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关注与支持
,本刊编辑部特组织
抽奖赠刊
活动,将
20本
《古典学
研究》2024年第1
期(总第2期)
赠送给中奖者,每人1本(主编签名)。欢迎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
2024年5月27日至31日12点前抽奖,
5月31日12点开奖
。
敬请关注小程序的抽奖结果通知,本公众号不再另行通知。请
中奖者于6月3日12点之前在小程序内填写收件地址、收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逾期视为默认放弃奖品。编辑部随后将包邮寄出。
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刊编辑部所有。
论 文
希罗多德笔下的勇敢
叶岑桦
沃格林与《高尔吉亚》中的审判神话
滑骐印
俄林托斯辞
[古希腊]德摩斯梯尼 撰/ 王笑晗 译
诗法书简
[阿拉伯]法拉比 撰/ 白昊东 译
忒奥格尼斯考
[德国]弗里德里希·尼采 撰/ 王郁茜 译
书 评
被遗忘的表演——评安娜·玛丽亚·贝拉尔迪内利《古希腊人的节目》
游雨泽
“作”与政治创制——评迈克尔·普鸣《作与不作》
赵国杰
Abstracts
《古典学研究》投稿格式规范
注:前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网站(https://www.nssd.cn)可免费全文下载本刊文章。
希罗多德笔下的勇敢
在《原史》第七至八卷中,借克瑟尔克瑟斯、得玛剌托斯等人物之口以及后续战争中的相关表现,希罗多德探讨了勇敢的本质和来源。他对勇敢的包容性解读,可依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勇敢美德和五种
“类勇敢”来归类。克瑟尔克瑟斯所理解的勇敢,以及波斯军队展现出的勇敢,基于对肉体惩罚的恐惧、过去的战斗经验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类勇敢”。与之相对,得玛剌托斯描述的以及斯巴达军队展现出的勇敢,部分基于城邦荣誉,甚至基于理智。亚里士多德认为,前者是最接近勇敢美德的“类勇敢”,后者则部分符合真正的勇敢美德。
▲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前425)
《奥瑞斯忒亚》三联剧中的“开场”
埃斯库罗斯的标志性剧作《奥瑞斯忒亚》三联剧集中展现了旧式诗人典型的
“开场”特质,即借模糊的叙述将剧情线索隐藏于独白中。《阿伽门农》以守望人脱离苦难的渴求为开场,以“家宅之犬”“湿露之榻”和“夜间火光”等意象隐喻阿伽门农家族的正义失序;在《奠酒人》的开场,埃斯库罗斯精心设置的“祭奠”环节,暗示了父亲的安葬及其家庭正义的“恢复”。此外,奥瑞斯特斯的简短叙述中隐含“父亲”与“母亲”间关系的模糊界限,由此指向报复性正义的不稳定结构;在《和善女神》开场,埃斯库罗斯以神话叙事代替家族故事,以隐喻指向正在建立的更温和的法律正义。
苏格拉底“第二次起航”中的“灵魂不朽”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认为早期的自然哲人仅仅从
“感觉”出发寻找事物的原因,错误地混淆了真正的原因和使原因起作用的条件。他则诉诸“逻各斯”,用“理念”来解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开启了哲学的“第二次起航”。“理念”虽然低于作为“动力因”的“努斯”和作为“目的因”的“善”,却为哲学提供了一条更安全的思想道路。只有在哲学第二次起航所开启的这种理念论视野中,灵魂不朽才能得到正确理解。
▲
苏格拉底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 绘,1787年
亚里士多德何以不需要自由意志
有关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的问题,一直充满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古希腊传统的灵魂二分的结构,没有为意志留下任何空间;另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或多或少预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至少,缺乏这一概念就无法准确理解他的伦理学;康德主义者则认为,正是由于古希腊人的伦理学普遍缺乏自由意志概念,他们对道德和责任问题的讨论缺乏必要的基础。通过澄清亚里士多德的行动理论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不需要也不预示任何康德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概念。即使这样,他的道德和责任理论仍然有其根基。这一根基有赖于古希腊伦理学特有的目的论倾向。正是人类完善品质的“可达到性”,使人需要为其品质的偏离负责。
