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就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不仅仅是过去13年来,财政部首次发行主权债券。
更因为,这次债券发行,居然无国际评级机构评级。
这里简单科普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都受到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
如大家常听到的AAA评级,就是最优的评级,CCC则属于传说中的垃圾评级。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经写到“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
而就在今年:
5月,穆迪将中国评级从Aa3下调至A1
9月,标普将中国评级从AA-下调至A+
这些,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毕竟评级降低了,融资成本自然要升高。
当时新华社和财政部,也都发文直接怼上,认为海外金融机构的评判标准,不能如实、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韧性。
实际上,三大评级机构的历史,也并非无懈可击。
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开发银行长期债券、泰国政府公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2000年土耳其金融危机,
评级机构均是事后反应,调低评级,并未提前起到任何作用。
又如美国08年次贷危机,三大评级机构,为华尔街大量“有毒”债券贴上安全标签。
核心在于,三大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是债券发行人主动付费。即裁判员收运动员的钱,给运动员评级。这也导致了各种微妙的故事。
所以,这次中国发行主权债,而且无任何国际评级机构评级,直接发行,算是破了江湖规矩,创了先例。虽然规模很小,但真的能行嘛?
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