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可能吧
「可能吧」是一个诞生于2007年的博客,在2009年获得搜狐 IT 新闻奖、2010年获得德国之声最佳中文博客奖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在中国访问。现在,它以另一种姿态存在。「可能吧」更新频率不高,文章一般不怎么客观,请谨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网  ·  DeepSeek官方声明 ·  21 小时前  
厦门网  ·  DeepSeek官方声明 ·  21 小时前  
信息平权  ·  总量资本开支反而上调 ·  昨天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2 天前  
河南环境  ·  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12月及1-12月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可能吧

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可能吧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07 21:41

正文


阿禅 Jason Ng

读完需要

10
分钟

速读仅需 4 分钟

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后的总结。

智能、AI,是今年创投圈的关键词。如果你在京东、淘宝上搜索各种家电,多多少少这些产品都会说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么是智能?把安卓系统塞到硬件里,这个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我认为不是。在我的字典里,「智能设备」指的是当我说 1 ,它知道我接下来要说 2 ,当我还没说 3 ,它就能说出 4 的产品;同时,它知道我在 A 场景里说 1,需要的是 3 ,而在 B 场景里,我需要的是 2。

按照这个定义,很多在宣传上带有「智能」二字的产品根本 不能称为智能,而是能而不智

1


为了智能而智能

记得 2013 年,当我还在极客公园的时候,我们认为汽车车载系统会是下一个智能设备的战场,于是我们找了一些汽车厂商,合作做车载系统的评测。

我们拿到的第一辆车是当时号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车载系统的某品牌汽车,系统基于 Android 1.x ,实际上,当时 Android 已经推出到 4.x 。打开系统后,我看到了 UC 浏览器、新浪微博等常用的 app,点开 UC 浏览器,艰难地在电阻屏上输入了网址,然后开始评测这个所谓的「智能」车载系统。

我经常拿这个例子作为反例跟朋友分享什么是 场景化的需求 。在开车的时候,你需要用车载系统浏览网页么?你没有这功夫。停车的时候呢?手机上的浏览器会给你更好的体验。那么,车载系统里的浏览器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没有

新浪微博有存在的价值么?我认为也没有。开车时,我们可能需要瞄一眼导航、需要瞄一眼手机蹦出的紧急通知(比如来电、微信的点对点消息),但更多的注意力显然是在方向盘上,大多数人不可能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去关心明星们的八卦。如果关心,停下来用手机慢慢刷微博是更好的选择。

所谓场景化的需求,是在特定场景下提供刚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而不是给用户大而全和提高用户操作门槛降低效率的选择 。2013 年我们评测的这个车载系统,显然是个经典的反例。

另一个我也经常举的反例是微信公众号操作空调。有不少厂商,在空调上安装了 WiFi 芯片,通过繁复的配置后,用户可以在他们的公众号里开关空调、调整温度。不妨想一下,一般的家庭,空调遥控器都是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拿起遥控器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肯定要比你在微信对话列表里搜索这个厂家的公众号 —> 找到功能项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要少很多。这样的「智能」首先一点都不智能,其次,整个操作变得繁琐、效率低下。

然而,很多厂商依然把「我们能用微信控制」「我们能用 app 控制」作为卖点去宣传,其实这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连接微信而连接,为了做 app 而做 app。你会发现,很多厂商的 app 更新频度极低,如果用户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频繁去使用 app 控制空调,相信他们会很乐意经常更新 app。

很多人购买这些所谓的「智能」电器后,头几次使用可能很兴奋,用手机折腾一番,但热度一过,肯定还是用回传统的遥控器。

方便,是比「伪智能」跟优的选择

而且,如果按照我对智能的定义,我说 1 时它知道 2,我感觉热时空调就自动打开,遥控器从实体塑料变成微信公众号,本质上也是说 1 做 1,说 2 做 2,智能在哪里?

