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作家计划初评评委专访:
文学依然是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工作
采访、撰文:
仓鼠
从五月份到十二月份,历时7个月的“匿名作家”比赛即将迎来收官,有五位初评评委与这些投出作品后就处于等待状态的作者们一起保持了匿名。他们的职业背景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写作者,只不过,在这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所做的是对他人作品的反复阅读、比较、审慎的评判,以及遴选。
走走
,前《收获》编辑,谷臻故事工场CEO,作家
在匿名作家计划中化身评委:
默尔索
对于这个过程,身为初评评委之一、曾经有着长达14年文学杂志编辑经验的走走已经驾轻就熟,当初在《收获》工作时,她就以非凡的阅稿速度著称。她也是凭借语言和主题认出最多作者的评委,不过她也表示,因为现在年轻作者的语言受到翻译小说的影响不浅,所以在数量众多的作品中确实会出现难以识别的情况。尽管如此,她仍然在这次比赛中发现了不少惊喜。
王聪威
,《联合文学》总编辑,作家
在匿名作家计划中
化身评委
:
渡边彻
王聪威是台湾文学期刊《联合文学》的编辑,经常参与各种文学奖的评审,甚至也会不时收到大陆作者的来稿,因而有着丰富的审稿经验,在这次“匿名作家”的评审过程中,他认为,虽然两岸文学青年的文学观不同,意识形态、养成方式也差别很大,但作品本身的成熟度却相当一致,“读起来十分过瘾。”
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诗人
在匿名作家计划中
化身评委
:
唐璜
与走走、王聪威一样,身为人大教授的杨庆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文学青年的频率很高,在他眼中,今天的文学青年和以往的文学青年并没有什么区别,有一些人未来会成为写作者,有一些则会致力于守护文学的纯粹,“文学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小白
,作家
在匿名作家计划中
化身评委
:
韦小宝
作家小白本身就是出色的写作者,他崇尚小说中的智性因素,他强调,小说是对生活的发现和发明,创作小说的过程无疑需要很多的智力活动,在他看来,这次比赛中的不少作品,都有“再用力想用力写”的余地。
张佳玮
,作家
在匿名作家计划中
化身评委
:
狄俄墨得斯
在豆瓣、知乎、虎扑上都有极高人气、自己也翻译外国文学的张佳玮,将这次匿名作家比赛视为一次斑斓炫目的魔术表演大赛,这个视角的前提在于,他已经默认“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制造出自己想呈现的风格”,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有抱着认出某位作者的心态去阅读。他在评选期间也存在着举棋不定的心理挣扎,“将不同风格与类型的作品量化并想拉开差距,真的很不易。”
不过,在入围短名单中最看好的作品以及对未入围作品的好感度上,张佳玮与走走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入围作品中,他们都推崇《卜马尾》这部小说,张佳玮对《卜马尾》的阅读印象是——语感与意象都精美,节奏不疾不徐,把握妥当;走走则认为《卜马尾》“诗意,且真正有一种来自天地、来自人的力量”。而在未入围的作品中,他们都偏爱《武术家》这一篇,走走将《武术家》描述为“颇有古代笔记体小说之神韵”,张佳玮也对《武术家》密集扎实的叙述和均匀的发力给出了赞辞。
自称“喜欢有点偏锋的作品”的王聪威,评价入围短名单中的《海雾》为“天分惊人的作品”,他不太满意那些看起來像把长篇小说部份裁下來,以及像是长篇小说大纲的参赛作品。《信徒》是杨庆祥的心头好,作品中深刻的寓言性,以及在主题和形式上所具备的高度的现代感,令他印象深刻。
小白则对大多数作品表示了失望,他认为“匿名”并没有真正给这些作品带来自由感。即便是一些文笔老练的作品,内在却也显得游移不定,缺乏一种叙事所必需的坚定感。
这又回到了这次比赛的初衷:用“匿名”,在序号次第排列的舞台上,实现作者的短暂退场,还原一种只属于文本的坦诚和专注,以及创造力的飞驰。
J.K.罗琳化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时收到的退稿信
