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系从余日前上大学筹备委员会会长之意见书译出(原书为英文)。意见书上后,未窥全豹者,误解滋多;故亟译出之,诚有“匆匆脱稿,措辞用字,多有未妥”之慨;最近变化及其他重要问题,亦略而未论,读者谅之。
清华改办大学时,应具下列各端之考虑:
(一)所拟办之大学为中国今日所需要者;
(二)改办大学之计划可以实行者;
(三)本校财力可以支持所拟办之大学;而该大学又可充量利用本校已有之房舍,器物,教师,职员者;
(四)改办大学后学生不论新旧,均不受不公正之待遇。
先办文理科大学(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自十四年起,本校即开办文理科大学,再逐渐凑于完美。该科性质类似美国之普通科大学,或大学之普通科;若达德谟,若皮鲁埃,若耶鲁之肄业院,或若威斯康辛之普通科;似英国之University Colleges;似法国大学之文理科合并者,似德国大学之哲学科。本科应有课程:若哲学,史地,政治经济,古代文学,今代文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数学,等等,择要先教,量时度力而扩张之。
当开办之时,以美国之普通科大学(如达德谟)之程度,为清华文理科之标准;惟日后当以欧洲大陆上之文理科或哲学科为标准。职是之故,本科肄习年限,现时当定为四年,日后亦当为四年。
最高学府之需要及重大
古人云,“读书知礼”,中国今日时局之所以堕落如是者,“读书知礼”之人太少故也。造飞艇之书,修桥梁之书,管理公司之书,治疾病之书,论市政之书,告非“读书知礼”之书:经,史,文章,致知,格物之书,方为读书知礼之书。我国本有士,农,工,商之分。自所谓泰西文明东渐后,一般所谓识者,斥四民之说为荒谬。宁知庶民本有士,农,工,商之分耶?士者非他,即读书知礼之人也。我国旧日之学者,即士人也。士人虽非尽为科举所取,科举所取,虽非尽为士人;然士人大都为科举所取,而科举所取,大都为士人;则可断言也。欧洲若英法等国之中高等学校,既注重读书知礼之书,而其著名大学,亦于为士之学,多所注意;故牛津,剑桥,巴黎,柏林等之文科学生,亦决可称为士人矣。至若西方各国之专门学校,则造就技术专门人材而已:若农,若工,若商,皆是也。我国古时,农,工,商之艺法,私相授受,而无学校;西方各国则有专校,此西方各国胜古中国之处也。若谓农业学校毕业者即为士,工业学校毕业者即为士,凡高等专门学校毕业者即为士,则万万不可;西方各国之技术专门学校毕业而能为士者,必其人已读知礼之书,否则仍为农,为工,为商,或为其他专门家而已。凡我国人之于此种学校毕业者,正复如是也。士愈多,则世愈盛,而国愈治;反是,则世愈衰,而国愈乱。此万世不易之理,盖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也。
欧洲各国重视士人教育,较美国为甚。在英国操政权者,大都为士人,间亦有大儒;其操行高人一等,故政界绝少鄙污之事。法国亦然,其政客人格亦复大致楚楚可取。美国已远不如英法,其执政者,少数士人及法家而外,多农,工,商之流,而商人之权势尤大;故虽国强民富,而政调总带鄙俗之气。鬻官营私之事,往往倾动全国,此岂偶然耶?即以中国而论,所谓太平之世,必也士林茂盛,执政者上至卿相,疆臣,下逮部曹,县丞,类皆儒士。前清末叶,捐班之风大开,而吏途遽杂,仕风亦日下:迄于今日,囊日科举所取之士,既将绝迹,而所谓新人物之中,亦绝少读书知礼之人,政局之恶劣,盖亦宜矣。我国古时教育不普及,然尚有所谓士林者,为社会国家之栋梁。近人竞言教育普及,今教育未普及,而士林且无存,宁不大可悲乎!今后教育方针,当以造就若干士人为急务,量力所及,以广士林;数十年后,数百年后,全国之人皆为士人;农,工,商人亦先为士人,而后再为农工商;以礼义为本,以技术为用,国运可昌,否则殆矣。
