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三打白骨精|皮影戏体验工作坊 ·  昨天  
书单来了  ·  马伯庸推荐的5本历史书,一本都不能错过! ·  2 天前  
上海书评  ·  暗蓝评《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  3 天前  
疯子与书  ·  #诗生活#-20250219133820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谢谢你让我知道了这个女人”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02 08:32

正文

每周日的新刊读书会,我们的记者都会对上一周的新刊内容与读者进行交流。上一周新刊读书会,记者柏琳和书友们一起聊的是反乌托邦小说《2084》。书友们关于书中展现的人类生存境遇恶劣、被抹杀个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还聊起《1984》这本经典反乌托邦小说,很多发言都引人深思。


这一期,我们跟大家聊的是上周书评周刊的新刊主题: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特立独行的逆流者。


作为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第一位女院士,尤瑟纳尔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生活上,都有特立独行的特质,对历史的现代化书写、同性恋、对自由的态度等被大家的广泛讨论。这期交流会的内容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传奇女作家。


这一次,有不少读者通过扫面文末二维码,加入了交流会。如果你也想参加下一期关于“百年白话文:语言的限度就是思想的限度”的新刊读书会,别忘记扫码进群哦~



004

第四期,我们聊的是关于法国传奇女作家尤瑟纳尔的话题: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特立独行的逆流者。( 《人的自我完善,必然通过自我摧毁来实现》 )。


点击图片,阅读上期新刊



作者陈述

各位书友,晚上好。继上周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语作家桑萨尔和他的《2084》之后,本周由我来继续和大家聊聊法语文学。本周的主角是女性。在法语文学传统里,有两个“玛格丽特”,一个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另一个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然而这三十年来,两位玛格丽特在中国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相较于杜拉斯的喧嚣尘上,尤瑟纳尔依然籍籍无名,只在知识分子精英圈得到阅读。而即使在法国本土,她也不属于进入大众阅读领域的作家。更不必说我们眼下,大多数人只习惯于短平快的阅读。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谁?尤瑟纳尔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Marguerite de Crayencour),1903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母亲是比利时人,父亲是法国人,九岁时便已几乎读完了《罗马史》以来的全部史书。生前就赢得了不朽者之名,作品入选法国著名的七星文库。


读读尤瑟纳尔,或许可以为我们深入阅读今天这个时代提供某种启发。近日,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世界迷宫三部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新版,我们也得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逆着潮流走都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尤瑟纳尔在许多方面都在逆着公众的潮流行走,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对自由的理解,对写作的思考。


在写作方面, 尤瑟纳尔的风格是古典而雅致的。除了运用她独有的丰富词汇以表达她描画古罗马帝王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术士之外, 她还用高雅淳朴的作风, 叙述当时明朗的事态。正是因为这样, 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 她的写作是十七世纪的古典体裁, 而作者本人却是与大家同是朋辈的当今作家。其难能可贵之点可能就在这里了。


尤瑟纳尔是否是僵化了的老学究呢? 不是的, 在思想上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上, 她还是在许多方面走在群众的前面的。在美国时,她参加过美国群众与学生的反对越南战争、赞助过美国黑人的斗争运动。


此外, 她参加反对虐杀海上鲸鱼的行动,她还批评妇女穿着皮裘。从这里看, 尤瑟纳尔还是真正的当代作家, 而不是十七世纪的冬烘文人。


《苦炼》的译者段映虹认为,简单地说尤瑟纳尔的写作是“复杂”的并不十分恰当。她说尤瑟纳尔的主题、叙事和语言的复杂性,反映的是历史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法国很多学者认为,读尤瑟纳尔,就像读普鲁斯特或者托尔斯泰,感觉到的是生活的整体在流动。


面对这样一个知识型的作家,她其实能够给予中国当代作家很多启迪。像尤瑟纳尔、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这样的西方作家,其渊博的知识一直让人敬畏,而中国作家在知识积累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段映虹认为尤瑟纳尔的价值在于,“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人关注智慧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最敏锐的那些人中,大多数只停留在描绘混乱状态,超越这一状态以试图达到某种智慧,一般说来已不再是现代人的做法。”



问答现场


Q


@转转 由于我没有阅读过她的作品,我有个疑问:她较少接触公共活动,能否说她较少接触社会,那么她的作品是如何和现代保持着联系?