▲
亚里士多德,路德维希·塞茨 绘,1883―1887年
廊下派的“宇宙公民”
在古希腊,关于城邦以及公民身份一直有自然性与习俗性的区分,廊下派的
“宇宙公民”概念却在这两种对立的论述中被混淆。廊下派似乎无意描绘一个现实的大同城邦或世界城邦,而强调人的自然性,意在构建一个超越世俗意义的“宇宙城邦”。芝诺、普鲁塔克和第欧根尼·拉尔修等古代哲学家以及历来学者的文本和著作,都可以作为探究廊下派“宇宙公民”概念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在犬儒派和柏拉图等人的影响下,以芝诺为代表的早期廊下派、西塞罗以及晚期廊下派,通过宇宙本性与人之理性的联结、自然法对“宇宙城邦”的统一和融贯,不断修正“宇宙公民”的概念。由此可见,廊下派并不强调公民身份的习俗性特征,而始终强调公民身份的自然性是认识和理解“宇宙公民”概念的主题和目的。
恩尼乌斯《编年纪》中的“寰宇”和“帝国”
古罗马诗人恩尼乌斯的《编年纪》最早以史诗的形式歌颂了罗马民族和罗马历史,塑造了恩尼乌斯同时代人和后辈罗马人的
“寰宇”观和“帝国”观,直到今天仍广泛影响着西方人对“帝国”的认知。《编年纪》原文如今已经散佚,留下的残篇顺序不明,前后文缺失,含义模糊。要把握恩尼乌斯的意图,理解诗人的教诲,唯有细读文本,探究恩尼乌斯在《编年纪》中塑造的“寰宇”形象和“帝国”形象。本研究表明,“寰宇”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是罗马在《编年纪》的“寰宇”中的真正身份,这也是“帝国”的确切含义。
▲
恩尼乌斯、但丁与荷马,拉斐尔 绘,1511年
塔西佗论帝位嬗递
在《编年纪事》第一卷第
7–8
章中,塔西佗主要描述了提比略继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塔西佗首先描述提比略面对元老院时言与行的对立,从而强调提比略的虚伪和阴险。在奥古斯都的政治遗嘱巩固了提比略的地位后,塔西佗又突出提比略前倨后恭的表现,这给元老院留下了不可逆转的糟糕印象,并且为他的统治奠定了基调。塔西佗的戏剧性描写并不意味着史家名誉扫地,相反,这是古希腊罗马撰史传统的延续。与他的许多前辈史家一样,塔西佗坚信史书具有道德和示范作用,故而他将提比略视为恶的典型而非纯粹的个体,以警示他的同时代人,如果新君的军事和滥诉手段不加以遏制,任何人就都有可能死于僭主的屠刀之下。
▲
《编年纪事》书影,1471―1472年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与伊壁鸠鲁
《论政府原理》对待伊壁鸠鲁主义学说与伊壁鸠鲁
本人的态度有着云泥之别,尽管作者抨击伊壁鸠鲁主义者贪婪虚伪,却褒扬伊壁鸠鲁节俭并追求至善。将此矛盾置于十二世纪的历史背景,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线索。约翰对伊壁鸠鲁主义的批评植根于早期基督教作家将该学说歪曲为享乐主义,他借此讽刺十二世纪贪污敛财的罗马教会。此外,约翰对伊壁鸠鲁节俭美德的赞赏,植根于十二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对欣赏伊壁鸠鲁的塞涅卡的复兴。这种赞赏体现了当时希腊经典的拉丁译本开始扭转早期基督教作家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歪曲,也彰显了作为基督教教士的约翰对希腊异教的包容。
▲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讲授哲学,沙特尔 绘,1176年
格吕菲乌斯笔下的条约缔结与罗马法遗产
诗人法学家格吕菲乌斯生逢三十年战争,那也是第一个
“大地法”——欧洲公法秩序诞生的关键时期。新旧更迭之初,绝对君主间通过互派外交使团、缔结条约来达成欧洲国家间的和平。外交使节在《格鲁吉亚女王卡塔琳娜》中的作用尤为瞩目,通过和约谈判的情节设计,戏剧展现出源自罗马法的基本法律原则与绝对王权之间的张力。面临强权夹击的境地,格吕菲乌斯坚守法律与道德,谴责不守诚信、破坏和平的违约行径,认为欧洲和平的实现离不开国际法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主权者为此应作出必要的让步与牺牲。
▲
格吕菲乌斯(
Andreas Gryphius,1616―1664
)
沃格林与《高尔吉亚》中的审判神话
沃格林非常看重柏拉图对话《高尔吉亚》中的审判神话,并借其中的关键词
“情感”与“审判”解释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某些根本原则。然而,这部对话恰恰缺乏柏拉图戏剧中与哲学生活相关的顶峰,即便稍有提示,也并未被沃格林接受,这令人怀疑他是否在意何谓哲人,更别说他是否认清何谓哲人。反过来以柏拉图对话本身的视角来看沃格林,或许才能看到他的局限,这也进一步为理解他与施特劳斯关于理性与启示是否可以综合的争论提供了思路。
▲
