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经杂志  ·  十年间A股市值增长倍数十强公司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e公司官微  ·  突发!这家A股公司董事长怒了:绝不撤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优化商业决策?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18 08:20

正文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你将听到商业、科技、经济、人文、生活、文学等领域经典好书,和20+行业专家、7000+同路人一起,提升认知思维。【点击此处,立即加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广泛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囚徒困境、婚姻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

实际上,经济学可以被视为一套方法论,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个人在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通过吴晓波老师和姚洋老师就《经济学的意义》进行的对话,探讨经济学对于企业管理者可能带来的益处。



学经济学对企业管理者有什么帮助?


姚洋:很多人会问我:你对初创企业有什么建议?虽然难以提供具体建议,但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各位参考。


第一点很重要,就是产品一定得要有市场。有些初创产业,往往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却忽视了产品是否能够成功销售。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存在负反馈机制,因此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反馈,以及下游厂商是否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最好的产品不一定是最热销的,企业应该设计那些最容易销售的产品,而不是技术上最好的产品。


第二,不要轻信“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说法。

在互联网行业的高峰时期,我曾遇到一位阿里巴巴的年轻员工,他放弃了价值约3000万的股票选择创业。他计划开发一款APP,用于帮助社区居民购买蔬菜。


当我问及如何盈利时,他回答说不需要赚钱,因为拥有用户数据就能赚钱。当时我对此半信半疑,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最终我也没看到他创业成功。


第三,千万别相信“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之所以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成功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使风来了,没有翅膀的猪也无法飞翔,最多只能滚两圈然后摔回地面。

因此,企业应该专注于生产日常所需的产品,这背后蕴含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吴晓波:我是在高铁上翻姚老师的这本《经济学的意义》的,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


书中提到了姚老师的一位同事,宋国青教授。宋教授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这所大学的芝加哥学派以其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闻名于世。


宋教授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具有出色的直觉。宋教授的弟弟,一个初中生,跟着宋教授学习如何进行期货交易,而且还是国际期货。


结果出人意料,弟弟在期货市场上赚了不少钱,而宋教授自己却亏损了。


为什么像宋教授这样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期货交易上却不如他的初中生弟弟?从经济学的角度,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姚洋:我认为这涉及决断力的问题。


学者和经济学家可能因为知识过于丰富,在决策时容易犹豫不决,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样的高风险领域。


而宋教授的弟弟,可能因为直觉告诉他某个方向,便果断地采取行动,结果取得了成功。


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可能会因为过度分析而错失最佳时机,等到做出决定时,机会已经消失。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迅速的直觉反应可能比深思熟虑的分析更有效。


吴晓波:一个人如果到了博士学位这个层次,他往往会倾向于全面考虑问题。然而,创业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正如姚老师所言。

有时候,简单直接的行动可能更为有效。


在书中,姚老师教导我们关于边界、均衡和反馈的概念。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寻找均衡点。


然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则有所不同。企业在初期可能只需要专注于供给或需求,就像一块木板,它需要不断壮大。只有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它才会开始补齐短板,形成所谓的“木桶原理”。

没有哪个创业者在早期就是完美的,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姚老师,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是否就不会创业了?


姚洋:不会,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大家教成经济学博士。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恐怕也不会读到博士再创业。


像比尔·盖茨,他有一种憧憬,而后才去创业。我认为企业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开始创业,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企业家讲创新,

为何要看经济学讲平衡的书?


吴晓波: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人。经济学强调均衡、边界和平衡,而企业家则侧重于创新和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家更关注平衡,而企业家则致力于打破现状,因为只有通过颠覆才能创造新的机会。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企业家质疑,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读经济学家的书。您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的企业家学生们是否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姚洋:他们确实会问,但我的经济学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然非常有价值。


经济学家使用的均衡分析是一种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价格的调整和市场的行为。如果没有均衡的概念,我们很难分析价格的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信息。


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对企业管理者非常有用。例如,激励机制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因为技术知识往往存储在员工的头脑中。如果员工不全力以赴,企业就难以成功。

经济学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复杂性来设计薪酬结构。

简单来说,对于简单的工作,计件工资可能更合适,因为工作容易量化。而对于复杂的工作,则更适合提供高固定工资。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使他们更愿意为公司做出贡献。如果员工非常重要,还可以考虑给予股份等激励。


经济学里有一个很大分支叫组织经济学,它研究企业内部的层级划分和管理模式,如垂直管理和扁平管理的优劣;宏观经济学也同样重要,许多中国企业家因为未能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而遭受挫折。


我们一位EMBA(级管理商管理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