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
业余文化生活除了电视,就是我爸在工地带回来的一台收音机。
所以我对单田芳,比对黄家驹有感情。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压根儿就不知道黄家驹是谁。
有一次去同学家串门,发现他家有好多录音带。其中一张是郭富城的。那会儿大街小巷都是他的歌。
“对你爱爱爱不完……”。
我想,他们家真有钱。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更有钱的。
CD机,索尼的。据说音质更好。
不过对我来说没啥区别,反正我也不知道音质是啥东西。
我的第一台音乐播放器,是一部MP3。
不到100块钱,没牌子。
从百度上把音乐下载下来,插上耳机就可以听了。至于MP3和MP4有啥区别?根本不关心。反正我也听不出来。
现在有一些讲究了。
直接买了网易云音乐的会员。没什么硬件,倒是买了几副好耳机。虽然只有一只耳朵听得见,音质好坏还分得出来。
再说说钱。
我上学那会儿,没多少生活费。我父亲的单位效益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
所以家里对钱特别重视。
每次开学,从山西到陕西,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我妈怕路上被小偷摸走了,就把钱缝到了我的内裤上。
兜里踹着好几个月的伙食,根本睡不着。
钱在鸟在,钱不在鸟亡。
后来就不带钱了。用汇款单。
我忘了第一次使用银行卡是什么时候了,估计是99年。
记得一次听人说,“对有钱人来说,钱就是个数字”。其实对穷人也是。我那时候根本分不清楚,2000块钱和2000万之间到底有啥区别?
所以自然也没有钱存到银行里。
现在基本就用微信和支付宝了。买东西也没啥概念。主要看买不买得起,合不合理。前两个礼拜买了一袋瓜子,5斤80块钱。等买回家,一问,在我们老家,那瓜子也就两块多钱一斤。
完全没概念。我妈要是不问,我都不知道多少钱买的。
在线支付,也就一睁眼,一闭眼。
刷个脸的事儿。
像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
有时候我就坐在电脑前面发呆。从磁带,到CD,再到MP3、在线音乐。一首歌是怎样被数字化的?这样的转化,给音乐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我们再看钱。从纸币,到汇款单,再到银行卡、微信支付宝。钱是如何被数字化的?今天我们出门几乎不用带钱包。如果没有微信和支付宝,还会有网红这样一个产业吗?
中国互联网历经PC、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这4个时期,数字化对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事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
什么是用户画像?
什么是产品介绍?
什么是SKU?
什么是大数据?
在
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智能终端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今天我想换一个,换个角度。
比如你,要找一份工作。你得投简历吧。这个简历是什么?就是对你自己的数字化过程啊。把你写到word里,用的时候再发出去。这是PC时代的数字化。
现在还这么用就落后了。
稍微有点头脑的,可能会做个网站,或者开个博客。上面有你的简介,有你的作品展示,有你的思想。它不再是孤立的,利用网络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但是还不够,你还需要优化关键字,让更多的人看得到,搜得着。或者开个微博,或者开个公众号。知乎、头条、抖音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将自己数字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