中国近年来,所谓教育家者,侈谈职业教育:一若人人能在职业学校毕业,人人即有职业;人人一有职业,人人即有饭吃;人人一有饭吃,中国即可太平者;何其不思之甚耶!全非谓职业教育之不足道也,余不过持士人教育(与Humanistic education同旨)之尤为重要耳。夫职业教育之需要,人人能言之;而士人教育之急需,言者少,而听者无几,何士风不振之若是耶!生为今日之中国人,若能读万卷书,即不出于中国本有之经,史,子,集,本于愿已足。若更欲博通中外,问礼于东西之书,若是在吾国几无适宜之校可入;盖因无适宜读书之地及读书之法在也。中国之普通科,或文科大学,大别之有三种:其一,为教会所办者;其二,为私立者;其三,为国立或公立者。教会学校之不相宜,今不具论。私立学校,往往为见识度量不甚高宏之人所操持,其学生或受其淘溶,或无所成就,欲其为有士风之学者,诚非易易。国立学校(清华等特种学校不在内),因政治牵连,经济支绌,一时无发展可言。且此三种学校,即无以上短处,为数亦不甚多,程度亦不大高。所以中学毕业学生,往往赴外洋求一士人教育,夫岂得已哉。为国家方面着想,为学子方面着想,中国正应多设若干文理科大学,以养成士风。清华之宜先开文理科大学者,即此意也。
世界著名各国,俱有最高学府可寻:若法之巴黎,德之哈德堡,英之牛津,剑桥,新造之邦,如美日等,虽其士风未盛,亦有哈佛,及东京帝国大学者,以育士人,而张学风。吾国之北京大学,应如东京帝大之发达;然因政局关系,亦不能自称最高学府而无愧。北大如是,其他更不足道;夫以中国之大,而无一最高学府,奈何其可!?清华无志发展则已,如有之,则当以此为矢,此高程度之文理科所以不可少也。
其他各科暨专门学校
清华大学,除文理科外,宜设何科,应视大学教育之范围而定,余意,大学教育首以造就读书知礼之士人,次则与此种士人以一种专门之学问,专门学问与技术有别:前者在大学范围之内,而后者不在大学范围之内。例如法律,在泰西各国,不论英,美,德,法俱为一种专门学问,故其大学中往往有法科,医亦如之。至于工程,则不如是矣。工程在美为专门学问,故完备之大学往往有工科;在欧陆即视为技术,故仅有工业专门学校,而大学中无工科。他若看护妇之术,虽在美国有列为大学各科之一者,在欧州大学中更无立足地矣。吾国现时,何者为专门学问,可为大学之分科,何者为技术,当另设专校,尚无定论,俟定后,清华当照力量之所及,陆续添设分科。如国内缺少技术学校,亦可酌量添设。但此时宜以全付精神办理一完美之文理科。
清华各科之入学资格,宜一而不宜二,以便招生。如新制中学毕业生,程度太浅,与将来所希望之大学程度不能衔接时,或有设预科之必要;然刻下则勿庸谈及也。
招收新生
在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清华共有四级,即大二级,大一级,中六级,中五级是也。以现在之清华十五年生(即依清华旧制,民国十五年可以毕业者,下仿此)为大二,十六年生为大一,十七年生为中六,十八年生为中五。以后按年递升。十六年夏后,即无中学生。十七年夏第一班大学生即可毕业,此班学生大半为清华十五年生。
十四年夏招收新生三百人,以百人插中五,以其他二百人插大一。大概旧制中学毕业生投考中五者甚多,或可招足百人;新制中学,及沪粤各大中学,若南洋,浦东,岭南等之毕业生可考大一,或可招足二百人。开学后,新生中程度较高者,可以升入高级;三十人可自中五升至中六,三十人自大一升至大二。
