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宁解释说,从一开始碰面动议共同创业做耳机,便已经明确不是一款“明星耳机”,而是要从无到有打造一个比肩国际大牌的耳机品牌,即便汪峰本人也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从一开始建立品牌的时候,大家就把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汪峰自己在这方面并不狭隘,他也想得很清楚。”
这位FIIL耳机CEO谈到了明星和品牌的相互作用。“明星产品一定程度被玩坏了,甚至在有些用户眼中是负面的,因为之前有明星玩票。而只靠明星的话,品牌的生命力其实有限,打比方来说,不同演艺明星的受众、生命周期都是有限定的。”
邬宁认为品牌的长久驱动力来自文化内涵和产品力本身,即通过一次次产品推出,一年又一年累积用户,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形象,而这种形象可能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然而如果依赖明星本身,持续消费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邬宁还透露,从今年开始,汪峰会更多以董事长的身份帮助FIIL,并且会最大限度降低站到台前的概率,核心就是希望外界记住他们是FIIL耳机,而并非汪峰耳机。
但汪峰对于FIIL品牌的作用,邬宁认为是不言自明的,至少举例来讲,拥有汪峰的FIIL,比其他品牌有了更多被外界知晓的机会,无论是科技圈、音乐圈还是耳机圈。2016年全年,FIIL耳机的整体销量达10万台量级,在众多硬件初创公司中,成绩算得上优异,但即便如此,FIIL需要将销量翻一番,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不过,FIIL方面认为不能等到盈亏平衡才去考虑“去汪峰化”,这样对于品牌的打造并不健康。
在FIIL的投资人梅花天使吴世春看来,10万台的销量已经足够出色,明星效应带来了高起点,但相比马拉松一样的智能硬件品牌打造之路,创立2年的FIIL还有不少的路要走,最需要的是耐心,以及在产品市场站稳脚跟。
同时,成型壮大要“去东风”的问题并不孤立,小米生态链也在去年开始被外界频频关注起该问题。一方面,使用“小米XX”的品牌确实能够从一开始站上高点,利于销量和用户积累,不过一旦产品存在的问题被曝光,也会相应累及小米公司,于是小米在去年推出了米家品牌。
另一方面,不少销量巨大的小米生态链公司,如出品小米手环的华米,出品小米移动电源的紫米等,都不甘于仅仅作为“供应商”存在,他们也希望在销量和用户基础上,打响自己的品牌。
实际上,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率先打响了独立品牌建设之路,在2015年年末,华米开始推出Amazfit品牌,并重金邀请明星高圆圆代言。不过,最后效果上来看,Amazfit品牌的手环在销量和影响力上,远远达不到与“小米手环”相提并论的程度。
既然“去东风”是一定的,那什么时候或什么阶段“去东风”,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被新浪科技问及该问题时,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给出的标准是:拥有50亿美元规模的基本盘。
这背后则有三个要素,首先是有非常好的产品,其次是好的产品产生了好的口碑,最后则是拥有高质量和大数量的用户群,并且在核心技术上拥有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牌建立最常见的投入方式——“高举高打”上不落下风。这也被刘德称为自有品牌建立中的“实力关”,因为品牌建设中的投入巨大,所以一旦一个公司进入自有品牌运营时,高投入便会开始。
“基本盘稳了,你可以直接跟好莱坞任何明星合作,因为那时候你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怎么干都好,如果动得过早的话,你的团队精力会被吸收进去。”刘德说。
不过,小米生态链的模式并非人人可以得而用之。比如FIIL和小牛电动等智能硬件厂商,他们并非一个全新硬件领域的开拓者,在他们以智能化入局前,早已有行业内较为稳固的霸主,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铺广告,可能并不管用。
小牛电动CMO李彦这样解释所在行业的财大气粗,他告诉新浪科技:“不管是爱玛也好、雅迪也好,拥有的资金规模和体量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雅迪上市后财报上有20亿现金,分分钟打个3亿的广告影响市场不在话下。”
邬宁也有类似感触,虽然国产耳机行业尚无佼佼者,但在耳机领域,不乏国际巨头,烧钱打广告的方式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