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杭州,春生 ·  9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物道  ·  既见城隍:何不来请一个它? ·  昨天  
季顺潘  ·  山坂挂耳咖啡-射手座,JSP咖啡日记22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脑腐”时代来了!孩子的人生后劲,正在悄悄被毁掉!寒假尤其是重灾区!

CC爸妈  · 公众号  ·  · 2024-12-30 10:58

正文


不知道这日子是谁在替我过,眨个眼的时间就年底了。
前两天CC学校通知了下周一考试,然后就要放寒假了。

每年都有人说这次是 史上最长寒假/暑假,今年是真的。

一到这种长假,老母亲们就都变得忧心忡忡,比过年的猪还瑟瑟发抖。

一方面是因为必会崩盘几次的亲子关系, 另一方面是怕控制不了的手机。

而只要沉迷手机,又必会影响亲子关系...在这个逻辑怪圈里,谁都不可能淡定。

前不久听说的一个词儿—— 脑腐 ,brain rot。

它是英国《牛津英语词典》公布的 2024年度热词 ,指因长期沉浸于低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而导致的精神萎靡和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

换成低配版解读,大概就是说:
过度浏览低质内容(譬如短视频、极端观点、虚假新闻等),大脑就如同腐烂了一般。

看来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经历这种考验~
家有爱玩手机的娃,千万别有侥幸心理。
别高估孩子的自控力,更别低估手机内容的上瘾力。

看似娃玩会儿手机打发了时间,得到的背后,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失去!


1


过度浏览低质内容,
大脑的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就没了
你知道吗?

随着自媒体和短视频的兴起,人类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从20年前的12秒,下降到8秒。

就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各种海量信息,太容易瓜分人们的注意力了。

滑动下手机,各种信息自动上传到大脑;每隔几秒,就会有更加强烈的反馈。

几乎没成本就能带来的满足感,让孩子对那些需要慢慢来、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快乐的事情就会失去兴趣。

据我亲身观察,那些习惯刷短视频的孩子,是看不下去真正涨知识的科普纪录片的。

因为他们会觉得节奏太慢了、太不够刺激了,所以在孩子眼里,就是没劲!无聊!

更别说需要深度思考的游戏。哪怕是 桌游、拼图、建构 这种百年来验证无比好玩的游戏,在很多脑腐孩子面前,也“没啥意思”。

沉迷“低级快乐”带来的这种浅表化的认知和难以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孩子, 对需要用人生20年来不断读书、学习、考试的学生来说 ,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

更恐怖的是, 孩子深度学习和思考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因为大脑发育,靠的是神经突触的链接和增长。
依赖的是全面的、多元的外界刺激+内部的思考。
但如果总是不被刺激,不去思考,大脑就会觉得:这玩意是不是没用,干脆剪掉算了?

剪掉的后果是什么?

突触变少了,思考能力变弱。

一旦将来需要深度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原本有用的神经突触,已经被修剪掉了!

一个做初中老师的朋友,过年期间跟我们吐槽:

现在的孩子们,连一道3分钟的题目都没没耐心思考。

一道题目,最大的难关已经不是不会做,而是读题都没耐心读完、读全。

题不会,你可以给他讲。

但这种瞅着题,都能一遍遍看错的、做错的,怎么救?
如今,人生赛道上被淘汰的第一批孩子,大多都是被这件事耽误了。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是把大脑当肌肉,主动去训练它思考的能力、专注的能力。
只有用到脑力 去思考、去创造、去计算、去判断 时,才会刺激神经元之间长出新的连接。

▼譬如阅读:

譬如用开放性玩具去创造:

譬如玩桌游:
DD玩桌游,就非常潜移默化培养他静心思考的能力。
最开始,用简单的关卡,让孩子自信无比膨胀。

不就是帮助小松鼠搭台阶,帮它吃到松果吗?

一看就会呀!

然后, 趁你病要你命 ,趁你膨胀给你加码。

如果是这种程度的难度,我想DD根本不会成功,或者试试就会放弃。

但因为前面的自信在持续,他不信自己不行,就很容易在努力思考一会儿。

随着难度升级,思考一会儿变成抓耳挠腮;

最后,抓耳挠腮,变成不死不休。

习惯这种思考模式的孩子,才能获得底层学习的能力,将来面对需要大量动脑的校内学习时,才有资本实现 能力的迁移。


2


会让娃愈发脆皮,抗挫能力慢慢就没了。

网络/短视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 “迷人但危险” 的世界。

在这里,一切都是easy模式。

答案,是不需要思考的;
快乐,是不需要付出努力的;
成果,是动动手指就能直达眼前的...

但是,现实世界,可没那么“迷人”。

  • 孩子学习上会遇到不会的问题吧?