十五及十六年夏可招大一新生各二百人,十七年后每年招大一新生各三百人。
民国二十年后将无现今已在清华之学生,本校更可不受牵制,加高程度。
男女同学
清华大学应男女兼收,大学男女同学,已通行全世界。现今大学而不同男女同学者,或由于无谓之守旧,若日本各校是;或由于无谓之成见,若剑桥是;或由于创办人之条件,若美国之各女校是;或由于无须,若哈佛是(然哈佛教育科亦已男女同学矣)。若论男女同学之制度之利弊良恶,则与男女分校之制度,曾无异同。某校之是否男女兼收,全视其需要与是否可行而已。
中国男子欲读书知礼,几无大学可入,女子更无论矣。若男子当读书知礼,女子亦当读书知礼无疑。故清华将来而不为好大学则已,若为好大学,则不特男子当来此,女子亦当来此也。
西方各国,男女同学,历有年数,并无毁誉;即北京各校,亦泰半男女同学,未闻有积弊之发生,未闻有重新拒绝女生之议。不特此也,师大女生之学问道德未闻视女师大学生之学问道德为劣,师大男生之学问道德亦未闻视同等男大学学生之学问道德为劣,此可以证明男女同校之无弊矣。
清华大学之可以男女同校,亦浅而易见。依余之议,十四年秋有大学新生二百,大概此中三十人可为女生。于教员住所中让出二三所,或于中高等科之宿舍中划出一角,尽可为此辈食宿之所。十五年秋后或可有六十女生,则秋以前,似可造一小小宿舍,专为女生之用。至于管理一方,女生人数既少,而皆为大学生,由教职员之女眷组织一委员会,尽可面面周到;至多亦不过聘一女人任督教之责而已,有何难哉?
或曰,男女同校问题已被董事会否决。第此一时,彼一时,不相为谋。囊日余亦为反对清华男女同学之一人,以为女子尽可在他校得同样之教育,何必为清华虚加声色。返国后,睹女子无好学校可入之苦衷(教会学校太洋气,私立学校太肤浅,官立学校亦不满意),及预想清华大学之发展,则不能不为女子争矣。
再清华男女同学后,女生直接出洋之学额,可以全体取消。
新生学费
昔年本校高等科招考插班生时,无优等生不来投考之念,盖有出洋之权利故也。改办大学后,出洋机会咸少,优等生是否愿舍北大南开圣约翰等而入清华,殊难预料,余以为若能第一,于招考前将清华大学之功课,及授课之教授,详确宣布,使招考生知将来清华大学之程度至少等于北大等;第二,免除新生之学费;则优等生当不至裹足不前。清华改办大学后,不复为留美预备学校,一切将与其他大学等。若无一种之引诱,恐中下等生来,而优等生不来;优等生不来,则程度名誉俱坏,此后,更无优等生肯来矣,若明后年即有优等生来,则民国十七八年后清华大学之程度必有可观,此后即收学费,亦无妨矣。
留美问题
已在清华之学生之留美问题,为近八年来清华最难解决问题之一。然清华不改大学则已,改大学,则新旧生待遇,恐非一致不可。余意,十七,十八年夏,可送大学毕业生四十人赴美留学三年;十九,二十年夏,三十人;二十一年以后之数年内连招考之专科生共二十人,若不招考专科生,则可送毕业生二十人,否则减少毕业生之额。如此,则清华学校旧生若学问优长,仍可出洋;而新生之优越者亦可出洋。此亦招收优等新生之法。若旧生全体出洋,而新生不出洋,或即出洋,而仍须与他校毕业生比试,则清华恐永不能得相当之好学生,亦永不能成真正大学矣。现在筹备大学诸公俱有专长,委员会可称济济多士,窃望于此点再详加考虑焉。
计划之可以实行
新旧学生待遇一致后,此计划极易于实行。民国六七年间课堂宿舍俱比今日为少,而可容学生七百许。现有校舍尽可容八百学生而不济。依余之计划,十四年秋有学生五百余,十五年秋有学生六百八十。故二年内除前说之女生寄宿舍外,及教员住所若干外(此或不必),可无房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