2


场景化的智能

智能不是一个新词,只不过,今年刚好撞到了投资的风口。当然,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快的机器和更容易让机器自我学习的神经网络。

场景化的智能,就是在我需要什么的时候, 恰到好处 地提供什么。

很多精英分子对今日头条嗤之以鼻,实际上,它是一个粘度极高的 app,我看到很多人每天在今日头条上花费超过 1 小时的时间,原因是他们总是能在今日头条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于是不能自拔一直看下去。我母亲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用户。

另一个精英分子嗤之以鼻的产品,快手,也是如此。用户每天在快手的停留时间超过 50 分钟,原因和今日头条类似。

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公司的技术人员数量也非常之多,他们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适合当前场景阅读的内容。虽然,有些内容我看着也很不舒服。

另一个例子是 Google 搜索,比如当我在 Google 搜索《神奇女侠》的时候,Google 不仅给出了传统的搜索结果,还提供了最近的电影放映时间,因为它猜我有可能想去看这部电影:

它还在侧栏展示了电影的演员,当我点开主角 Gal Gadot 的搜索页面时,Google 展示了以前也扮演过神奇女侠的演员,因为它认为我可能对这些女演员有兴趣:

这些,都是场景化的智能,当我阅读一条狗血新闻时,头条给我推荐一条更狗血的,当我搜索一个关键词时,Google 认为我可能对相关的其它信息感兴趣。Google 不会突然在 Gmail 里冒出神奇女侠的搜索结果,因为我正在处理工作,显然没有心思关心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3


解放双手的场景化智能

Google Home 是我最近用的场景化做得最好的智能设备之一,我几乎每天都使用。

我一直认为,用语音问 Siri 天气是一件很傻的事,因为当我们拿着 iPhone,显然下拉一下看天气比用 Siri 更快,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大声跟 Siri 说话,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

但在家里就不一样,在家里,我大声说话不会影响其他人,也不会感到害羞;另一方面,在家里的时候,我双手一般在电脑键盘上,用语音问天气显然要比我把双手从键盘移开来得更方便。

另一个我使用得最多的功能是设定倒计时,工作时累了我喜欢在椅子上小睡一会,以前我会打开手机设置闹钟,现在,我只需要闭上眼睛,跟 Google Home 说,设定一个 10 分钟的闹钟,它就会在 10 分钟后叫醒我。

这些都是小功能,但它们体现出一种场景化的设计。就像前面举的车载系统的例子,开车时我们真的需要浏览器么?不需要。Google Home 需要有很多功能么?不需要,它只需要让用户在家里「 解放双手 」。

这就是我在文章第一段说的,「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恰到好处,比大而全,比为了显示智能而智能,其实更考验产品的技术能力

一方面,在开发产品时,需要完全了解用户的场景,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为用户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技术的积累是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必要条件。

Google Home 是我唯一用过觉得「不傻」的语音助理,首先是因为它的功能足够场景化,其次,它对语音交互过程中的上下文理解得非常透彻。比如,我问它「川普是哪年出生的」,接下来再问,「他女儿有多高」,它都能对答如流。

这种技术的积累是让人望洋兴叹的。我拍了一段演示视频:

4


「智能」是不是只是硬件产品的恰到好处?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不看好智能音箱,他认为,所有的智能家居,除非 AI 的成熟程度已经达到了《钢铁侠》中的级别,否则,智能可能只是它的宣传亮点,而不是产品的核心卖点。

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在我使用 Google Home 的总时间里,听音乐占了最长的使用时段,虽然我会随口问一下天气,问一下简单的问题,但听歌、听播客甚至即将支持的打电话功能,主要使用的是它的音箱,而不是「智能」。

如果「听」是主要场景,那么,智能音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应该是音质,而不是智能?这时,智能是否只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附加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厦门网  ·  DeepSeek官方声明
21 小时前
厦门网  ·  DeepSeek官方声明
21 小时前
信息平权  ·  总量资本开支反而上调
昨天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2 天前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会  ·  毕业倒计时四天|致高考后的17级
7 年前
台海军事热点  ·  大陆将彻底解决台湾问题....震惊国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