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了一篇文章《普通投资者理财工具进化史:股票->主动基金->指数基金》。大体意思就是投资收益分beta收益与alpha收益,简而言之beta收益是市场赋予的、alpha收益是靠投资能力获取的。相对于beta收益,alpha收益的争夺是一个零和博弈,如果考虑到费用可能还是一个负合博弈,因为:正alpha=abs(负alpha)-交易费用。如果长期alpha收益为负的投资者觉醒了,转投指数基金获取beta收益,将导致正alpha源的减少。
关于市场收益基准该选择什么? 2006-2008年的牛市之中沪深300是跑赢中证500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基金在那个时代能跑赢沪深300。但是在2008-2015年这个周期内中证500是大幅跑赢沪深300的,当然在此之间神奇的创业板更是牛逼。但是自2016年,跑赢沪深300又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到底应该拿什么作为市场业绩基准,起码万德全A指数是优于沪深300与中证500的。
纵观中国股市几十年,基金投资者其实大部分不赚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显性原因,另外一个是隐性原因。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zaia0HkA4aUHNxibdqR8ncJ2YPgCBGvc00OUfwz7NCjbwpTtwJcK4USNeibhGic7J4t1CJj3rSgHB2vrthB50Idw/640?wx_fmt=jpeg)
显性原因:无论指数基金还是主动型基金长期而言都是可以获取正收益的。但是投资者通常在市场高点购买偏股型基金(指数基金与股票基金),反而在市场低点购买保本基金或者债券基金,结果是市场上涨过程中投资者股票资产配置较少,市场下跌过程中投资者股票资产配置较重,导致最终结果是投资者投资大多都是亏损的。
隐形原因:基金投资成本不仅管理费与托管费,还有交易佣金、信息披费、审计费等隐形成本。对于主动型基金而言,这些隐形的成本通常是显性成本(管理费与托管费)的2-7倍。相比主动型基金而言,指数基金尤其是ETF型基金的这些隐形成本低的多,仅为显性成本的0.5-1倍左右。对于长期投资而言,节省的成本就是收益,所以长期投资选择指数基金为宜。
扯了这么多了,我们回到主题《指数基金交易费用分析指标(年度交易费用/年度管理费)》,选择指数基金的主要标准是选择投资标的(宽基指数、行业指数、主题指数、QDII指数基金等等),之后再选择运营成本最低的指数基金进行投资。
关于基金的运营成本就是管理费与托管费? 其实不仅这些还有交易费用、信披露费用、审计费用等等,其中最大的隐形变量是交易费用。如何衡量基金交易费用的高低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基金的规模是变动的,如果简单考虑交易费用与基金规模的比率关系是不科学的。但凡有些基金会计知识的读者都会知道,基金管理费是按日计提的,(T日)管理费=(T-1日)基金规模X管理费率/365。 交易费率可能是每日产生,也可能是在指数调整日产生,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交易费用与管理费用的比率作为衡量基金交易成本性价比的指标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为此我们选择49只规模较大的指数基金试算一下这个指标的有效性。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zaia0HkA4bs0rl41vPQB08sGwL5MiaTLjHCWnTkh2WW6bqFnpDoVEeOzM5XqReMEIQCKqyc43jDpPT2yiaOG84Q/0?wx_fmt=jpeg)
数据来源: WindData 2016年基金年报数据
基金费用指标(年度交易费用/年度管理费)效果还是不错的,结论与我们逻辑基本一致。 费用性价比而言 ETF > 普通指数基金 > 大数据指数基金(Smart Beta):
这些是指数基金交易费用的统计,主动基金的交易费用指标我就不算了,算出来得罪人,据说合晶睿智订阅号已经成为财经媒体记者的选题库了,就让他们去计算吧。如果有人雇佣我计算,我是不介意算算的……
最后,从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渠道角度而言,有银行渠道费用是认购/申购费折扣为6折到不打折,电商渠道认购/申购费基本是1折,另外还有赎回费都是不打折的。购买ETF指数基金方式当然是通过证券账户在交易所购买,目前市场平均基金交易佣金万1.5…… 资产配置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