走走指出,“匿名”确实能够凸显出作品本身,在评审过程中她甚至不无惭愧地想,也许之前编辑稿子时,还是存在着不少先入为主的成分。王聪威也以J.K.罗琳化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为例赞成了走走的看法,业已成名的作家抛掉昔日光环,确实能让读者们将目光更集中在作品本身。
小白以作家身份现身说法,指出有机会摆脱读者的固有期待,逃脱定型约束,对作家本身来说是很愉快的,可以试着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也因此,他对于这次比赛出现那些越出种种藩篱和规则的文本有着更多的期待。
杨庆祥则认为,文学与商品不同,它必然和某一类特殊的经验密切相关,“文学最终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形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时代的形象。”当问及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对于文学的热情是否正在消失时,他觉得就相对数而言,确实有流失,但从绝对数来说,依然有庞大的群体对文学充满热情。
匿名作家计划
王聪威对台湾的文学生态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他提到,现如今,台湾无论是写作的人,还是参与文学奖比赛的人,都非常多,环境的开放自由也鼓舞了作家们毫不畏惧的尝试;另一方面,文学图书市场却在持续萎缩,这打击了许多一线作家的信心,有些作家甚至因此退缩而减少了产量。
事实上,只要在全球各地的机场书店转一圈,就会发现台湾并不是特例,占据畅销榜的永远是成功学、自我管理类书籍和已经改编成热门影视的小说原著,文学永远无法处于视线的前端,却又很容易面临现存秩序和新添规则的诘难和挑战。今天,我们更倾向于去谈论一个作家秘不可宣的情感生活,而不是作品。这正是这次匿名作家计划试图用一点微薄的努力去改变的,让大家只关注作品本身的阅读感受,让大家看到文学作品的纷繁多样。
半年多的周期很容易让人忽视评选过程工程量的庞大,然而,每一期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总计十几万字的小说,并给出评分,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难怪几位评委都呼吁希望下一次能留给评委更充分的时间。不过,有评委们的耐心阅读与评价,有著名作家的慷慨赐稿,和年轻作家对自己才华的踊跃证明,我们相信,文学不会永远处在一个进退失据的位置。就像走走所说:“正面面对大众,才会觉得自己是边缘;正面面对边缘,会看到自己的世界每天都在扩大。”
_______✎ _______
走走
Q&A
风格是作家本身创作成熟的自然表现,但风格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时候又会对作品的表达形成干扰,你如何看待作家的风格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只要还是这个作家写的,风格本身就是不可隐藏的。算法也表明,一个作家惯用的意象、词语构成,句法形式甚至主题等等,都是很容易被计算机识别出来的。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人把自己拎离地面。
这次比赛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围作品,为什么?
《卜马尾》。诗意且有真正的来自天地来自人的力量。
在没有入围的作品当中,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武术家》。这种讲述奇人异事的短篇小说,类似于唐传奇,颇有古代笔记体小说之神韵。
参与这次“匿名作家”比赛的评选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看这次匿名作品可知,谈得上有风格的作家,也没那么多。相当一部分作品放在那里,还是泯然于众人的。做过14年编辑,很惭愧地想,也许以前编稿子,先入为主的成分还是不少。
在评审的过程中,你认为自己认出了哪位作家?他们是谁?你凭借什么认出了他们?
我觉得我认出了好几位吧,包括双雪涛、国生、徐畅、阎连科、路内、吉井忍……也许还有张惠雯?凭借语言、主题。
王聪威
Q&A
这次比赛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围作品,为什么?