  • 社交上有可能面对别人的拒绝吧?

  • 就连玩个游戏,也有难关要过,也会有输有赢吧?

生活中处处有挑战,需要孩子依靠自己不断升级打怪,解决问题。

可一旦他适应了虚拟世界中“不劳而获”、“0挫折”的模式,就会变得异常脆皮,禁不起任何现实风雨。

稍难一些就摆烂、逃避;稍有打击,就碎了一地。
网络世界所带给孩子的影响,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不仅仅是存在于学习层面。

所以,真心建议大家有意识的隔绝。

我反而更希望孩子能在小的时候多经历一些挫折。
慢慢的获得直视输赢的勇气,拥有“输又怎么了,大不了从头再来!”的能力。
DD大部分输的体验其实都是桌游带来的,但输不起的毛病,也是桌游慢慢治好的。
开始输,是酱婶滴:
后来赢,是酱婶滴:

当然,DD还没锻炼出平常心。
但看桌游老手CC, 已经拥有非常稳定的竞技情绪了。
▼会为对手赢兴奋,也会为自己输失意,但肯定不会哭闹着发脾气了。

玩这些游戏,比起抱着手机刷视频,多了不知道多少抗挫能力的锻炼。
能力是能迁移的:「桌游输了,再战再赢」的经验,一样会迁移到「数学题不会,换个思路,再战再解」中。

3


会剥夺孩子的真实人际关系体验
这两年,一个扎心的现象—— 孩子们聚在一起,却都不再嬉戏玩耍了。

放假带娃回老家,你一定见到过:

大人在饭桌上吃饭、沙发上闲聊时,几个孩子一人一部手机/平板,打游戏、刷视频...

他们各玩各的,仅有的交流也只是“你看的什么,他游戏几级”。

可是, 童年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与人交流。

因为他们需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学会沟通表达,学会处理矛盾、同理他人,了解合作与竞争的意义...

但现在的孩子,“现实感”都太弱了。

他们一头扎进虚拟世界,脱离了和“人”的交往。

一旦从中抽离,在现实中也找不到乐趣的时候,就会觉得提不起劲、人生迷茫空洞。

所以越是如此,越要给他们增加“现实乐趣”。

为什么每年寒暑假,我都“处心积虑”的把俩娃扔姥姥家撒欢儿去?

因为可玩的伙伴、可在一起玩的游戏太多!

姐弟几个上山下河:

被姥爷带着做船滑冰:

哪个不比手机有意思?

不回老家的日子,我也会使劲儿“攒局”,把办公室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

桌游一摆,你会发现,只要环境有了,不用你说,他们自然而然就能玩到一起。

比起其他玩具, 桌游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交互属性非常强,是真实社交的“桌面版”。

孩子玩耍的时候,要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分工合作,进行站队分组,讨论取胜策略...
而且它带来的欢乐度非常高,你很难在玩手机的孩子脸上看到如此生动的表情。

你信我, 这种“付出一些脑力”才能获得成就的快感,与被动接受刺激产生的快感,那绝对不是一个量级的。

其实亲子之间,也非常需要这样的互动。

你有多久没跟孩子这样一起“玩”过了? 一家人互相结对、互相使绊子 、组团策略,大脑 转出火星子?
尤其他们大些了以后,咱更希望的是“别来烦我”。

连买玩具都是,对于“解放自己”的诉求远远大于“亲子互动”。

但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很多精神需要,譬如父母的陪伴、关注、互动...

这些需要越是得不到回馈,越容易变成其他形式上的放纵。

所以表面上看,孩子沉迷玩手机,问题是出在手机上。

但实际上,背后可能藏着更深层次的对你的需要。

我和C爸都非常珍惜孩子们还愿意和我一起“玩”的时光。

因为过不了多久,他们大概就会嫌我们扫兴、无趣或者“落伍”。
真心建议姐妹们,在有限的时光里,挑着有趣的形式,玩起来!

▼没有门槛的平衡游戏:
轮流放合适种类/重量的小动物,看哪方先翻船,爷爷奶奶都能一起玩!

▼剧本杀,是现在小孩儿哥、小孩儿姐们的最爱吧。
咱也cosplay一下,娃当侦探,咱委屈一下当嫌疑人,看孩子能不能通过问话、推理...排查真凶!
▼还有过年必备的 麻将游戏 ,在我们家最不可或缺的,是更适合孩子的拉密!

匹配牌面、拆分重组、置换加牌...

烧脑又欢快!

别小看这些游戏为孩子带来的欢乐体验。

因为他们幸福的能力,往往就来自于童年回忆里的这些瞬间!

给予他们能量的,将来能把他们从“负面情绪”“受挫状态”中拉出来的,也会是这些和家人和朋友一起其乐融融的时光!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