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帝都小五妈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生了娃。从衡水中学到北京大学,从文学硕士到西城妈妈,分享学习经验和养娃日常,让自己和下一代越来越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原来大人不是装的... ·  3 天前  
一条漫画  ·  姊妹四个,你最喜欢哪一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帝都小五妈

万万没想到,我们曾经的快乐,会被孩子当做负担

帝都小五妈  · 公众号  ·  · 2020-12-21 21:05

正文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冬至。


这一天,我们熬过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开启冬天的后半程。


这一天,落日的余晖恰好穿过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呈现“金光穿洞”的壮美奇景。



这一天,正午的阳光穿过乾清宫深邃的屋檐,经过地面反射,点亮那恢弘大气的“正大光明”匾。



可是,对于我这个苦逼上班族来说,只是一个年底收官之际忙到脚不沾地的周一罢了。


今天晚上回到家时,刚刚赶上吃了几口饺子,其实中午在食堂已经吃过了。


今天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家人群里一个视频。一向爱干净怕麻烦的小五奶奶,居然让孩子随便祸祸饺子馅了!



我一直都是坚持让孩子多参与大人的活动,虽然现在小五还不懂事,但我觉得这个家庭传统要早早建立起来。


尤其是在这种传统节日,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可不就是指着大人创造的仪式感才建立起来的吗?




古代民间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冬至不亚于春节。故宫太和殿每年例行三大节宴会(元旦、冬至、万寿节),冬至就位列其中。


这么重要的节日,学校的家庭作业自然不会缺席,我下午刚刚帮女领导的孩子作了一个“说文解字”的场外支援:解释“冬”字最初的含义。“冬”字最初的甲骨文字形是打了两个结的绳子,表示记录的终结,也就是“终”的意思。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孩子跟我道谢后,紧接着叹息一声: 为啥一过节就要做作业啊!


我一下子想起来,去年寒假时,表姐家孩子的家庭作业也是一份过春节的手抄报。


什么时候,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传统节日,在孩子这里不但缺少热情,反而成了负担?


可是,这么说也不太准确,孩子们还是有喜欢的节日的。


比如,即将到来的圣诞节。


早在两三周以前,就有很多妈妈在群里讨论着给孩子准备什么礼物,很多早教机构、幼儿园也开始策划圣诞节亲子party。


圣诞树、彩灯、圣诞老人服装、驯鹿、雪橇、圣诞袜……各种节日元素都开始造势,引得孩子们望眼欲穿。


不止是圣诞节,前段时间的万圣节,糖果、南瓜灯、cosplay艾莎公主和奥特曼,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狂欢的瘾。


有的妈妈就开始感慨,孩子提到西方节日的时候,想到的关键词是 “狂欢” ,而提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想到的关键词是 “考点” 。这可怎么破?



对于孩子喜欢洋节胜过中国节的问题,其实是这届年轻人的共同特点,甚至也包括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爸妈。


提到西方的节日,都是热热闹闹,花样繁多,而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只有清明端午中秋的小长假最吸引人,就连最隆重的春节,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只是春运和七大姑八大姨的“年审”。


有时,我也会看到网上一些声音,感叹世风不古、传统沦丧,号召“我是中国人,我不过洋节”,号召保护传统文化,警惕孩子受到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其实,对于西方节日的受欢迎,我是比较淡定的。


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国力的自信之上。 大清都亡了100多年了,北京奥运会都开完了,高铁都出口欧洲了,中国都已经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了——我们还在为一个白胡子红帽子的老头儿吃醋,至于吗?



包容,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明相互交融碰撞,本来就是常态。


我们的孩子需要传承民族的文化,也需要做一个有全球视野的地球公民。


历史上中国最强大的时代,往往也是最包容的时代,汉唐的丝绸之路上、万国来朝的长安城,那份海纳百川的气象,不是我们一直神往的吗?


历史上很多节日,比如浴佛节、中元节、腊八节,都是舶来品,只是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改造。


把外来文化根据中国的需要进行接地气的改造,是老祖宗最拿手的本事。


冬至过了那整三天,耶稣降生在驻马店。三仙送来一箱苹果,还有五斤肉十斤面。小丫鬟手拿红鸡蛋,约瑟夫忙把饺皮擀。店小二送来红糖姜水,喊一声:玛利亚大嫂,你喝了不怕风寒。 ——豫剧《耶稣娃》唱词


现在看来,这个本事一点都没退化。


就拿圣诞节来说,老外过圣诞节从来不吃苹果,而我们偏要用“平安夜”的谐音梗,发明了“平安果”这个独属于炎黄子孙的节日食物。


一到圣诞,到处是喜庆的中国红,不管是外卖小哥,还是商场导购,都打扮成圣诞老爷爷,连石狮子和兵马俑都要参与一下。



真的很难说,是外国节日把中国文化给侵蚀了,还是中国文化把外国节日给同化了。


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情感需求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恰恰是因为对洋节没有感情。


因为没有感情,所以过得轻松,不论怎么恶搞、怎么狂欢,都没有禁忌和束缚。


你要是在中元节cosplay黑白无常,会被人骂死,而在万圣节,想怎么装扮怎么装扮。


你要是在中秋节跟小伙伴出去浪,会对家人有深深的负疚感,而在圣诞节,唱k、玩密室逃脱、逛游乐场,随便。


其实所有节日都有其严肃意义,西方节日也是有宗教意义的,只是我们对它的宗教意义不感兴趣。我们只需要在现代社会找一些群体共同认可的节点,来释放压力、调剂生活。西方节日的壳,只不过是被我们拿来抒自己的情罢了。


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我们都是寄托着神圣肃穆的感情。我们所有的节日,主要就是围绕三大主题: 敬畏自然、追念祖先、凝聚家族。


这三者,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宗教。


所以,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有泾渭分明的意义的, 前者温暖了我们的“根”,后者装扮了我们的“枝”。


生活可以有不同的姿态,节日也可以有不同的气质。


春节跟亲戚过,圣诞节跟朋友过;春节在老家过,圣诞节在城市过;春节买礼物给长辈,圣诞节买礼物哄孩子。没毛病!


孩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其实,不管是对过去的孩子来说,还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没法理解传统节日的深远意义,真正理解,是长大以后的事。


我小时候也不懂得清明、中元节、春节祭祖有什么意义,只是盼着赶紧上完供,供品就由我替祖宗享用了。


我觉得,我们小时候喜欢过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贪吃”。


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正月十五有元宵,其他节——有饺子。不止是冬至,只要是有名头的节日,都可以包饺子。而春节,更是有前后一个月都在吃各种好吃的,鸡鸭鱼肉、糖果瓜子花生……


而现在的孩子喜欢过节,是因为“贪玩”。


对他们这一代来说,好吃的已经没那么大吸引力了。真正吸引他们的,是那些形式上的花花绿绿。复活节的篮子和彩蛋,万圣节的糖果和南瓜灯,圣诞节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这种喜欢,只是图表面的热闹,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其他文化的节日是一样的。就好像西方人在春节时喜欢看唐人街的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踩高跷一样。


喜欢声色刺激,是人类的天性,谁都不例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