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公众号为远望智库旗下前沿资讯媒体。“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选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战略前沿技术  ·  谢克昌院士: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思考与建议 ·  4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龙的崛起|发射17发老旧导弹只中10发,台湾 ... ·  1 周前  
战略前沿技术  ·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AGM-158 ... ·  1 周前  
解放军报  ·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 ·  6 天前  
大浪淘沙  ·  多放点假,天塌不下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国防工业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及实现形式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8-06-04 10:39

正文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作者:杜人淮 刘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防工业是国防科技创新最为重要力量,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界定了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体系及其构建,揭示了实现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内在要求,探讨了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形式。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是由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活动系统和成果系统等相关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可通过军民科技资源共享、重大创新项目军民分工协作、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等形式来实现。

关键词: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形式


  0 引言

  国防工业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代表着国家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水平、整体实力和和竞争能力。国防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增强国防关键核心技术自给自足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抢占国防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取得军事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途径。2016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并强调“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2017年6月2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2]。国防工业承担着国防科技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责和使命,为了加快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从而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快构建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深入研究探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实现问题。

1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内涵和体系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的军民融合发展,认为把国防科技创新特别是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同民用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整合为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发展,能更加合理的配置军民科技创新资源,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产出[3]。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成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点领域,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距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还有差距。为了加快推进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首先必要深刻理解把握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体系构成。

  1.1基本内涵

  理解和把握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内涵,首先需要厘清国防科技、国防科技创新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等几个核心概念。国防科技(国防科学技术)是指为国防和军事目的开发并应用于国防和军事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总称,包括武器装备技术、军品研制生产技术、国防工程技术,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以量子通信、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精、尖、新”技术为代表的军民两用前沿技术群,它反映了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标志着国防现代化水平。国防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国家国防建设能力的强弱,美国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其军事超级大国地位,关键在于其拥有全球领先的国防科技实力。国防科技创新是对国防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搭配以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和方法的过程。国防科技创新是国防科技进步力量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防科技创新水平,才能在国际军事竞争中更好地获得主动权和保持有利地位。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是指国防工业领域承担的相关国防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活动总称,通常包括军事专用科技创新和军民两用科技创新。相对于一般民用科技创新来讲,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通常具有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保密管理严和发展计划强等特点。

  按照国防科技创新中的军民关系不同,通常可把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区分为军民分离状态下的国防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或结合)状态下的国防科技创新。军民分离状态下的国防科技创新或国防科技军民分离创新,是指把独立于民用科技和民用科技工业之外的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状态下的国防科技创新或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是指把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纳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开放、渗透交融、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制度、活动和模式等。广义上的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还应包括国防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对民用(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外溢效应、传导效应、促进效应等。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主体是军工企业,涉及的层次包括军工企业、国防工业基础和国家工业基础,如图1所示:

  

  不论哪个领域的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一旦应用于国防和军事领域就具备国防和军事功能,一旦向民用领域溢出或进行民用转化就具有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因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不仅是增强军事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有助于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军民科技创新平台互通、军民科技创新活动协同、军民科技成果共用,有助于提高军民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军民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有助于国防科技创新军事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


1.2体系构架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是军工企业等国防科技创新主体在一定创新环境基础上利用军地科技创新资源,借助一定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军民军地协同创新,从而高效率获取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过程或制度安排,这一系列环节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创新主体、资源、环境、活动和成果等,因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是由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系统、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资源系统、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环境系统、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活动系统和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成果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把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按照军民融合和科技创新规律,将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活动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高效率地获取一定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军事专用和军民两用)系统的有机整体。因而,构建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不仅需要实现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相关子系统的有机整合,而且需要实现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的物质信息内外交流。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对外开放、高效运行的循环系统,如图2所示。

  

2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内在要求

  相对于一般民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而言,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既有许多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定。主要表现为军民科技创新要素的渗透性、军民科技创新文化的包容性、军民融合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军民融合创新定位的前沿性、军民融合创新运作的安全性等方面。对此,就需要明确我国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发展导向和目标指向。

  2.1重点方向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需把 “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作为重点方向。回顾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进而最终引发军事革命的历史,科技创新成为引起战争制胜机理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正围绕抢占新军事科技革命制高点展开激烈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为了争夺未来二三十年的国家安全主导权。为了有效掌握现代信息化战争制胜主动权,更好地赢得维护国家安全主导权,就需要时刻紧盯前沿尖端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努力抢占科技特别是国防科技前沿尖端技术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并及时使其转变为军事能力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特别需要密切关注量子通信、生物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尖端技术发展进程和水平,主动发现、探索其军事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主动捕捉、培育一切能促进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并通过有效聚合和整合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来推动。

