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做了全球夜光数据图,相比美版,更能清楚的看出城市发展的状态。
如研究者所说,“与美版的相比,中科院版不仅能描述夜光的明暗分布,还能描述这五年间的变化情况,其中黑白(灰色)是表示期间变化不大,橘色表示亮度增强,蓝色表示亮度减弱。” ( 来源:http://www.kepu.net.cn/gb/ydrhcz/ydrhcz_zpzs/ydrh_201805/201805/t20180517_30661.html )
仔细观察这些图,简要评论如下。
1.
京津之间有大片的空白,农地常见。廊坊是不是能抓住机会,承接北京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在京津之间做成一个密集的劳动密集和制造业产业集群,连接京津,形成一个京津廊城市产业分工带,对于北方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似乎目前没有成为取向。
青岛与烟台,相距遥远,两个港口城市,产业上有竞争,难以协作。青岛与潍坊之间,大片空白,为农业区,还没有形成产业落差。在沿海地区过去二三十年的产业带竞争中,青岛-潍坊、天津-唐山,都已远远落后于小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大可能翻盘了。
2.
小长三角,沪苏锡通常,联系十分紧密,虽然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依然不够亮,但基本上这四五个城市算是连成一大片了,这种连成一片的城市产业带,人口4000-5000万,自行形成产业落差和产业生态,几乎不可能衰落。
南京,很尴尬,似乎孤悬在外。合肥,一城独亮。
杭州从西湖到钱塘江的发展取向,十分明显,下沙透亮,大江东也在大建设。杭州-绍兴连片的趋势还是明显的。但绍兴到宁波,还有很多断点。至于从杭州南向到义乌、金华,山有阻隔,断点太多。杭州绍兴宁波是否能打成一大片,对于浙江未来的经济发展,很重要。北边湖州一带,由蓝色点可知,人口尚在流失,难以指望。杭州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钱塘江南岸。
台州、温州、福州、泉州、厦门等地,都是沿海带状发展,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这是由山地太多的地理条件决定的。
3.
珠三角非常好。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都已紧密相连。惠州和江门都能承接产业转移。广东已过1亿,珠三角两岸占一半以上,广佛中深莞惠等城市也能像小长三角那样形成自我循环,永不衰落。
4.
中西部人口密集区,七个省会城市,合肥、郑州、武汉、长沙、西安、成都、重庆,这些年发展势头较好,这几个城市,竞争激烈,十年十五年后,有的会晋级一线,有的会留守二线。要能晋级一线,就必须建成一个4000-5000万人口的城市产业带,类似沪苏锡通常、类似广佛深莞惠,内部4-5个城市,形成产业落差和生态系统,能够自我循环,能够永不落幕。这要求,所有产业都要齐全,劳动密集产业底子好,高新技术、信息、互联网、智能产业也要领先。这怎么也要15年、20年、乃至30年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
目前看,成都重点向南(橘色较多),
重庆向北、东、西扩展:
郑州向南,城市扩张方向较为明显:
武汉向东沿长江、向西沿汉江发展:
长沙向东、向北,南边虽然橘色点不多,但与株洲湘潭,迟早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