互联网小贷很草根、脆弱;监管机构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对互联网小贷的要求是很严格。


如果我现在投入1个亿去开一家小贷公司,根据监管限额通常只能放出2亿左右的贷款。


截至6月末,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的实收资本分别为120亿元和40亿元,净资产分别为175.86亿元和182.39亿元,合计358.25亿元。但通过“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则高达2.15万亿元。


蚂蚁说我是科技赋能公司,不是金融机构,所以不能这么算我杠杆率。


监管说,可是你怎么看都像是金融机构啊?


关于身份问题,既然大家都没想明白,我们就先“暂缓”。 蚂蚁也有一段时间好好想想: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吃瓜群众也别闲着。了解了蚂蚁的负重前行之路,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他的“身份之谜”。


捡重点说,蚂蚁集团小贷业务高速扩张有两大“法宝”,一个是“贷款出表”,一个是“银行助贷”。


出表的魔术


“贷款出表”也不是啥新鲜事了,这种套路在2017年之前非常流行。利用ABS理论上可以无限加杠杆。


10个亿的资金先放贷放掉,然后以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可以去设立资产管理计划或者发行ABS——募集10个亿,再放贷,再以新的贷款发ABS。然后循环100遍,这样就可以把规模做到1000亿。


不是监管看不到这其中的问题,而是一行两会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有“分歧”。


关于ABS的杠杆效应,2020年黄奇帆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有个讲解:


人民银行说,随便你们怎么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你放大100倍总归是错误,所以要停掉。


银监会说,在我的系统里,他来了30多亿,我借他50多亿,一比二点几,完全合规,没问题。


证监会说,在全世界的ABS里,底层资产如果是100,放一圈,ABS拿了100过来,又变成贷款合约,又可以放一遍,没有说过只能放3遍、4遍、5遍。


“分歧”的这点时间,是小贷公司最欢乐的时光,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2017年底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解读“现金贷”新规时公开表示,“监管方将加强从业机构资产负债的审慎监管,控制高杠杆率,ABS需要纳入表内融资计算。”


蚂蚁集团在各种口径中很少披露自己“贷款出表”的规模,但上市前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封询问函则打开了这个“黑匣子”。


2017-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将绝大部分贷款出售给第三方机构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期末时点上述资产管理计划的规模余额分别为1708亿元(2020年上半年)、1863亿元(2019年)、1724亿元(2018年)及3909亿元(2017年)。


由此可见,在“现金贷”新规出台后的2018年,蚂蚁进行了波涛汹涌的降杠杆。


不过,即便按照最新的数据,蚂蚁集团贷款出表的规模也高达1700亿元左右。


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 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如果将全部ABS纳入蚂蚁集团的融入资金余额计算,其对净资产的杠杆倍数远超监管要求。


助贷的玄机



对比2019年和2020上半年蚂蚁集团的网贷收入结构,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变化。


其传统经营花呗、借呗业务的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的利润规模其实是萎缩的。蚂蚁小微去年年底的净利润是15.8亿,今年上半年为4.34亿;蚂蚁商诚2019年年底的净利润是12亿,2020年上半年只有6.22亿。


但另外两家网贷平台蚂蚁智信和重庆万塘则出现业绩的爆发式增长。


蚂蚁智信主要职能是为借呗、花呗产品提供信贷额度测算、大数据风控、机构联营、精准营销、实时授信等技术服务,2019年、2020上半年分别贡献净利润 32.8、73.1亿元。


重庆万塘则主要负责金融机构的渠道接入、核对系统、资产转让、资产后台管理系统等,2019年、2020上半年分别贡献净利润 12.4、28.6亿元。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蚂蚁的“战略调整”。蚂蚁小微和重庆蚂蚁诚起步较早,他们都是持牌小贷公司。 蚂蚁智信和重庆万塘则是后起之秀,从官方的业务定位来看,他们各自“承包”了贷款业务的中部分环节,也就是传说中的“助贷”业务,且都没有金融牌照。


看来,蚂蚁集团是希望蚂蚁小微和重庆蚂蚁商城代表“金融”,而蚂蚁智信和重庆万塘代表“科技”。而后,大量的营收利润从“金融”领域流向了“科技”领域。


转型的故事很好听,不过冷静想想,现在的蚂蚁,和半年前的蚂蚁,能有多大不同?


是不是金融企业,并不是靠说出来的。


再来看一下蚂蚁的“助贷”。


“助贷”顾名思义就是“助人贷款”。你银行(等资金方)不是不知道把钱借给谁么,不是不知道谁风险高谁风险低么。那我来帮你推荐客户,我来帮你识别风险。


“助贷”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出卖的是自己的获客和风控能力,然后从银行的利息里抠出一块出来,作为自己的收入。


由于监管对“贷款出表”监督日益严格,“银行助贷”模式逐渐成为业务创造的主力。


根据蚂蚁的招股说明书披露,到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通过借呗、花呗平台,已经与大约100家银行进行了联合贷款,余额高达21537亿元。在这个联合贷款中,蚂蚁集团的投资比例只有2%,其实也就是“助贷”。


名义上,蚂蚁集团等助贷机构不对贷款能否收回承担直接责任;但银行为什么愿意把真金白银给助贷机构,还心甘情愿的被薅一遍羊毛。是笃信大数据风控的力量?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


另一方面,原来监管对助贷机构的杠杆率并没有要求,这意味助贷机构的扩张边界无限大,投资1个亿,可以做100亿的生意。


用别人的钱放贷,真能好好做风控么?


虽然助贷有很多难解之谜。但由于助贷机构资金端是机构不是个人,上街拉横幅的情况不会发生,所以监管对“助贷”的态度还是比“P2P”要宽容。


但在蚂蚁上市前夜,缰绳终于收紧。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章关于“联合贷款”的规定。


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意味助贷机构不仅要助,自己也得上。


一声惊雷!


未来灿烂依然



在蚂蚁被暂缓上市公司,口诛笔伐的文章都出来了,但我们还是应当客观地看到蚂蚁本身的竞争力。


小贷这件事情不是谁都做得好。


一是因为客户难得。为了获客,很多小贷公司去找地推中介帮忙,这一方面提高了销售费用(成本将会转嫁给客户),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骗贷等道德风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