我认为《海雾》是天份惊人的作品,无论文字技巧、效果氛围都高超无比,并且使主题产生质变。但这种方式适用精炼的短篇,写太长的话就会变得空洞。另外,这种风格的作品厉害异常,评价也一定会两极,虽然我个人喜欢,(我通常喜欢有点偏锋的作品)不过恐怕拿不上大奖。
在没有入围的作品当中,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我认为写差的,都是看起来把长篇小说部份裁下来的作品,以及像是长篇小说大纲的作品。在评审过程里,我一直强调短篇小说有自己的美感,自己的技术面,自己的锻炼方式,就像长跑与短跑是截然不同的运动。但觉得大陆这边的现代写作者好像太习于长篇了,对于短篇有些吃力。
据你观察,台湾的文学青年,现在有怎样的创作倾向?
台湾作家乐于写作与自己家乡相关的题材,无论是乡村、城市、原乡,既乐于写作过往历史,也敢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不过最擅长的也许是现代家庭关系的描写。另外,近来许多人会写作、研究日治时期的本土题材,还有一个趋势是将类型小说的技术、观点引进纯文学的写作里,藉由像是台湾妖怪这样的在地题材,扩展了整体台湾小说的面向。
现在台湾的文学环境是怎样的?
台湾写作的人非常多,无论诗、散文、小说都是,参与文学奖比赛的人也非常多,从这方面来看是非常蓬勃,并且充满动能的,因为整个环境非常开放自由,几乎什么题材都能彻底发挥,也就鼓舞了作家毫不畏惧地尝试。问题是实际上文学书卖得不好,近年文学市场的萎缩打击了许多一线作家的信心,有些作家甚至因此退缩而减少了产量,这是很可惜的。
杨庆祥
Q&A
你认为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实现真正的退场,还原读者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吗?
我觉得不可能。因为文学与完全物质化的商品不同,它必然和某一类特殊的经验密切相关,文学最终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形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时代的形象。现代以来的文学尤其如此。
这次比赛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围作品,为什么?
《信徒》和《巨猿》。前者有深刻的寓言性,后者是一代人经验的升华。两者在主题和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现代感。
在没有入围的作品当中,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未来药》和《王府井》让我印象深刻。
你在高校工作,日常接触的文学青年多吗?你认为今天的文学青年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特质?
会接触比较多的文学青年。今天的文学青年和以往的文学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成为写作者,一部分仅仅守护文学的纯粹,还有一部分会误入歧途。
小白
Q&A
你认为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实现真正的退场,还原读者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吗?
作者,他的名字,以及包含在名字中的风格、思想坐标、技术维度,都是现代文学作品应有之义,把作者与作品分割开来,那种文本理想由来已久,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之名,以及附着其上得各种意义,确实对阅读本身十分重要。当然,有机会摆脱读者固有期待,逃脱那种定型约束,对作家本身来说是很愉快得,他们可以试着做一点不一样得事情。
这次比赛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围作品,为什么?
说实话,这些作品稍微有点让人失望。匿名没有给这些作品带来自由感。
在没有入围的作品当中,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得作品,很多作品明显带有习作气息。也有一些作品看得出比较老练,可能是资深作者,但匿名了以后,他们好像有点游移不定了,缺少了一种叙事所必须得坚定感。
参与这次“匿名作家”比赛的评选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匿名以后,读者们似乎对作品更加缺乏一种标准了。评委打分分歧很大,很多作品得到完全相反的判断。
张佳玮
Q&A
风格是作家本身创作成熟的自然表现,但风格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时候又会对作品的表达形成干扰,你如何看待作家的风格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即便是同一个作者,只要写作时间够久,风格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某种程度上,风格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与接收到的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都认为写新闻报道对他们的写作生涯有利;卡夫卡简洁明快的风格与他接受过的法律训练有关;纳博科夫《微暗的火》创作历程与他康奈尔时期的授课也密不可分。风格或多或少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倒影——当然,有些纯粹的风格试验爱好者如巴塞尔姆算是例外吧?
这次比赛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围作品,为什么?
