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进军电商是2014年,这个时候淘宝天猫、京东早已经是巨头级别的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早已经尘埃落定,万达电商想要发展,同样在电商上卖东西是非常困难的。
本来万达做电商的优势还有O2O,它有大量的商铺,衣食住行齐备,这是当时的淘宝天猫京东所不能提供的。
但是,随后就是2015年O2O大潮兴起,大浪淘沙虽然消灭了无数不靠谱的商业模式,但是幸存下来的美团、糯米、饿了么还是把O2O市场给瓜分了。
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打赌的时候,电商还只能卖卖东西,解决不了吃饭、看电影、理发、洗澡的问题。
而到了2015年、2016年,通过一轮O2O大潮,互联网已经无所不能了,而2014年就起步的飞凡基本是旁观者。
飞凡一开始是准备做电商卖东西,结果它根本不是淘宝天猫、京东的对手。后来飞凡推出餐饮排队、停车位、电影选座这些服务,又在O2O行业的打击范围内。
相比互联网企业初期疯狂烧钱堆用户的做法,王健林的万达电商更注重盈利与实效,这种竞争下拼用户数,拼规模,飞凡是无法竞争的。
第三方的360手机助手显示,美团有2.9亿人在用,大众点评有1.6亿人在用,后发的饿了么也有2591万人在用,92万的飞凡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王健林曾经透露过,万达电商的命名就是错误,飞凡未来要卖钱,卖理财产品。
这个思路问题不大,马云也是淘宝天猫发展起来蚂蚁金服。但是从电商、O2O到金融的转化需要有规模,同样做金融转型,阿里很成功,微信有点意思,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就要艰难一些,因为用户数量有差距。
阿里能卖理财,是因为大家在淘宝买东西,有支付需求,然后支付需求产生资金沉淀,资金沉淀有生息需求,卖理财是顺势而为。
腾讯能卖理财是因为腾讯微信装机量数亿,微信把微信支付做到大街小巷,扫码比现金方便,也是有支付需求,然后有资金沉淀,进而产生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
王健林给飞凡规划的方向没有问题,但是飞凡根本就没有普及开,用户基础没有,后续的规划就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