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orce Touch——实现多样化操作要求的压力传感技术
Force Touch是一项触摸传感技术,最早应用于MacBook的触控板上,目前也已经应用于iPhone 6S、Apple Watch以及全新MacBook Pro当中,被视为继Multi-Touch以来最重要的全新感应功能。与传统的长按/短按通过时间区分出不同的操作指令不同,利用Force Touch技术的设备可以感知轻压以及重压的力度,并调出不同的对应功能,进而完成多样化的操作要求。
Force Touch技术根据不同的设备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但基本原理是类似的,即通过压电薄膜或压力传感器捕捉压力大小,提取电路的波峰波谷值来进行编码。
在MacBook中,Force Touch对触控板的改进非常彻底。传统的触控板采用“跳板式”结构(Diving Board),需要在触控板下方为点按的下压动作留出空间,而且让靠近键盘一端的表面点按起来更加费力。而Force Touch触控板的主要改进在于其内置于四个角落的压力传感器会检测到触控板表面任何位置的点按动作,并让触控板朝着使用者的方向横向移动,模拟出下压操作的感觉。这种压电式触控技术可以实现没有方向指向的压力信息回馈,从而在功能上可以实现“用力长按”、“加速控制”、“压力感应绘图”等丰富的操作内容。
而在小屏幕的Apple Watch当中,Force Touch显得更为必要。在Apple Watch的Retina显示屏周围存在两层夹着压电薄膜的微小电极组成的压电单元组。当手指按压在屏幕上引起一圈压力感测膜的电学参数变化时,Force Touch可以通过这些压电单元来感知轻点和按压的区别。通过获取有方向指向的压力数据、3D立体信息及移动和动量矢量信息,用户可以在小尺寸的屏幕上直接完成清除通知消息、快速回复消息、改变活动目标、启动停止应用等可能在别的设备需要进行数次点击菜单才能实现的功能。
至于在iPhone 6S的屏幕当中采用的则是整层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它们与Retina HD显示屏的背光源整合为一体,每次按压这些传感器都会测量表层玻璃与背光源之间微小的距离变化,之后测量结果会与触动传感器和加速感应器的信号相结合,根据指尖的按压产生快速、准确、连续的反应。
从原理上说,压感Home键的交互体验与目前屏幕中使用的3D Touch应该基本一致。其反馈流程为:Home键感应手指压力→通过手指压力的面积变化产生不同的电学信号→压力传感器根据电信号进行处理→手机CPU接收压力传感器信号,产生相应的指令→用户感知不同压力产生的指令变化。因此,Force Touch Home键的实现难度并不大。而且Home键的面积要比触摸屏的小得多,还可以与Retina显示屏共用Taptic Engine。
在引入Force Touch Home键后,iPhone机身正面几乎都可以完成类似于3D触控的效果,人机交互模式将更为人性化。可以预见,这种压力触控方式将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提供更为真实的远程实时交互操作。
2、Taptic Engine——提供真实触控反馈的振动模块
仅仅只有指令和屏幕功能变化的触觉技术(Force Touch)远远不能满足手机使用者对物理回馈源源不断的需求。如果说Force Touch技术改变了设备的输入体验,那么Taptic Engine改变的则是输出反馈体验。
Taptic Engine是苹果采用的全新振动模块,这颗振动模块经过特殊设计,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振动的最佳状态,准确再现点击、触碰以及其他触觉效果。
苹果对震动反馈这个毫秒级响应程序的追求是异常执着的,从iPhone 4的偏转质量马达(ERM)到iPhone 4s改用谐振马达,再到iPhone 5系列重新回归ERM,最后到iPhone 6s开始采用触觉反馈线性马达Taptic Engine,苹果设备的震动反馈几乎每代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有别于普通旋转离心式马达的旋转运动,线性马达是直线运动的马达,主要由电源输出模块与马达本体两大部分组成。线性马达电源输出为方波交流电,电机内线圈的交变电流产生N-S变化,根据电磁原理带动振子运动产生震动。相比旋转离心式马达,线性马达的优势非常明显:响应速度快、寿命长以及震动频率与振幅可控,批量一致性好。而弹簧+磁铁的组合也可以显著降低功耗。
根据苹果公司的介绍,一般的手机振动系统需要振动十多次才可以达到全功率,而Taptic Engine只需振动一个来回就能达到输出峰值,要停止振动也同样迅速,从而形成更短促、更层次分明的反馈组合。而在Apple Watch有限的空间下苹果毅然选择牺牲续航,塞入Taptic Engine,也表明了公司对这一触觉反馈技术的期待。因此,在同样需要反馈体验的Home键中使用Taptic Engine也是情理之中,属于既可行又实用的一项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