《卜马尾》。我当时初读的印象是:语感与意象都精美,尤其是意象,既富有装饰性与色彩,又不至于浮夸,节奏不疾不徐,把握妥当。
在没有入围的作品当中,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武术家》。叙述密集干练,无废话,只偶尔有些段落故作冷静反而显出用力,但下次极少;故事悬念从头抻到尾,中段之后魔幻色彩浮现得毫不突兀,带到结尾时恰好引出高潮,力道用得均匀,不轻不重,于是一个扎实的故事最后飘了个优雅的结尾。
参与这次“匿名作家”比赛的评选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评分真难。将不同风格与类型的作品量化并想拉开差距,真的很不易。
在评审的过程中,你认为自己认出了哪位作家?他们是谁?你凭借什么认出了他们?
我没有认出任何一位作家——确切说,我没有抱着“认出某位作家”的心思去阅读文本。我已经默认“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制造出自己想呈现的风格”,所以将这次比赛当做一次魔术表演大赛,并不想去揭穿谜底。
你翻译过不同的中外作品,如何看待它们给写作语言带来的影响?
翻译得越多,越会发现简洁与意象的重要。翻译与写作的难点,都在于寻找合适的词,尤其是形容词。而一部作品的可译性,或曰跨语言表现力,往往体现在其意象之上。而浩繁华丽形容词庞杂的文本,无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会有巨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写作者,你在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上有什么建议?
早起即写,日日重复,如此而已。
_______✎ _______
12月15日14:00
以透明致敬匿名
“匿名作家计划”开放式决选及颁奖仪式
在经过五轮初赛之后,
我们邀请到国内文学界顶尖的小说家苏童、格非、毕飞宇组成终评评委团,从初赛脱颖而出的11位匿名作家中,选择了6位,并将带着这6位匿名作家的小说,进入15号活动当天的评委密室。
如同匿名对于作家的挑战,这次的评选我们全程直播,这样前从所未有的开放式评选也是对对三位评委老师的一次挑战。那些评委秘室中的所有的对于小说的分析、作家的猜测、风格的争执都将被公开。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奖评选过程,用“透明”来致“匿名”。
时间:
2018 年12月15日14:00
地点:
北京市MeePark 798店
(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89街)
嘉宾:
苏童、毕飞宇、格非、张悦然、止庵、走走、罗皓菱、6位神秘短名单作者
主办:
鲤、大家、理想国、当当、腾讯新闻、Meepark、Kindle
门票售价:
79 元/人
(含入场券一张、分析课手册一份、《鲤·时间胶囊》一册)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报名此次活动
Part 1.1
密
室(14:00-16:00,2小时)
苏童、格非、毕飞宇三位终评在密室现场讨论6篇小说的优劣并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此过程将以直播形式播出,并同步播放在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相信对于年轻读者们来说,这将不仅是一次得以进入文学奖决审团的评审密室罕见机会,更是一场会受用终生的小说分析大师课。
Part 1.2
现场(15:00-16:00,1小时)
正式活动开始,现场嘉宾止庵、张悦然以对谈形式,向现场观众透露比赛不为人知的趣事,密室画面在消音情况下继续播出,嘉宾也会在关键时点带领观众一同观看和点评。
Part 2
现场(16:00-17:00,1小时)
三位终评从密室中来到现场,宣布最终获奖结果。保密了一年的最终获奖者身份也将在当场揭晓。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
一起来现场见证“匿名作家”揭面
匿名作家计划
入围短名单
(点击标题,可阅读小说全文)
1.
《海雾》匿名作家_001号
《海雾》是一枚少女的记忆碎片,小说利用幻听这一癔症,粘合了少女及其背后一代年轻人所面朝的历史与未来,由此将海与雾的迷幻效果推向极致。小说颇具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神韵,苍茫暗影,如同裁下来的风景,既幻象又优美。丰沛的意象,寥落的笔触,嵌套谜一般的故事,叠嶂重重,伤感漫散文本。回忆之海有多遥远,未来之雾就有多重。从海开始,无数回忆现实交替;到雾结束,穿越人间所有密林山峦。如此一一轮回,人们才得以抵达精神世界的新天新地。
2.