  2.2重要导向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需把“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作为重要导向。从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点和军民科技的流向来看,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包括军转民用和民为军用两个方面。所谓军转民用(“军转民”),就是积极推动国防工业先进国防科技向民用领域转化和流动,引导和鼓励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单位积极主动参与民用科技创新和发展,带动和促进民用科技进步和发展;所谓民为军用,就是积极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广泛运用民用先进科技,引导和鼓励民用领域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参与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4]因此,论是实现民为军用,还是推动国防科技民用转化,都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提高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凝聚军民各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开展军地协同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2.3根本指向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需把“努力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作为根本指向。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大平台,涉及到多个维度,既涉及到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不同要素,也涉及到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等传统领域和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和其它不同领域,还涉及到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次。其中“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对我国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把这些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点突出出来,合力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5] 因而,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更加突出新兴领域科技创新,特别是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技创新。为此,需要下大力气拆除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军地融合过程中唯利是图、局部垄断、利益同盟等问题,消除各种影响融合的“玻璃门”“弹簧门”障碍,清除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工业领域的壁垒[6],真正做到军地协同、齐头并进,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

  3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形式

  国防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军民协同创新形式来实现。所谓军民协同创新,就是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促进军民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开展国防科技研究与应用[7]。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有必要深入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

3.1 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推动

  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科技创新要素,特别是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基础设施、厂房及附属物和科研经费等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要素。因而,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可通过破除科技要素军民分离格局,通过军民要素兼容共享方式来实现。所谓军民科技资源兼容共享,就是除国防保密技术和军事专用技术领域以外,所有军民科技要素相互开放和共同利用,确保军民科技资源要素得到完全、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促进军民科技资源要素作用得到最充分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科技创新[8]。因而,实现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不仅可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减少重复投资、闲置浪费现象,提高资源要素利用和国防科技创新效率效益。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推动形式,如图3所示。

 

  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推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主要有以下实现形式:(1)建立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即通过整合和构建跨越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军民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军民科技资源信息动态数据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对接等服务,使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充分合理分享共用各类军民科技资源。(2)建立军民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即通过推动军工与军队和军工与民用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胜任国防科技创新与民用科技创新两用人才,推动民用领域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使军民科技领域科研人员为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充分共享。(3)建立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也就是推动军工与军队、民用科研单位共建科研平台和共享科研平台,特别是推动国家和省部级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各类科技研究与开发平台、国防科研公共服务与支撑平台的共享共用。(4)建立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机制。也就是提高军民科技创新成果的通用性和相互转化率,使同一科技创新成果,既能用于国防科技创新,又能用于民用科技创新,从而通过军民互动加快国防科技创新。

3.2 国防科技项目军民分工协作

  为了抢占科技发展先机,加快科技发展步伐,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武器装备研发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一些国防重大工程项目变得日益庞大和复杂,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风险和成本极高,单纯依靠国防(军工、军队)单方面科研力量难以承受和圆满完成。国防工业是国防重大科技项目的极其重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军工和民用等科研生产单位比较优势,通过军工民用分工协作方式推动国防重大科技项目创新,不仅有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加快国防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步伐,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国防科技项目军民分工协作形式,如图4所示。

  

  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和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各自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武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以及大型设备制造等国防科技创新领域优势明显,具备完善的国防科研基础设施、专业人才队伍,而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则在通用技术研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金融资金体系和创新方法管理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为此,有必要积极引导军工和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在相关法律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形式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领域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分工协作,协同完成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武器装备研发以及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复杂艰巨任务。国防科技项目军民分工协作具体形式:(1)子项目外包外协。也就是把重大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的一些基础产品研发和零部件等(子项目)研制生产采取合同方式外包给民用科研生产单位,由民用科研生产单位按照双方签订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或者直接通过市场竞争方式交由民用科研生产单位,由民用科研生产单位按照产品要求进行协作生产。(2)项目分解协作。就是军工和民用科技创新主体围绕某一国防科技项目,特别是资金需求大、技术难度高、人员需求多等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创新,通过项目分解和合理分工集中各自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协作完成国防科技创新任务,从而使军民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效率。

  3.3 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

  当前我国在军用或军民两用航空发动机、微处理器和元器件生产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一些军用或两用核心技术无法做到自给自足,仍然受制于少数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国防关键技术要想取得更大突破,就必须充分调动军民科技创新各方力量,集中军民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和人才队伍等进行联合攻关,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形式,如图5所示。