沃格林(Erich Hermann Wilhelm Vögelin,1901―1985)
西狩获麟与孔子制作关系考
孔子作《春秋》与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关系密切,但众说纷纭。两汉公羊学主要有两种看法:董仲舒以获麟为《春秋》的受命之符,《春秋》之作而非西狩获麟保证了孔子的素王身份;何休将获麟分出两个层次,获麟既是汉家的受命之符,也是《春秋》的太平之符。左氏学提出两种反对意见:东汉贾逵、服虔据五行学说立论,以麟为应孔子而来的祥瑞,而非改朝换代的符命,主张《春秋》
“修母致子”说;西晋杜预则一扫两汉五行和符瑞学说,主张《春秋》“绝笔获麟”说,认为孔子有感于获麟而作《春秋》,故《春秋》亦绝笔于获麟。西狩获麟与孔子制作的不同关系,定义了不同的孔子形象和《春秋》的性质。
《论语》“夫子之文章”章再探
以往
“夫子之文章”章的诠释没有说明此章为什么是子贡所言。本文在分析子贡的性格及其与孔子的特殊关系基础上,说明子贡此言具体所指是:老师有关诗书礼乐等言传身教,我听闻过;老师讨论人天生资质和天命穷通的话,我没有听闻过。子贡可得而闻和不可得而闻之处,都与孔子因材施教有关,也与子贡的性格思维有关。子贡此言表达了他对孔子学行和因材施教的赞叹。此章的思想主题关涉到儒家修道与行道的不确定性之普遍问题,这个主题构成儒学发展的一条内在理路。孔子对此问题所持修道俟命的态度在当代仍具有一定意义。
▲
《孔子圣迹图·删述六经》
,明绘本
曹丕诗文中的音乐
曹丕在《论文》中借用了音乐中的差异与有序,并试图以
“文气论”弥合文人灵魂间的裂缝。在乐府诗《善哉行》中,他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冷静而克制,体现出其努力成圣的君子理想。然而在《答繁钦书》中,曹丕将人的音乐审美提升到神性高度之后,却落入感性欲望的窠臼。对观《乐记》,可以看到曹丕对音乐的理解缺乏对于“礼”的认知,《乐记》中的“乐”建立的前提是“礼”,只有“礼”的确立才能让人对现世生命的理解有着精神的指向性,而有了“礼”与“乐”之间张力关系的维系,才能让人的灵魂不至于落入深渊。
载《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绘,公元7世纪,波士顿博物馆 藏
俄林托斯辞
[古希腊] 德摩斯梯尼(
Demosthenes
)
▲
海边的德摩斯梯尼,德拉克洛瓦 绘,1859年
诗法书简
[阿拉伯] 法拉比(
Al-Fārāb
i
)
▲
阿尔·法拉比(Al-Fārābi,872―950)
忒奥格尼斯考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
▲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被遗忘的表演
——评安娜·玛丽亚·贝拉尔迪内利《古希腊人的节日》
“作”与政治创制
▲
《作与不作》书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古典学研究》以解读中外古典文明的传世经典为主,兼及其他相关研究,打通文史哲的藩篱,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外古典文明的深入认识,增进中西古典文明互鉴,建设立足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古典学研究。
本刊全年公开征稿,欢迎学界同仁(含博士研究生)投稿;来稿须为未经发表之独立研究成果(见于网刊者不算首次发表)。
一、本刊刊发论文、译文和书
评。论文以
8000
–
12000
字为宜(上限为
15000
字),书评一般不低于
5000
字。
四、来稿须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作者可决定发表时的署名。
五、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皆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具体情况处理。
六、作者文责自负,一切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编辑部保留学术性修改文稿之权利。
七、请勿一稿多投。编辑部会在一个月内给出评审结果,逾期未获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通过初审后,将匿名送交两位专家(匿名)评审,编辑部依据评审结果处理稿件。
九、论文一经发表,本刊将付薄酬(含文章著作权使用费及中国知网等收录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两本。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和任何其他费用。
1.
中英文题名、作者中英文姓名、现职、通讯地址、电话、电邮地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