《信徒》匿名作家_003号
《信徒》力图复兴19世纪以来消失已久的文学传统,在小说重新注入神的目光,以悲天悯人的视角,中国乡村的大背景,重构了信仰与人伦的时代困局。小说围绕老村长与八婶关于十字架的交锋,将现实救赎与精神救赎放诸于同一语境,尽显人性于其中的挣扎。作者笔力遒劲,收放自如,故事开始如云聚,低沉、喑哑;结束如光之乍泄,温暖、舒展,将人性、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实的救赎是否就是人伦的终点,物质世界的灯火可否真正点亮人心?在一个无可信的年代,也许唯有信,才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
3.
《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匿名作家_009号
《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描写了一对新世代夫妻的婚姻样貌,相较于传统婚姻稳固而保守的美德,现代人缔结的婚姻充满试探、游移,疏远与放逐,沉湎于个体细微的观感,却将现实的景深一再拉长。作者拥有超高的小说技巧,游刃于各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哪怕最细小的纹理也不放过。全篇小说极流畅丰满,将一段本质地略轻的小说,写的一波三折。现代人的“佛”、“丧”情绪被作者敏感地记录于笔端,成为一枚时代记忆切片,完整封存。崭新的情感方式,现代日常展露出的新的可能性,随小说的一步步推进,清晰地显影于我们眼前,时而温存,时而惊悚。
4.
《仙症》匿名作家_011号
《仙症》是一部北方档案,以冷峻酷烈的文字和巨大的现场还原感,徐徐勾勒出一个疯癫个体与其背后家族成员的群像。小说地域风格鲜明,人物塑造完成度高,魔幻与现实感并存。故事的内在张力始终充盈小说始末,人性的卑琐与骄傲由此跃然纸上。这里的北方,没有大雪、坚冰、冻土和冷风,却比北方更北,恶寒更寒,人性之冷冽凌驾于冬日之上,失败与无常像蒲公英播撒种子野蛮生长。在这片爱的荒原,作者以绝处求生的意志找寻爱之星火,生之意义,其笔下人物也因此成为现代社会一个残缺,却不容忽视的隐喻。
5.
《少女与意识海》匿名作家_016号
《少女与意识海》描写了偶像崇拜、游戏、电视文化、科技,那些属于一代青春的短暂时刻,也是关于记忆和生死的辩证,展现了作者强烈的文体意识和美学观念。《少女与意识海》不复述怀旧和虚无,不回避未知和冒险,一次次打破阅读体验的边界,仿若以梦境比拟文学,也需自成行动与逻辑。而演变中的科技媒介,是入侵的镜像,还是与记忆互相模拟的载体?“少女”是个体历史的万花筒,还是与他者缔结的宇宙?可以确定的是,一切情感都无法匿名,爱本就是一个失控的过程。
6.
《卜马尾》匿名作家_031号
《卜马尾》是一部罕有的草原牧歌,巫蛊、占卜、草原、记忆,构成了文学真正的神秘与诗意。完美的语感与徐徐铺展的意象,让小说拥有超越俗尘的朴素与单纯。黄昏袒露秘密的缝隙,而因爱之名的占卜,是以身犯险,僭越草原的禁忌也在所不惜。作者略过都市经验的浮光,将目光转投青草深处,是一次真正人文意义上的回归。而爱的意志是否可以消解边界?延伸时间的长度?草原辽阔,近似无穷,仿佛不提供答案,但每一个草尖上,都记录了那些离别与怀念,凝望与珍视,挽留与追忆。爱生生不息。
12月15日,以透明致敬匿名——“匿名作家计划”开放式决选及颁奖仪式,将在北京举行。
跨越文学竞赛的边界,邀你进入文学奖决审团的评审密室——即时摄像机360度无死角实时呈现,现场打造180分钟开放式决选过程,献上由苏童×格非×毕飞宇三人联袂呈现的小说分析大师课。
匿名作家计划
终评评委团
苏童,1963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黄雀记》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毕飞宇,1964生,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作家、教授。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代表作品《那个男孩是我》、《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
格非,1964年生,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多部。
转载
:联系后台 |
购票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