图5 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形式

  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需要充分合理地发挥好政(军)、产、学、研等各方面创新资源和力量作用,达到大幅节约攻关资源、加快攻关速度和扩大攻关成果效应。具体形式主要有:(1)政府引导。主要是由政府(或军方)就国防科技发展中的某些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国防或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做出规划,明确一个时期需要联合攻关的关键技术项目,制定和实施联合攻关的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支持政策措施,同时由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组织实施联合攻关,并就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成果组织鉴定验收,从而增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前瞻性、战略性。(2)军工主导。主要是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发挥自身在国防科技创新人才、设备、平台等方面优势,牵头就自身遇到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国防关键技术,面向社会主动寻求具有一定优势的关联创新主体(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签订国防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协议,或组成联合攻关团体(如课题组),就加快突破国防关键技术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从而增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针对性、有效性。(3)战略联盟。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军工和民用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以攻克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国防或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军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联合开发、协同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旨在组织制定突破国防或共性关键技术路线图,开展技术预测和分析,凝练制约国防或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集成军民各方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优势,加快攻克国防关键技术瓶颈和难题,并取得实效。另外,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还可采取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推动形式。

3.4 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需要及时吸纳和采用最新军民科技成果,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的民用科技成果。所谓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主要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和工具对民用科技成果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与国防科技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等,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进一步研究、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国防科技创新军民科技成果深度融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是集成创新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体现。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过程,如图6所示。

  

  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并不是不同民用科技创新成果和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简单累积或叠加,而是具有不同功能或独立民用科技创新成果与军工科技创新成果的相互协调、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产生1+1>2创新效果。国防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需要充分考虑民用科技创新成果与国防科技创新环境、要求等相匹配问题。据此,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就有以下形式:(1)直接拿来。就是把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理念、创新要求和创新环境等完全匹配的民用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比如民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等,不需经过任何改造就直接拿过来为国防科技创新所用。(2)改造使用。就是当民用科技创新成果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理念、创新要求和创新环境等还存在不完全匹配情况下,按照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特殊要求(如军用规范、标准等)对民用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必要改造并加以利用,使之更好地适应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的特殊环境和要求。(3)再创新利用。相对于民用科技而言,国防科技通常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现有的民用科技创新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防科技创新要求时,就需要对民用科技进行再创新,从而将更为先进的民用技术、工艺、方法、产品等创新成果用于国防科技创新,使之更好地满足国防科技发展对先进科技要求。

  3.5 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通过军民科技创新主体的兼并重组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军工企业(或科研院所)以一定现金、股权和负债等代价和成本来取得另外一家或几家独立民用企业(或科研院所),通过战略、资产、业务、人事及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重组为一个军民融合企业,从整体上和战略上改善军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创新。随着军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加快推进,特别是国有企业混合所用制改革和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制度的改革创新[9],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形式,如图7所示。

  

  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主要是作为国防科技创新主体的军工企业(或科研院所,下同)对民用科技创新主体的民用企业(或科研院所,下同)购并,从而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其具体形式可从以下不同角度来理解:(1)按照兼并重组环节不同可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兼并重组。横向兼并重组是处于内容相同或相似(如碳纤维等相同或相近材料、雷达等相同或相近产品)科技创新环节的军工与民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纵向兼并重组是指处于科技创新上下游的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混合兼并重组是指处于科技创新内容互不相关,或各自没有特别技术联系的军工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2)按照兼并重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部和部分兼并重组。全部兼并重组是指军工或民用企业将被兼并企业的所有科技业务全部合并、吸收并进行重组,部分兼并重组则是指吸收和重组一部分与自身科技创新有用或者相关的科技业务。(3)按照兼并重组方式不同可分为现金、承债和股权兼并。现金兼并是指军工企业通过现金买断整个民用企业后进行兼并重组;承债兼并是指军工企业通过承担民用企业债务来接收其资产的兼并重组;股权兼并则是通过军工企业购买民用企业股权或控股民用企业,且以股权或控股出资的股金为限承担责任,并不对民用企业原有债务负连带责任。

4 结语

  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是指把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纳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开放、渗透交融、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制度、活动和模式等。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创新主体、资源、环境、活动和成果等,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是由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活动系统和成果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广义上的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还应包括国防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对民用(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外溢效应、传导效应、促进效应等。相对于一般民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而言,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既有许多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定。主要表现为军民科技创新要素的渗透性、军民科技创新文化的包容性、军民融合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军民融合创新定位的前沿性、军民融合创新运作的安全性等方面,因而“要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创新、重大创新项目军民分工协作、关键技术突破军民联合攻关、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兼并重组等。

 

  参考文献(略)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