柏琳: 应该这样说,尤瑟纳尔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但通过我刚才的作者陈述,其实也可以得知:她虽然很少露面,却并不意味着她很少接触社会。包括她到了美国之后,也感受到了美国当时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还参与了一系列社会运动。


至于她是不是在理解社会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这样说:尤瑟纳尔主要的写作题材体裁是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尤瑟纳尔表达一种绝对价值观的方式。历史同样也是她思考世界的另外一种钥匙。你说她可能没办法和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对此我认为,与其说尤瑟纳尔关注的是破碎的、当下的现实场景,不如说她关注的是这些场景背后具有持久性和永恒性的东西。


Q


@Feiyue “人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自我摧毁来实现。”——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句话吗?尤瑟纳尔德特立独行似乎成就了自己,但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她是也摧毁了自己吗?

柏琳: 这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该如何解释呢?我想到另外一位非常有名的法语翻译家袁筱一老师提出来的观点:她认为这句话表达的其实是尤瑟纳尔在《苦炼》中的主题——泽农这样一个炼金术士,他通过火的萃取和锻炼,最终来实现自我。这句话即是对这一事件的主题升华。


你说在那个时代尤瑟纳尔是不是摧毁了自己,坦白说,从我对尤瑟纳尔的阅读和了解来看,她其实在生活的物质层面并没有受过很多艰辛和困苦,她是生活比较优越的作家。但是,与其说尤瑟纳尔有没有摧毁自己,我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来回答——她一直在重建自己。也就是说,尤瑟纳尔的人生是没有固体形态的。她通过不断构建自己的多种可能性来达到自我实现。


Q


@王宗 我更感兴趣的是她的双性恋问题。这种游离于时代的情感生活方式,还真只能由一方小小的荒岛包容。那么问题来了,当代社会能包容这样的尤氏吗?是否有相关的公论性评价可予参考?

柏琳: 映红老师在谈到尤瑟纳尔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好的界定:没有界限的人。我认为这是尤瑟纳尔在不断地自我构建中获得的中心领会。就是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被社会告知应该做的还是不应该做的,尤瑟纳尔都觉得没有那么多规则和界限。她认为自己是在通过一种真实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至于放到当代社会,能不能被包容的问题,我认为不需要做这样的假设。因为通过刚才探讨尤瑟纳尔的情爱观,我们已可以想见她的特立独行。对于一个真正特立独行的作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就像尤瑟纳尔的写作,她并不担心有没有人去读。


对于尤瑟纳尔的评价是这样的:1980年,她以二十票对十二票的票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这足以说明她所受到的认可。至于法国文坛对尤瑟纳尔的评价,我曾采访了余中先老师,他说,现在法语文学中很多写历史小说的人,都会在写作中考虑历史知识的构建,这方面是同尤瑟纳尔息息相关的。这些现象本身就是对尤瑟纳尔的一种评论。


Q


@iwongee 中国作家王小波曾说受过尤瑟纳尔的影响,请问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哪儿呢?

柏琳: 其实影响过王小波的作家有很多,西方作家来说有卡尔维诺、尤瑟纳尔、杜拉斯、萧伯纳和罗素等。他们对于王小波的影响层次是不同的。王小波对于尤瑟纳尔的自传三部曲其实并不怎么感冒,但《东方故事集》《哈德良回忆录》对他的影响非常深。


王小波自己的作品里有很多致敬这些书的地方。我记得早期王小波写过《唐人故事》,模仿的就是《东方故事集》。尤瑟纳尔在叙事中的想象力深刻影响了王小波在历史中寻找现代性的这样一种构架能力。


Q


@ 踏莎行草带月归 我喜欢她的《东方故事集》。

杨司奇: 建议不妨去读读王小波全集的第六卷,里面的短篇小说很好看,有很多和尤瑟纳尔的《东方故事集》感觉很像,尤其是《舅舅的情人》。


有趣的留言


@意闲闲


段映虹翻译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一直是案头书,常看常新,阅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

@ 韋建誠


她的写作视角真的与杜拉斯不同,也许也可以用宽和窄来比对。或者可以说背景、场面更宽泛,或者更集中?无论如何两个伟大的女性作家都同样深刻。都是"活着的思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单向街书店  ·  三打白骨精|皮影戏体验工作坊
昨天
疯子与书  ·  #诗生活#-20250219133820
2 天前
看懂龙头股  ·  【打赌直播】目瞪口呆
7 年前
猿题库星球  ·  不骗你,这真的是广告!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