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筑基开课指北 ·  18 小时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樱花季,在厚朴汤河原学堂来一次身与心的对话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肩痛非药物攻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二仙桥:机车记忆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19-08-07 13:16

正文

二仙桥,像仙侣小说中的地名。


和成都很多地方一样,这里过去有一座桥,横跨在沙河上,通往龙潭寺的乡村土路。


现在,沙河犹在,土路已经翻新,二仙桥也成为一个片区的名称。


据可以查到的史料,二仙桥一共修葺过三次,前两次都被大水冲垮,1918年重修为一座石拱桥,新中国成立之后桥下已经没有流水了,再后来因修建成都木材防腐厂 (今二仙桥北一路) ,二仙桥被拆除。




所以最终不在的,只有桥。



二仙桥的民间传说很多,最有仙气的是这一条:


清朝某年端午时节,正值古成都花灯盛行,一乞丐前往桥头准备打卡上班,发现桥头已经站着另外两个同事。乞丐想到都是丐帮弟子,不如组个野队。


待乞丐凑近细看,发现这两位同行的神态非凡,风度气场早已超过本帮帮主,竟是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及韩湘子。


当年的二仙桥本就是丐帮弟子的聚集地,连每年的年会都是在此召开,经这乞丐一吆喝,周边人群的目光全部聚集了过来。


一时间,吕、韩二仙到成都府要饭赏灯的消息传开,大伙聚众而观,但很快,二仙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倏然消失,而后此桥便得名“二仙桥”。


一些老人也叫这为“遇仙桥”,但跟成都的另一座桥重名了,所以还是叫了“二仙桥”。


以前成都河水都非常清澈,可以喝的,“河水豆花”“河水花茶”,都是取河心的水来烹制。


但如今二仙桥那一带的水,谁敢喝,我当场叫他一声“哥”。



二仙桥片区特殊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成都以前重要的工业区。


那一片片带着红色记忆的厂区,装满了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最纯真的快乐。

成都量具刃具厂


是那时候的成都人最向往的上班地,那座浑身散发出苏式魅力的楼,就是刃具厂标志性建筑“红楼”,不过“红楼”刚建成是浅黄色,中轴线对称布局,中间六层高的塔楼为其特征,塔楼楼顶是水塔,断水的时候可以给全厂供水。


量具刃具厂

职工合照


量具刃具厂的幸福里拱门,毛主席曾经就是从这里进厂的,后来成为了成都人追捧的婚纱照背景之一。


时间过得太快,连2010年这个这么新潮的年份都过去了将近十年了,所以很多人在回忆当年的时候只说“那时候”,具体是几几年不想去计算了,也可能是不敢。


当初择址于此的工厂、仓库都已搬迁,大量工业遗址、火车、厂房、废墟……反倒成为了无数摄影师的背景布。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搬迁造成的破败之后,刃具厂迎来了新生,厂房改建成了住宅区,红楼被保留了下来。


#
破败时期的红楼


量具刃具厂旧址上

拔地而起的高楼


#
现在的红楼1956



激情燃烧的岁月,二仙桥还拥有成都独一无二的机车回忆。


成都机车车辆厂




成都机车厂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机车车辆工厂,建在了二仙桥这片区域,工人也是从全国各地的机车厂抽调而来的。


特殊时期特殊行业
造就了成都机车厂
最特殊的一段历史


#
厂区的一角

#
厂区的车间


这里不仅有医院、子弟校、商场、洗浴中心、电影院,还有自己的乐队、歌舞团,甚至还有民兵连和几门高射炮。



厂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不同,风俗不同,习惯更加不同,凑在了一起慢慢的互相同化。


家属宿舍区下涧槽社区就如同一个小社会,连说话都形成了机车厂独有的家属区官话,被称为下涧槽话。


从功能区到语言,这里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生活在里面的人可以不出这一片就能长大,变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厂的人又有一个厂的灵魂


比如机车厂的人,血管里面流的都是机油,而刃具厂的人,万事都极为精细。


机车厂这些拿扳手榔头的工人,当年有不少都练就了一身腱子肉,他们是二仙桥真正的超哥——青蛙镜,偏分头,卡拉OK歌舞厅;甩尖子,皮夹克,灯草绒裤子BB机。


过了这么多年,当年的超哥都隐退江湖了,二仙桥周边的老巷子里,坐在竹板凳围成一圈喝茶的那些爆眼子老头儿中,可能就有几人拥有叱咤风云的过去。


当年的扛把子

如今的爆眼子


大锅饭的年代,没有攀比,人与人之间,也少了很多隔膜,几分钱打一个菜,吃的喷香,饭桌上聊的,都是梦想。




那些工人的孩子们,人人羡慕的“厂二代”,如今应该也到不惑之年了。


相比现在的孩子,他们拥有的童年是真正完整的童年,没有补习培训和手机电脑,也不存在输不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真要比的,可能就是谁的爸爸今天给自己买了汽水,谁的妈妈又给买了冰棍。当年吃的冰棍,喝的汽水大也都是工厂内自产的,有些工厂还有厂内专用的货币。


每到周五下班,跟着父母去小卖部抱一整箱汽水放在自行车后座,再用夹子“啪嗒”一声夹住,往回走的路上,仿佛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那种满足感后来再也没有体会过,而这“啪嗒”声便成为他们童年中最清晰的声音。






虽然居住条件跟现在没法比,但当初那一整栋楼的人互相都十分熟悉,像极了一家人。


小孩子到哪家去都有饭吃,楼上楼下互相帮衬扶持,沟通和交流都是那么容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温暖。


机车厂老员工

故地重游



二仙桥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过去的痕迹了。


高度发达的现代建造力,展现在了这宏伟壮观的立交桥上,二仙桥公园和周边地带也充满工业元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