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世上没有什么绝对平等的对待,但至少,别伤了大孩子的心。
——鹿妈
文 |
豆妈
来源 | 女儿派主笔 ,二胎女儿妈妈
知乎上有个提问:
生了二宝以后,你对两个孩子的爱一样吗?
一位爸爸
@浩二先生
的回答扎了无数父母的心:
会不一样的,在你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
他说,自从龙凤胎儿子、女儿出生以后,对未满四岁的老大关注度不知不觉少了很多。
小儿子闹腾,从很小的时候就要抱着哄着,并且精力充沛;
小女儿身体不好,娇弱,是最难养的一个孩子。
全家人都把
耐心
给了小儿子,把
怜爱
给了小女儿。
老大也哭闹过,可一家人忙得焦头烂额,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指责于他:
“你为什么不懂事?
”
于是老大慢慢开始变得乖起来,不再以大哭作为委屈的发泄方式。
他自已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车车。
有天晚上,小女儿呛奶了,浩二和妻子情急之下拎起还在哭的小儿子,抱着呛着奶的小女儿,飙车去了医院,全然忘了老大还在睡觉,他一个人在家。
回到家的时候,老大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放声大哭,穿着小背心和小内裤,没有穿鞋子,头发也乱糟糟,满脸都是鼻涕和眼泪,手里握着一个甲壳虫小车。
那个玩具车的棱角已经把他的手卡出了红印子,他依然不松开。
看到爸爸回来以后,老大一动不动,也不发脾气,只是哭得更大声,浩二好不容易安抚他睡着,孩子梦里还时不时抽泣几下。
但当第二天,爸爸买来他最爱的车车,老大还是开开心心地收下,并给了爸爸一个吻。
浩二用小孩子不记事来安慰自己,但那天晚上老大无助的握着玩具车,坐在台阶上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
他反思自己,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他和妻子都没有关注过老大的具体生活,吃饱喝足不生病就行了。
把工作以外的关心都给了黏人的老二,体弱的老三,以至于老大也是个孩子,却
被迫坚强地长大,被迫隐忍,被迫懂事。
有两个的家庭,家长总是会用“爸爸妈妈一样爱你们”这种俗套的理由来宽慰年长的大孩子。
“叔叔阿姨们好,我叫俏俏,今年6岁半,快上小学一年级了。
我还有一个弟弟,他叫帅帅,3岁半,在读幼儿园。
我有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请问,小宝宝到底要妈妈陪多久呢?
”
她说,很久之前,妈妈问她:
“俏俏,你想要一个弟弟还是妹妹?
”
俏俏说想要弟弟,可随着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变大,对她的态度却越来越差。
俏俏想让妈妈陪她一起玩,可妈妈说:
“你就不能自己一个人玩吗?
”
俏俏想听妈妈讲的睡前故事,却被妈妈用“先让弟弟听胎教故事”的理由敷衍过去。
“俏俏乖,等弟弟出生了,妈妈就会陪你了。
”这句话,悄悄听了好几个月。
她每天睡觉都会祈祷:
“老天爷呀,让弟弟快点来吧,这样妈妈就会陪我了。
”
后来弟弟出生了,却跟她期望的一点也不一样。
妈妈一天到晚都要抱着弟弟,轻声细语,温风拂面像天使,可到了俏俏面前,就变成了恐怖的大怪兽:
“俏俏!
你是不是又欺负弟弟了!
他怎么哭了?
”
“俏俏!
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
怎么这么不懂事!
”
“俏俏!
你是姐姐!
让让弟弟怎么了?
”
在这封长文的最后,俏俏问,要怎么做,才能让妈妈变得开心。
她想要妈妈能重新抱着她睡觉,不要总是凶她,偶尔也可以再去接她放学,想要妈妈再爱她一次。
仔细想一想,有了二宝后的那些家长,真的错过了无数个大宝成长的瞬间。
因为要照顾二宝,所以大宝就变成了被催促和拒绝的对象。
妈妈就在眼前,可想要一个爱的抱抱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那双原本只属于他的臂弯里现在只有弟弟妹妹的位置。
有时候被晾久了,还会从睡梦中哭醒:
“妈妈只爱弟弟不爱我了......”
孩子的世界都很柔软,在有了弟弟妹妹后,老大的那些懂事、乖巧和能干,有另一种声音,叫
“爸爸妈妈,多爱我一点”。
那些被冷落之后的反抗、哭闹、任性和坏情绪,是在说
“爸爸妈妈,多看见我一点”。
两种特质杂糅相交,家长看着是老大脾气变得乖僻难管,可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汇聚成了大孩子心底歇斯底里的呐喊:
“爸爸妈妈,别不要我。
”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多子女关系,全靠一个
“爱”
字。
孩子的心结,都来源于家长的认知之结:
预设孩子嫉妒的,报复的,不讲理的,才是挑拨子女关系的直接原因。
善意和恶意都有强大的繁殖工能,就看我们刺激、培养的是哪一种。
想起龙应台在书里写过的一个故事。
她生完二宝后,朋友艾瑞卡带着两份礼物来看孩子,一进门就问:
“老大呢?
”
然后半蹲在安德烈面前,递过礼物说:
“今天是来看新宝宝的。
可是安安是老大,安安更重要。
我先给你礼物,然后再去看弟弟,你同意吗?
”
安德烈收到了礼物,很开心,点着头让这位阿姨去看小宝宝。
朋友看完小宝宝后,压低声音对龙应台说:
“小东西真真美极了”,随后又用安德烈能听到的声音说:
“我觉得还是老大比较漂亮,你说呢?
”
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简直是给二胎家庭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儿童行为和家庭治疗经验师Meri Wallence也总结出了一套养育二胎的经验。
第一,是要共情,认可并且理解大宝的感受。
第二,把“接受”当做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知道,两个孩子不会一见钟情,只有日久生情。
秉持着这两个原则,接下来安慰老大的措施才能更加有效。
每周或者每月挑选一个固定的日子,和大宝做一些亲子活动,没有二宝,只专属于他,让大宝知道自己在家里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比如陪同妈妈一起产检,听一听小宝宝的心跳声,感受胎动等。
有些妈妈会以“肚子里有小宝宝”“要先照顾弟弟妹妹”等理由来拒绝和大宝的亲密接触,结果导致大宝对二宝滋生出敌意和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